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囚徒困境与价格战

囚徒困境与价格战

囚徒困境与价格战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古话虽然过于极端,但揭露了人性中的理性自利一面。

在很多时候,个体理性带来的却很可能是集体的不理性,如果每个人都仅按照自利的原则行事,其结果往往是所有人都遭受损失。

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正是对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在我们的日常社会经济生活中,"囚徒困境"可谓无处不在。

如家电企业和商场的价格战为何屡见不鲜?
博弈论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显学,"囚徒困境"则是其中最经典的模型之一,由数学家Tucker于1950年提出。

"囚徒困境"描述的是,警方将两个嫌疑犯A
和B关在两个独立的房间里单独审讯,并告诉他们:如果有一人坦白,坦白者将被当场释放,不坦白者将被判重刑。

事实上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则警方只能将他们都无罪释放,当然这一点警方是不会告诉他们的。

这样看来,A和B毫无疑问应该互相合作,共同保持沉默,但事实并非如此。

以A为例,他认为如果自己不坦白,而B坦白的话,B就会无罪释放,却留下自己独守牢狱;当然此时如果B 也不坦白,情况是最佳的,但A无法确信B在这样的诱惑下能不动心。

而在A
选择坦白的情况下,无论B坦白与否,A受到的惩罚都轻于前者。

因此A最终会选择坦白。

同理B也会做出坦白的决定,结果就是A、B二人一起坐牢。

"囚徒困境"说明的是,每个人都理性地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采取各自的最优策略,但最终结果却适得其反。

或许你会说如果A和B事先约定好"攻守同盟",情况就会不同。

但事实上,在缺乏足够制约和交流的情况下,"同盟"基本上会不攻自破。

现在家电业的"价格战"中也布满了"囚徒困境"的阴影。

多年来,国内各家电企业都在不停地降价、降价、再降价。

以彩电业为例,自1996年3月长虹发起第一轮价格战以来,一场又一场的价格大战此起彼伏,各家电企业杀得天昏地暗,结果是多败俱伤,出现全行业大面积亏损。

在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同质化的市场
格局下,每个企业都希望通过降价占领市场份额,结果谁都没有从中获利。

当然有时候价格战的发起原因是为了降低库存等,但其本质并没有脱离"囚徒困境"的范畴。

有趣的是,家电业也曾搞过多次"价格联盟",姑且不论是否违背《反不正当竞争法》,其实这种约定本身就是无效的。

因为联盟内企业数量众多,经营状况各不相同,为了缓解生存压力等原因,总有个别企业迫不及待地又使出降价这一损招,于是联盟迅速瓦解,行业再一次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与家电业十分相似的是商场价格促销的日趋疯狂。

以"满就送"为例,从"满100送8"逐渐演绎到现在的"满400送400"。

曾经也有商家呼吁叫停这种近似疯狂的促销,也搞过类似家电业的"价格联盟",但结果还是瞬间瓦解。

与家电业不同的是,商场具有较强的区域性,一个地区的商场数量相对有限,按理说信息沟通和合谋相对容易,但事实上"囚徒困境"再一次发挥了魔力,合谋同样不可能真正实现。

这一方面是由于商场面临短期考核压力,有时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拼命做大销售额;另一方面是因为谁又能保证其它商家一定会严格遵守合谋约定呢?更有甚者,部分商家丧失理性,其目标已不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是把竞争对手挤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