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练习1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练习1

(限时35分钟,共8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关于汽化的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B.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C.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D.烧开水后,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答案】D【解析】汽化有两种方式即蒸发和沸腾;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是为了减少表面积,减少水分蒸发;烧开水后,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2.下列现象中对应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正确的是()A.春天早晨空中出现的雾──汽化、吸热B.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蒸发、放热C.秋天早晨草上出现的露珠──液化、放热D.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沸腾、吸热【答案】C3.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3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

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答案】D4.如图1所示,是山上雨后形成的美丽雾气。

关于雾的形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雾是从山中冒出来的烟 B.雾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水珠C.雾是从山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 D.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答案】D【解析】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物体时,就凝结成细小的小水滴,并漂浮于空气中,这就是我们所见的“雾”,所以“雾”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5.医学上有一种麻醉剂叫氯乙烷,它是一种透明、沸点为13.10℃的液体,使用时,将容器口对准需手术部位喷出,喷出的四氯乙烷迅速汽化吸热降温使需手术部位冷冻,使需手术部位麻醉,从而进行手术。

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也会对受伤部位喷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受伤部位表层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

这说明氯乙烷具有较低的()A.温度B.熔点C.沸点D.凝固点【答案】C【解析】从题目可知,氯乙烷的沸点为13.10℃。

通常空气的温度会高于氯乙烷的沸点,所以氯乙烷会迅速汽化,从而带走大量的热6.在制药时,为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抗菌素不能在超过80℃的条件下提取,应采用的方法是()A.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B.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C.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D.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答案】B7.已知液态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83℃、-196℃和-78.5℃。

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用空气来提取这些气味,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整个空气同时液化无法分离【答案】C【解析】温度高于沸点,物质是气态,低于沸点,物质是液态。

试题中用降温的方法,首先达到的温度-78.5℃,这时,再略微降一些,则温度低于二氧化碳的沸点,气态的二氧化碳变为液态。

这时的温度则高于液态氧气和氮气的沸点,它们仍处于气态,这样就可以把二氧化碳分离。

8.如图2所示的情景,是研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方案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图(a)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关系的②图(b)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③图(c)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附近气流快慢关系的④整个过程中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进行探究的A.只有①②B.只有③④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均正确【答案】D【解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很多,要研究这些因素是否影响或怎样影响蒸发的快慢,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

比如研究温度是否影响蒸发快慢时,只能改变液体的温度,而要保持其他因素都不变。

要研究温度高低怎样影响蒸发快慢时,在控制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使物体处于不同的温度对比进行实验,这就运用了对比法。

9.在即将到来的炎热、潮湿的夏季,在冰糕周围能看到“白气”;在刚刚度过的寒冷、干燥的冬季人口中能呼出“白气”。

关于上述两例中的“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前者是冰糕变成的水蒸气,是升华B.后者就是二氧化碳气体C.在空气中会看到前者下降,后者上升D.两者都上升【答案】C10.下列几种情况下,戴眼镜的人的镜片上不会因沾上“水气”而变模糊的是()A.冬天,戴眼镜的人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室外B.揭开饭锅的锅盖时眼镜太靠近“热气”C.夏天,从开有空调的房间走出去D.戴着眼镜进入热气腾腾的浴室内【答案】A【解析】“水气”是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眼镜片液化形成的,如果眼镜片的温度较水蒸气高,则水蒸气因为不能遇冷而不能液化。

冬天,温暖的室内,眼镜片的温度比室外高,所以人走到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不能遇冷液化。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7分)11.雪糕是大家都喜爱吃的冷饮,夏天当我们吃雪糕时撕下包装纸会发现冒“白气”,实际上“白气”是雪糕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

根据你的观察,雪糕冒出的“白气”符合实际的是如图4中的。

【答案】液化乙【解析】生活中看得见的“白气”是小水珠,而不是水蒸气。

雪糕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棒冰而液化成小水珠,使棒冰周围冒出“白气”。

由于“白气”温度低于周围空气,所以向下飘。

(如果“白气”的温度高于周围空气时会向上飘,如热汤上方的“白气”)12.寒假的某一天,小洁随爸爸一起外出,突然发现汽车的前窗玻璃(填“里面”或“外面”)蒙上一层雾气,前方道路看不太清楚。

小洁正担心行车安全时,只见爸爸打开空调开关,对着玻璃吹暖风,不一会儿玻璃上的雾气就消失了。

请你应用物理知识解释雾气的产生的原因是;消除的原因是。

【答案】里面车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就会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速度,使蒸发加快。

