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纯电动车车身架构及其带宽设计

纯电动车车身架构及其带宽设计

新能源汽车收稿日期:2018-12-06纯电动车车身架构及其带宽设计陈东平王镝(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上海201208)【摘要】电动车用电机和电池取代了燃油车的动力总成、传动、排气及燃油系统,通过前后配置的轻巧电机简化了电动车的布置和架构类型。

但现有的电池及其技术也全面影响着整车的布置、性能及柔性的变化,作为承载和性能实现的主体,车身架构需要适应这一新的变化。

通过对比分析与燃油车主要系统的差异,在兼顾传统设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动车的车身接口与布置解决方法以及车身架构的实现路径,并结合电池的柔性变化的特点,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尺寸及性能带宽的变化方法,实现了基于电动车特点的车身柔性架构及其精益设计。

【Abstract】BEV replace the powertrain,transmission,exhaust and fuel systems of fuel vehicles by motor and battery,and simplify the arrangement and structure type by using front and rear motors.Limited to the existing technology,the overall layout,performance and flexibility of the vehicle needs to adapt to this new change.In this paper,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EV and ICE are analyzed.The BEV body interface layout solu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design.Combined with the flexibl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batter-y,the size and performance bandwidth change are proposed,the flexible structure of the bod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V and lean design are realized.【关键词】车身架构带宽柔性化车电动车doi:10.3969/j.issn.1007-4554.2019.02.020引言随着世界各地对碳排放要求的日益严苛,各国政府和各大车企均制定了应对战略并投入巨资进行电动车的研发,各种以纯电驱动的新能源车在国内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但电动车相对燃油车在整车布置、性能及柔性变化的策略上有很大差异,本文将从电动车的特点和内在驱动出发,剖析与燃油车的相似性及特殊性,构建电动车车身架构及其柔性化的实现方法。

1电动车车身架构及驱动特点分析1.1车身架构及其在平台型谱开发中的作用车身架构通常指车身结构的下车体部分,由于它跟整车的动力驱动系统、悬架及转向等底盘系统、座椅及人机布置、整车尺寸及整车性能等核心架构要素密切相关,是上述系统及要求的承载主体,因而将下车体结构称为车身架构。

它受造型的影响比较小,但却能更多地体现平台车型型谱的变化能力。

一个好的车身架构能够适应车企灵活快速地开发多个车型及变化的要求,而又不新能源汽车产生过多的冗余,这就要求车身架构能够具备一定的带宽范围,并通过相应的带宽实现策略来快速实现不同车型的整车参数及布置的柔性变化。

随着整车架构模块化开发的研究与应用,车身架构也相应地进行了前端、中端及后端模块的划分,如图1所示。

前端模块主要是指乘客舱之前的所有部分,它与舱室的动力驱动系统、悬架及转向等系统密切相关;中端模块与乘员的布置以及驾驶员操作密切相关,同时也为排气、后驱传动轴、中置油箱及电池等提供布置空间;后端模块与后排乘员及座椅、油箱、电池、后悬架及后备箱等的布置相关。

前、中、后3个模块分别与前碰、侧碰及后碰等安全性能直接相关,结构上又紧密关联可协同开发,通过事先定义好的各模块之间的公共接口,可以顺利地装配成完整的下车体,为上下游业务链在各节点的虚拟性能、虚拟制造及成本分析等提供评估模型。

图1由前、中、后端模块组成的车身架构1.2电动车车身架构特点及驱动燃油车以内燃机为主要驱动,通过变速器调节速比后输出到传动轴。

目前主流的乘用车为发动机前置,根据前驱和后驱的不同需求分为发动机横置前驱和纵置后驱两种架构。

对于横置前驱的架构,前端模块的布置空间非常紧张;对于纵置后驱的架构,中端模块需要设计宽大贯通的中央通道来同时布置传动系统和排气系统。

燃油车通过油箱提供续航,油箱体积相对较小,通常布置在后端模块的二排乘员下侧,图2为底视的典型纵置后驱燃油车架构。

电动车以电机提供驱动力,由电池提供储能,图2燃油车纵置后驱架构的底视图小巧的电机简化了舱室的布置,并可以通过前后分别布置的电机实现前后驱的灵活配置,不再需要燃油车复杂的传动系统,简化了电动车的架构类型。

比如大众汽车公司分别开发了前置前驱MQB 和纵置后驱MLB 燃油车架构,但其电动车都统一为MEB 架构。

为满足续航要求,电池需要把长、宽、高3个方向尽可能做大,因此乘员舱地板下侧成为电池布置的区域,但其对车身前、中、后模块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首当其冲的是中端模块,相比燃油车,电池抬升地板高度,导致乘员的踵点和H 点抬高,在保证基本乘坐舒适性的前提下车高可能被迫抬高,或者在保持车高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可调节透光率的天窗玻璃等新技术来取消遮阳帘以保证足够的头部空间。

