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地理位置.2.能通过地图和其他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过程与方法1.通过大洲位置和范围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简述某一地区位置和范围的方法.2.通过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亚洲的位置、濒临的大洋、相邻的大洲及分界线、范围大小.2.教学难点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来源:Z——][来源:学,科,网Z,X,X,K]【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亚洲位置特点、亚洲范围和居民生活的图文资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亚洲的景观图片激趣导入,用找同学启发引导,体现从地理事实和身边教起的教学新理念教师:课件播放亚洲的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长城、富士山、泰姬陵等).你知道这些景观在哪个大洲吗?学生:亚洲.教师:同学们,我们提到亚洲的时候,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预设:因为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亚洲的资料,所以应该给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言,最后可以总结: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有关亚洲的知识,可还有不少知识是大家不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亚洲的知识,看看会有哪些新的收获.设计意图:心中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际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深入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导学题:1、一般从哪些方面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2、怎么详细描述亚洲的位置?第一步:师生共同总结亚洲的半球位置及判读的方法: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即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对应的经线圈.判读时要注意半球划分和经纬度划分的区别和联系.第二步师生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通过观察图验证学生的答案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详解学生展示1略学生展示2略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图.师生共同验证答案:亚洲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西面虽濒临大西洋的属海黑海和地中海,但并不直接濒临大西洋.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分别相邻北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第三步:观察课件找到亚洲的四至点,验证学生答案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欧洲与亚洲同处于一块大陆,即亚欧大陆.亚洲占据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一位设计意图:注意图文结合,充分利用地图,解读地理信息,在调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新内容的发现和突破,这既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又同时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和特点.教师小结1:通过自学,读图观察练习,我们已经学习到如何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现在我们运用所学方法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以下几个活动]合作1:运用地图,简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二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

4.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归纳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1)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四、教学策略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

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

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亚洲的具体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亚洲,看看这里的自然环境。

先请大家听一首歌──《亚洲雄风》……歌中唱到“山是高昂的头”,“河像热血流”。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亚洲的地形、河流是什么状况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亚洲的壮丽山河。

2.讲授新课板书:亚洲的自然环境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首先齐读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初步掌握分析大洲特征与河流特征的方法。

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活动一:认识亚洲的地形特征(分三步)步骤1──亚洲的地形特点(1)教师布置任务:展示课件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请仔细读图p7,找出亚洲主要地形区。

2.说说亚洲主要有哪些种地形类型?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按照老师的要求,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别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亚洲地形类型多样根据亚洲地形构成图总结亚洲的地形特点(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步骤2──亚洲的地形特点(2)教师布置任务:展示课件1.说说亚洲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依据高度表,说说它们的大致海拔?2.在地图上沿北纬30°画出一条纬线,观察经过的主要地形区。

“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判断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的有_________________。

位于亚洲的____部。

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下的有_________________。

平均海拔在1000m—3000m之间的有_____。

2.“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判断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特点:地势是中间高,东西低。

教师引导归纳出亚洲地形特点2.中间高、四周低。

步骤3──亚洲地形的特点3教师布置任务:展示课件1.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它们的海拔有多高?教师引导归纳出亚洲地形特点3.地势起伏大。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亚洲地形特点有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2.中间高、四周低。

3.地势起伏大。

活动二:认识亚洲的河流特征科考队在考察的途中,遇到了一支在亚洲进行河流漂流的漂流队。

漂流队员们向科考队员介绍了亚洲主要河流的名称、位置和注入的海洋。

你能找到这些主要的河流吗?它们为什么会流入不同的海洋呢?教师布置任务:展示课件1.请仔细读图,找出亚洲主要河流和大洋。

2.对照地图,找一找汇入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的河流有哪些?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主要河流最终流入到哪儿?2.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不同?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4.亚洲河流还有哪些特点?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河流特点有:1.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2.许多河流源远而流长。

活动三: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形、地势特点?(分两步)1.观察高度表,说出主要地形类型,估算各部分大致比例(主要地形类型)。

2.找出主要的地形区,说说其分布状况(地形分布)。

3.观察地形剖面图,说出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状况(地势特征)。

步骤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教师布置任务:展示课件1.在图上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图6.12,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和落基山脉纵列于北美洲西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大平原和密西西比平原位于北美洲中部,海拔在1000米以下;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位于北美洲东部,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2.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矮的山地、高原。

3.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是西部高,中部低,东部较高。

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教师引导归纳出北美洲地形特点是:地形多样,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步骤2──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教师布置任务:展示课件1.在图上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标出它们的流向。

2.结合图6.1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密西西比河的干流大致是由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它的主要支流由东西两侧向中间流。

2.因为北美洲东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势较低的平原,南部地势更低的平原,这使许多河流发源于东西部向中部流,汇集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终向南流入海洋。

3.课堂小结:本节课在了解亚洲位置的基础之上,我们深入了解亚洲的基本自然特性,中部海拔较高,四周海拔较低,这种分布同时也影响了河流的分布,使得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第二课时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前两部分,大家还记得学了哪些内容吗?我们在上册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大家还记得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吗?学生回答预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