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教案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教案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教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让家长了解孩子缺乏责任心的原因,深刻领会责任心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掌握培养孩子责任心的方法●情感目标:激发家长的责任心,言传身教,培养有责任心的孩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各位家长,上午好!欢迎大家走进我们的教室,百忙中来参加学习,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我们每个做父母的都有这种经历,从孩子呱呱坠地后,即使再苦再累也浑身是劲;孩子上幼儿园后,点滴的进步使我们为之骄傲;孩子上小学后,我们全力以赴,即使是次数不多的老师的表扬也是满心的欢喜;对于孩子,我们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爱。

当我们的孩子,无视我们的付出,抱怨妈妈早饭没有给她买肉夹馍;当我们的孩子经常丢三落四……这时的您该怎么做?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牵手两代》第三册家长课程中的第六讲《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板书课题)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责任心”的含义。

哪位家长愿意谈谈:你认为孩子有责任心的表现是什么?(家长发言,教师小结)责任心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的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二、联系实际,提出问题1.出示调查问卷师:在讲课前,我们曾对孩子和家长下发了关于责任心的调查问卷,现将调查结果公布如下: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共有22个问题。

我们看到学生选择“非常像自己”占55%,选择“比较像自己”的占31%,选择“有点像自己”占8%,选择“不太像自己”占5%,选择“一点也不像自己”占1%据以上调查可以知道,大部分的孩子在对他人和对集体的责任心方面做得比较好,初步具有了对社会、国家、自然的责任心。

但结合家长的调查结果来看,形势却不容乐观,尤其表现在自理能力和责任方面。

1、有54%的学生平时习惯乱放东西,没有一定的放置位置,这些学生也没有自己整理物品的习惯;44%的学生不经常有乱放东西的习惯;只有1个同学不乱放东西。

2、在个人卫生方面,已养成卫生习惯的仅有33%,还有33%的学生有时能做到,28%的学生家长催促才能做到。

3、有15%的孩子从没有忘记带课本、作业或文具,有85%偶尔有忘记的现象。

而经过老师的调查,忘记戴红领巾、穿校服、课本、作业的同学,每天都有。

4、有41%的学生表示上学迟到会责怪家人或闹钟。

小结: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个人的责任感明显缺失。

5、有64%的学生难得做一次家务;只有36%的学生经常帮助家人做家务。

6、有46%的孩子不了解家庭的收入情况,有30%的孩子问过家庭的收入,有24%的孩子了解家庭经济收入。

这也正是造成他们贪吃零食、乱花钱、互相攀比的主要原因。

7、98%的学生都表示愿意为集体争光。

实际上53%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做,他们只是把为集体争光当作一种口号,只有47%的学生有过维护集体荣誉的事情。

8、对于父母的生日,有33%的孩子知道,61%的孩子不知道,有2个孩子的父母从来没有过过生日。

小结:从以上四条可以看出:孩子对父母家庭等他人的责任心也明显缺失。

师: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孩子对他人的责任心和对自己的责任心两方面的意识比较单薄,我们今天就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交流。

三、专题一: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一)剖析案例,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请看案例(一):1.这是发生在班内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位女同学不舒服,在教室吐了一地,教室里气味难闻,随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请看我们事后的采访(大屏幕展示孩子们说的话):(1)请谭文昊、于世龙、朱子健(主动帮助打扫地面的同学)说一说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2)请几位袖手旁观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看到这里,哪位家长愿意谈谈自己的感受?3.师小结:当同学遇到困难,身体不舒服时,同学间的及时帮助,关心体贴是多么重要,这是每一个孩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我们的孩子学会了关心别人,同时他也获得了尊重和信任。

事后,班主任组织学生以此为话题召开了主题班会,并让孩子们各自写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从孩子写的内容看,孩子的认识很到位。

相信孩子们以后再遇到类似事情,一定会有好的表现。

(二)剖析案例二:师:这是孩子在校的一些表现。

我们再来交流孩子在家的表现:对于您全身心的爱,我们的孩子满足吗?也曾因为什么事情抱怨过吗?1、请学生谈一谈2.请家长谈一谈3、请两个学生进行表演情景剧:早饭,妈妈没有给我买肉夹馍。

4、请部分家长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5.结合课本学习教材我们教材中的妈妈遇到了这种情况后,她又是怎么来处理孩子的问题的?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07—110页,相信大家肯定有收获。

(家长阅读教材)请家长畅谈读书后的收获。

5.深入分析:师:情境中的一幕,读了真让人心酸。

为什么妈妈为孩子付出了大量的爱和心血,为什么却没有得到孩子最起码的体谅?6、剖析原因师:心中有爱才会感觉到幸福,如果我们的孩子个人主义太强,不会去体谅父母,体谅他人,长大后又怎能对家庭、社会产生责任心呢?引导家长思考:您认为是什么原因是我们的孩子出现上述的情况?(1)过度溺爱。

现在,溺爱孩子已成普遍的社会现象。

孩子吃水果,家长给削皮;孩子吃鱼,父母给剔刺。

不会叠被、铺床,不会洗衣服的孩子,为数不少;有的孩子上小学一二年级还不会穿衣服,上了三年级还不会系鞋带;有个五年级的学生,从来没有自己系过红领巾……作为教师,我时常能看到和听到下面的事情:一名小学生的家长,每早用摩托车把女儿送到学校门口,然后牵着她的小手把她送到座位上坐下,帮她拿出书本、文具盒才离去。

