仪器科学与技术Instru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专业代码:0804)一、学科概况仪器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的源头技术,主要研究获取、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信息的现代科学技术及仪器,包括测控技术及仪器、现代传感技术、精密计量理论与应用、微系统理论与应用、微小型机电系统、智能结构系统与技术、信号分析与数据处理等。
现代科学仪器及设备是机、电、光、计算机、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先进技术的高度综合,它既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研究的主体内容之一。
目前本学科技术的发展趋向智能化、微型化、集成化和系统工程化,其发展及应用与现代科技的各个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生物、医学、材料、航天、环保和国防等领域尤其突出,就业领域极其广泛。
二、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事业、品行端正、学风正派,掌握电子、机械及光学领域的理论基础,掌握本学科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本学科的技术应用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和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胜任相关科技开发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应具有数学、力学、电子、精密机械、传感技术、光学技术、自动控制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结构。
应具有阅读、撰写本学科科技论文的能力,独立分析、应用和管理精密仪器的能力,从事相关领域的应用开发能力。
三、学制和学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行为以两年半制为主的弹性学制,原则上不超过5年。
总学分33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4学分。
四、课程设置五、论文选题与开题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在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后确定论文选题。
选题侧重应用已有理论解决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要求采用新方法,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鼓励理论及原理性创新。
开题报告包括文献综述和研究计划,文献综述要求阅读50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以高级别国内外专业期刊论文为主,其中要求国外文献5篇以上),通过对所查阅的文献资料的引用、分析和对前人研究工作的总结、综合,准确地反映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
阐明要解决的问题,并对问题的来源及意义加以介绍,在此基础上对研究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及技术路线进行可行性论证。
并对研究结果作出预测。
报告由学科学术委员会审定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研究阶段。
六、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内容应包括:1、课题意义说明、课题研究领域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动态;2、课题的研究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研究思路及设计方案;3、本人在课题中所做的工作:包括理论分析、实验方案的确定、实验装置及系统的介绍、实验过程及实验步骤的说明,记录的实验结果,对结果的分析与处理;4、结论及所引用的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要求:1、概念清楚,原理正确;2、叙述简单、明确,层次分明;3、实验数据真实,数据处理计算正确,结果可靠;4、充分体现研究生理论基础坚实,具有应用研究的素质及求真、务实的学风。
结构工程Structure Engineering(专业代码:081402)一、学科概况结构工程属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
主要服务于建筑工程、地下工程、桥梁工程、水利工程、海洋工程等领域。
我校结构工程学科主要在工程结构的抗震与控制、地基处理与基坑支护、混凝土结构的抗火、混凝土结构的抗爆、既有结构的检测、监测与鉴定、评估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丰富成果。
设有工程结构的分析与设计、工程结构的抗灾与减灾、地基处理与地下结构、工程结构的检测、监测与评估等研究方向。
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人,拥有大型建筑结构实验室及相关专业实验室。
二、培养目标本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具有坚实的数学、力学、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解决土木工程领域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成为能够胜任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大型工程技术研发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三、学制和学分本学科实行弹性学制,以两年半制为主,原则上不超过5年。
总学分33个,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4学分。
四、课程设置五、科研能力与水平1.具有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掌握现代结构工程领域的计算理论、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2.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动手能力;3.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4.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5.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6.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能力;7.学位论文答辩前,须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期刊论文以录用通知为准,会议论文以会议论文集为准)。
六、开题报告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前人的研究工作进行归纳、总结。
全面阐述拟研究课题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所选课题的意义、可行性进行论述。
明确提出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并对完成成果做出预测。
七、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着重培养硕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应包括:课题意义的说明、国内外动态、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途径、本人在课题中所做的工作;理论分析和公式,测试装置和试验手段;计算程序;试验数据处理;必要的图表曲线;结论和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等。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Heating、Gassing、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Engineering(专业代码:081404)一、学科概况本专学科从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教授、副教授6人。
本学科是研究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科研和生活要求所需要的各种人工环境,以及为此需要的冷热源技术。
其内容包括各类建筑和舱室内部的温湿度、清洁度及空气品质的控制;为实现此控制的采暖、通风、空调和冷热源系统及相应设备;以及区域性的供热和供冷系统。
本学科的中心任务是在尽可能减少对常规能源消耗和尽可能降低对大气环境污染的基础上,为人类提供各种最合适的室内环境。
本学科目前开展的主要科研有暖通空调制冷系统节能与控制技术、室内环境控制、通风空调工程CFD技术、除尘与洁净技术等。
研究方向:1、室内空气品质与热湿环境;2、暖通空调制冷系统与技术;3、暖通空调制冷系统模拟;4、暖通空调制冷系统节能与控制。
二、培养目标热爱祖国,品德优良,身心健康,事业心强;掌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从事教学、科研、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或其它工程技术工作;也为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三、学制和学分硕士研究生实行两年半制为主的弹性学制,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4学分。
四、课程设置五、科研能力与水平要求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对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较好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外语阅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外文资料;能合理运用数学工具和学科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和理论问题;掌握本学科测试、实验研究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相关问题。
六、开题报告硕士生选题在第二小学期与课程学习并行开展,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研后确定研究课题,写出选题文献综述,并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在第四小学期开学时完成论文开题工作,提交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要求详见《南京理工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规定》和《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开题及撰写的有关规定》。
七、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反映,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其内容应能反映出硕士生已经掌握了较为宽广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了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以及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硕士生用于论文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必须对课题有所见解。
具体撰写要求详见《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开题及撰写的有关规定》中的相应条目,论文的撰写格式应执行《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格式》的规定。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专业代码:083100)一、学科概况生物医学工程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它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的角度,在多种层次上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它生命现象。
研究和开发用于疾病防治,人体功能辅助和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
生物医学工程学又是一门有多学科交叉,由工程学,医学与生物学等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学科。
本学科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医学信息处理,医学材料与组织工程,医用元器件及新型医疗仪器,设备的研究等。
本学科由我校计算机学院,电光学院,理学院,化工学院和机械学院等多个院系联合建立,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和工作基础,是我校一个重要的新兴研究方向。
专业研究方向:1、生物信息处理与分析;2.生物光子学及生物仪器工程;3.生物系统建模与仿真;4.光子生物医学工程;5.分子生物医学与肺癌早期诊断基础和临床研究;6.生物医学材料。
二、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祖国,诚实勤奋,勇于创新的生物医学工程高层次人才。
熟悉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以及正在研究的重大课题和国内外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和最新研究趋势。
具有熟练运用一种外国语的能力,包括阅读原始文献,进行文献综述和论文写作等;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适应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需要,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生物医学工程问题开展研究创新工作的能力。
三、学制和学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行以两年半制为主的弹性学制,原则上不超过5年。
总学分33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4学分。
四、课程设置五、科研能力与水平1. 较强地获取知识和相关研究领域最新信息的能力。
2. 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于应用型、复合型学位的硕士研究生,能发现实践中与本学科相关的需求,能提出工程解决方案;对于学术型学位的硕士研究生,能提出和界定科学问题。
4. 能胜任科研、教学和技术管理工作。
5. 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学术交流。
六、开题报告在完成了课程学习计划以后,导师应针对每个硕士研究生的具体情况,确定选题范围。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后,结合具体科研项目,确定研究课题,收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重点阅读其中与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著作和论文50篇,写出5000字左右的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