由于电动车不需要为排气及后驱传动系统预留布置空间,地板上的中央通道得以取消,使得前地板基本平整,给内部的空间布置以更多的自由,图3为电动车与燃油车的前地板比较。

图3电动车与燃油车的前地板断面比较其次,抬高的电池影响了与前端模块的接口,打断了前端模块向中端平顺过渡的承载路径,如图4所示。

因此,需要重新寻找拓扑路径将车身承受的载荷直接引导和传递到两侧的门槛梁。

最后是与后端模块的接口方面,首先横梁的新能源汽车图4电池抬高地板对前端模块接口的影响截面高度被压缩,需要通过材料和料厚来补偿;其次传统的油箱放置区域可能会布置一个阶梯状的上下两层电池模组,需要考虑二排乘员的坐垫与电池上盖板的间隙(Meat to Metal)是否足够,如图5所示。

向后扩展的电池还会影响后悬架的布置和选型,比如扭力梁、瓦特连杆及部分多连杆后悬架都需要向前伸的拖曳臂结构,解决的方法可以采用更高成本的不带拖曳臂结构的悬架,或者采用不规则形状的电池盒,如图6所示。

这可能会影响电池的容量且增加电池总成的成本,需要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加以平衡。

图5电池抬高地板对后端模块接口的影响图6采用不规则的电池盒避开对后悬架的影响电池还可能对现有制造体系带来冲击。

由于每个主机厂为了满足不同车型的共线生产,一般都共用一套固定的主定位和机运系统,而电动车的电池尺寸覆盖区域非常大,很可能与现有的总装机运系统发生干涉,调整电动车车身上的主定位及机运系统则会与共线生产的燃油车型不兼容,因此大部分主机厂往往对全新开发的电动车设计单独的产线。

此外,后驱为主的电动车,其后驱电机尺寸较大会造成后备箱地板的局部拱起,影响部分行李箱的空间。

通过优化电机布置角度和电机的集成化设计,可以将其影响降到最小;而对前驱为主、后驱为辅的后驱电机,其尺寸较小,对行李箱的空间影响则非常有限。

目前除了在前舱室相对宽松的区域布置储物空间外,另一种增加储物空间的方法则是充分利用传统的油箱区域布置更多的模块(如果该区域没有规划布置两层电池的话),从而腾挪出更多的后备箱和前舱的储物空间,如图7所示。

图7后驱电机对后行李箱地板的影响1.3电动车车身主要架构路径分析结合上述的布置分析,电动车车身架构与燃油车车身架构路径及走向有较大的差别(见图8)。

俯视看,取消中央通道的前地板基本平整,地板上的横梁因此可以贯通,结构更平顺;底视看,电池布置迫使车身载荷路径以不太平顺的结构往两侧的门槛传递,这必然会导致当前的电动车车身效率比燃油车要低。

2电动车与燃油车架构带宽的差异2.1驱动系统的带宽差异及方案燃油车架构通常会配置一系列动力总成(简称PT)以适应不同车型变化及市场需求,因此在新能源汽车图8电动车与燃油车车身架构路径的比较架构的规划初期就需要明确PT 组合带宽进行舱室的布置,尤其是左右前纵梁的开档及其截面尺寸的设置。

前纵梁是碰撞安全的主要承载路径,通常担负着30%左右的总碰撞能量的吸收,其截面尺寸以及走向是否平顺对于吸能和碰撞过程中变形模式的控制至关重要。

但纵梁通常是在内外夹击的环境下生存的,内侧需要给PT 的组合预留空间,外侧要避让越来越大的轮胎配置及运动包络,空间极为狭窄(见图9)。

如果因为个别PT 的配置对舱室的布置影响太大,导致架构效率低下,应考虑对PT 配置带宽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

纵置后驱架构由于发动机与变速器前后方向错开,纵梁横向布置空间比较充足,但该架构基本用于高档车。

图9燃油车与电动车的纵梁形状比较电动车不再需要体型庞大的动力总成系统,而是采用外型小巧且质量轻的电机驱动,虽然会配置不同功率的驱动电机,但在尺寸和质量带宽上比传统PT 要小得多,这使得舱室布置更灵活,纵梁的布置开档不再受动力系统的影响,而更多地考虑散热器的散热面积,因而开档尺寸可以收窄使得纵梁的走向更加平顺、截面更连续(见图9)。

此外,电机也给前碰提供了更多可压溃空间,使前悬长度更短,从而把更多空间留给轴距以便布置更多的电池模组增加续航能力。

2.2储能系统的带宽差异及应对方案燃油车通过燃油提供续航,油箱通常布置在第二排乘员座垫下方,正好被左右后纵梁和前后横梁围成一个框架结构,非常有利于对油箱的保护。

以轿车为例,该区域可利用的高度空间大,油箱的容积和续航比较容易满足。

电动车则通过电池作为储能系统提供续航,受限于当前的电池技术,电池的能量密度低、相同的续航需要的电池体积和质量非常大,在有限的布置空间内电池被迫在长度方向往前后悬架拓展,宽度方向往门槛拓展,因而容易受到各种工况的冲击,需要专门针对电池保护的车身结构设计。

此外电池容量的带宽和系列化也缺乏足够的柔性,并不能通过随意的增减模组适配出相应的容量和续航。

在同一架构里,电池的带宽和系列化一般通过调整长度方向和局部高度方向模组数量来实现,而电池盒的宽度是不变的(见图10)。

这一方面是因为电池模组的适配柔性差,另一方面电池盒宽度的变化会导致与车身的接口以及承载路径的变化,这对车身架构的影响很大,需要单独重新开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