13.为了缓解五一期间炎热,上海世博园内启动了喷雾降温措施。

经过喷雾降温,园区比上海市区凉爽3~5℃。

请问:这些“白雾”是(选填“液态”或“气态”);喷雾降温是利用“白雾”原理来降温的。

【答案】液态蒸发吸热【解析】“白雾”是小水珠,而不是水蒸气,所以是液态。

由于雾是液体,它在蒸发时要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

三、问答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4.(1)夏季的清晨,河面上飘着淡淡的“白气”;(2)冬天,北方的人口中呼出“白气”;(3)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白气”。

请回答“白气”的形成是一种什么物态变化,并分别说明“白气”的形成过程。

答案:“白气”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一种液化现象。

(1)河水一刻不停地在蒸发变成水蒸气而上升,清晨,河面上方气温较低,部分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气”,飘浮在河面上。

(2)人口中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在北方的冬天,空气温度低,呼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发生液化,形成“白气”。

(3)烧开水时从壶嘴会冒出大量温度较高的水蒸气,空气的温度比它低,所以出来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气”。

【答案】(1)河面上的“白气”是水先蒸发变成水蒸气,再遇冷液化。

(2)人呼出的“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发生液化形成的。

(3)壶嘴冒出的“白气”是壶内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15.如图5所示,烧杯甲和试管乙内都装有水,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使杯中水沸腾,若不断加热,乙试管中水能否沸腾?图5【答案】不能沸腾。

【解析】热传递要满足一个条件:两个物体温度不同。

而液体沸腾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使液体温度达到沸点;②液体能继续吸热。

烧杯内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100℃不变,试管内水到达100℃后就无法再从杯中水吸热,故试管中水能达到100℃,但因为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16.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把的金属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答案】烧一烧能提高小镜子温度,防止口中水蒸气遇冷液化而看不清楚。

17.端午节,小盼和小汉帮妈妈煮粽子。

煮粽子的水烧开后,小盼认为要继续将火烧得很旺,使锅内水剧烈沸腾,这样会很快将粽子煮熟。

小汉则认为,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让锅内水微微沸腾,同样能很快将粽子煮熟。

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你的理由是什么?【答案】小汉的想法更合理。

只要能维持沸腾,不论用大火还是小火,水的温度都不改变;火太大,既浪费能源,又会使水因剧烈汽化而容易干锅。

【解析】单就解答本题所需的物理知识来说,对大多数初中生没有任何难度。

“水在沸腾状态下继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是热学最基本的知识点。

然而,这又是一个生活中不少人常犯的“经验错误”。

生活中,持“火力大一些,总会有作用”这样似是而非的想法的人是很多的。

这样的观念虽然错误,但似乎比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能影响决策。

成年人在做决策时最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甚至遇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也大有人在。

本题能让学生在“错误观念和经验”的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习科学的价值判断和决策。

18.在木器厂里,常用水胶粘木料,这种胶需要在100℃的温度下熬化后才能用,温度再高就会熬焦,失去黏性。

所以工人师傅熬这种胶时用图6所示的双层锅,两层锅之间装着水,这样就不会把胶熬焦了,这是为什么?【答案】由于夹层中有水的存在,所以即使炉火持续加热,最多把水加热到沸腾.通常情况下,水的沸点是100℃,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可以有效地防止木胶被熬焦、失去黏性。

【解析】:通常情况下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水沸腾后加热,温度保持不变。

19.工业生产中用蒸馏法来提高酒精度,其实验装置如图7所示。

先给含水较多的酒精加热使它汽化,把蒸气引出,再经过冷凝管(冷凝管是双层玻璃管,另一种温度较低的液体从管口1流入,管口2流出)冷却液化成纯度较高的酒精溶液,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答案】酒精的沸点低于水四、实验题(共25分)20.学习有关蒸发的知识时,老师让大家做一个实验:拿一支温度计,测出教室内空气的温度为25℃,再测出瓶内酒精的温度为25℃。

把温度计从酒精中拿出来,观察到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沾有酒精,同时看到温度计示数迅速下降。

把瓶内液体换成水进行实验,则温度计示数下降并不明显。

根据实验,回答问题:(1)温度计从酒精中拿出来后,其示数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A.一直下降 B.先下降再升高 C.先下降再升高最后不变 D.下降后保持不变(2)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沾有酒精,为什么会使温度计示数迅速下降?(3)怎样能使沾有水的温度计示数下降较快,说出你的方法,并说出这样做的原因。

(4)同样情况下,玻璃泡上沾有酒精,温度计示数下降迅速,而沾有水,示数下降不明显,是什么因素影响蒸发快慢,请你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