有个小男孩,在家说一不二。

父母接他时,必须带两个雪糕;他回家一定要和爷爷玩一场“打坏人”的游戏,非得把爷爷打“死”不可。

电视频道由他选,别人是万万不能插手的。

某家吃饭时,孩子把他喜欢吃的菜拉到自己面前,恨不能一人包圆。

家长不仅不教育,反而由着孩子,甚至特意把孩子爱吃的菜放到他面前,家长自己不动筷子,还说自己不爱吃。

这类家庭溺爱子女的特点是:爱之过甚,担心过度,照顾过头,迁就过多,夸耀过分,期望过奢。

他们一味地满足子女物质上的奢侈要求,而忽视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不严格要求孩子。

家长的这些做法,对孩子危害很大——第一,由于家长对孩子娇宠纵容、百依百顺,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能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目空一切、高傲自大、任性自私的心理。

第二,家长包办一切,使孩子养成懒惰、依赖、懦弱的个性,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

总之,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不要心疼他们会摔跤、碰壁。

其实,孩子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更快地提高学习能力。

(2)错误的教导。

请看下面例子:一个刚刚放学的孩子看到妈妈在厨房烧菜、煮饭,便急忙放下书包冲进厨房,高兴地说:“妈妈,我来帮你吧!”谁知当妈妈的却冷冰冰地说:“去、去、去,写作业去!别趁机偷懒!谁要你帮忙,多考几分比什么都强!”孩子心中萌芽出来的爱的火花一次又一次被大人无情地扑灭了,这些父母对回报有错误的想法,认为孩子成绩好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回报。

渐渐地孩子认为什么事都有与他们无关,唯有学习、读书才是正经事,只要书读得好,成绩好什么事都好说,否则……。

因此,他们变得“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不再关心别人,不懂得爱别人,不再“多管闲事”,以至于长大后,孩子们变得无情无能、无责任感、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周边的人为他们付出的再多,在他们的眼里也是理所当然的。

(3)缺乏责任心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会从父母对长辈的态度上来习得。

课本113页列举了一个很著名的故事:一个不孝的父亲嫌弃自己的老母亲,便用一只破碗给老母亲盛饭。

孩子都看在眼中。

后来老母亲过世,父亲就把这只碗扔掉了。

可他的女儿却捡了回来,对父亲说:“我留起来,等你老了好用它给你盛饭。

”父亲哑然。

您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您的孩子将来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您。

(三)群策群力,共商对策师:爱是一种能力,需要学习和培养。

心理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是在这个时期奠定基础的。

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这种习惯和品质的养成会使孩子的成长发展终身受益的。

相信每一位宽容、豁达、性格开朗的人都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所以,在这个关健时期,希望家长朋友们应赶快补上爱的教育这一课.孩子的成长发展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家长精心经营对孩子的爱。

(一)请您出招:师:在调查问卷中,很多家长成功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1.措施一: 让孩子养一种小动物或小植物,培养孩子的爱心。

戴祥瑜的妈妈:可以让孩子养一盆花,让她自己浇水、施肥,告诉孩子:这盆花就是你负责的,你要让它长得壮壮的,开出美丽的花朵来。

孩子会很积极去做好的。

高艺文的妈妈:让孩子养金鱼。

师小结:可以通过让孩子养一种小动物。

培养孩子的爱心。

(看课本112—113页)孩子们在养小动物或小植物的过程中,就会变得细腻起来,耐心起来,会体会到付出爱的辛苦,既理解了父母的爱和期待,又培养出了爱父母爱别人的能力。

2.措施二:让孩子帮着做点事曹蒙恩的妈妈:让孩子多做些他能做的事。

王梦飞的妈妈:使孩子能独立完成作业,按时起床。

梁天怡的妈妈:做事有始有终,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

戴美珂的妈妈: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时给予适当的鼓励。

潘一婧的妈妈:家里的家务活,就让两个孩子分担起来:哥哥周一、三、五、七扫地、擦桌子;周二、四、六是妹妹干,他们从来不用大人吩咐,很自觉去干。

小结:要本着从孩子自己到他人、从家庭到幼儿园、从小事到大事、从少到多的循序渐进原则去做,因为孩子的能力是由弱到强、由少到多逐步培养起来的,孩子在做这些事时,一定要向他讲清楚:爸爸妈妈对他的衣食住行等问题要负责,他也有责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此外,一定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分给他越来越多的、长期固定不变的家务劳动,如洗碗、洗菜、定时给小猫喂食,给花浇水等,就是孩子偶尔不舒服了,也要他去喂小猫和给花浇水。

这时就可向孩子说清楚:不能因为自己有点小病而让小猫饿着,让花木渴着呀。

这样严格要求孩子,不仅能培养她稳定的责任心以及耐心、恒心,而且孩子也可以从这些家务事的分工里意识到自己的有用性、重要性。

还可以培养出孩子的主人公意识,既感到自己不是“编外”人员,而是家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潘一婧妈妈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

措施三: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样巩超、陈正楠的爸爸:言传身教,用自己对待亲人、朋友和做事情的责任感,去慢慢影响孩子。

师小结:家长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如何,对孩子来说是一面镜子,父母的责任心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责任心。

一个对家庭、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