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基本粒子物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仰观太空,斗转星移;俯察大地,声光电热。
面对宇宙万物,有多少人在思考:世界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它们有最小的结构吗?如果有,那是什么呢?粗略地说,世界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
所谓基本粒子,就是我们不考虑它的进一步结构,而把它当成整体的东西或者说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不能再分割的最小单元。
把多种多样的物质看成是由少数几个基本实体构成,并以这样一个物质基础来说明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虽简单,但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基本性是个历史的、相对的概念。
不同的时代,由于人们认识的不同,基本粒子家族的内容在不断地演变。
(1)希腊泰勒斯提出“水为万物之本”。
(2)亚里士多得认为水、火、空气,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3)460-370,德漠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
(4)周代,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五行说,即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原料构成。
(5)《周易》中有“太极生两仪,两仪成四像,四象生八卦”的哲学思想。
太极即世界的本源,两仪是天地,四象是春、夏、秋、冬四季,八卦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由它们衍生出世界万物;(5)战国时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汉代则出现了天地万物由“元气”组成的哲学观点;(7)650年,牛顿曾说:“依我看,有可能一开始上帝就以实心的、有质量的、坚硬的、不可分割的、可活动的粒子来创造物质,它有大小和外形以及其它属性,并占据一定质量……”(8)1660年,英国科学家R.玻意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9)1741年,罗蒙诺索夫《数学化学原理》:“一切物质都是由极微小的和感觉不到的粒子组成,这些粒子在物理上是不可分的,并且有相互结合能力,物质的性质就取决于这些微粒的性质。
”(10)1789年,英国息今斯《燃素说及反燃素说的比较研究》,提出粒子彼此相互化合的设想。
(11)1844年,道尔顿学说:1/元素是由非常微小、不可再分的微粒即原子组成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割,并保持自己独特的性质。
2/同一元素所有原子的质量完全相同,不同种元素原子性质和质量各不相同。
原子的质量是每一种元素基本特征。
3/不同元素化合时,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结合。
化合物的原子叫“复杂原子”。
复杂原子的质量等于它的组分原子质量之和。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基本完成了它对宏观世界的描写,开始着手向物质结构的更深层次进军。
放射性和原子的碰撞,使我们认识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而所有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光电效应告诉我们象电磁场这样一种物质形成也可看成是粒子(光子)构成的。
许多人以为这已经抓到了构造世界的最小砖块,但是历史表明,这只是人们渴望得到终极真理的一种热切心情罢了,30年代人们在发现中子、质子后,又发现了正电子;而到50年代,通过高能加速器,又发现了大批新粒子,数目超过了化学元素的数目,于是诞生了一门研究这些“基本粒子”结构的科学,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基本粒子物理学。
它是研究构成质子等的粒子(夸克),轻子(电子、中微子等)及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光子等)的一门科学,由于这些粒子的尺度非常小、对它们进行实验研究需要花费极高的能量,故也称为高能物理学。
到今天,基本粒子物理学,已成了庞大的科学事业,全世界投入的人员近四千人,每年耗费的经费约几十亿美元。
它不仅是物理学的三大科学前沿(指基本粒子、天体物理、生物物理)之一,也是人类科学的前沿,许多新思想在那里迸发,许多物质世界的新规律在那里得到发掘。
相应地,许多诺贝尔物理学奖也在这领域里找到了它应有的主人,近几十年来有近40位科学家因粒子物理方面研究的杰出成果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今天的基本粒子指什么:粒子物理的几个发展阶段第一、粒子物理的萌芽(1895-1932)1895年,W.K.Rontgen发现X射线(光子),因此荣获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A.H.Becquerel,P.Curie和M.Curie发现了放射性,共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9年,J.J.汤姆逊(J.J. Thomson)证实了电子的存在,由于对气体导电理论的贡献及实验研究的成果,他荣获了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5年,A.爱因斯坦(A.Einstein)揭示光电效应的定律,光的"粒子"性,即光子的概念被人们接受,他因此荣获了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1年,E.卢瑟福(E.Rutherford) 根据α粒子被金属箔散射的实验现象指出原子的有核结构。
1913年,N.波尔(N. Bohr)建立子原子的量子理论,因此,荣获1922 诺贝尔物理学奖.1930年,W.泡利(W. Pauli)根据原子核β衰变的实验观察,提出中微子的假设,并由于他提出的泡利不相容原理而荣获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年代末,实验上得到证实的可以称为基本粒子的有光子(γ)、电子(e-)、质子(p).当时大多数物理学家都相信,一正一负两种粒子作为原子基本成份够了,而光子作为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但从元素周期表发现原子量与核外电荷数并不相等,如氦(2,4)镭(88,226)。
由此,1920年,卢瑟福预言:"除电子,质子之外,还可能存在第三种原子组份.它的电荷为零,可能是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紧密结合形成的一个中性粒子." 查德威克听了这个演讲后,相信这种粒子一定存在.他们想出各种办法轰击氢原子, 企图从氢原子核得到质子与电子紧密结合而成的中子,由于思路不对头,结果毫无所获。
1930年,德国物理学家博特和贝克尔发现用α粒子轰击铍得到的辐射强度,比轰击其它一些元素几乎大十倍。
1931年,约里奥. 居里夫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们观察到这种辐射的穿透力很强,而且可以从石蜡及其它含氢物质打出高速质子,但由于他们没有听过卢瑟福的演讲,因此没能作出正确的解释. 仍认为这种辐射是高能的γ射线,但我们知道γ光子可以从原子中打出电子,但质子比电子重1840倍,不可能被γ光子打出.查德威克在读了居里夫妇的论文后, 立即开始重复他们的实验,他发现,这种辐射不仅很容易地穿透2厘米的铅,还能够从用来检验的所有元素中把质子轰击出来.由此查德威克得出:这种辐射是由质量几乎与质子相等的不带电荷的中性粒子组成.从重复居里夫妇的实验到完成报告"中子有可能存在",前后总共花了10天.1932年,J.查德威克(J.chadwick)证实了中子的存在,因此荣获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二、粒子物理的发展(1932-1964)中子的发现,立即引起了海森堡,伊凡宁科等人对原子核结构问题的重视, 他们尝试引入一种强相互作用力,把n,p束缚在原子核内.这个工作引起了日本27 岁的汤川秀树的强烈兴趣,汤川联想到电子与质子之间的电磁作用力是由交换光子引起的,于是提出核力也是交换某种粒子引起的.考虑到电磁作用力程为无穷大,光子的静质量为零,而核力起作用的范围很小,所以传递核力的粒子一定很重,利用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及假设的力程,汤川估称这种末知粒子的质量约200me,质量介于质子与电子之间,故称为介子).1935年,他发表了这一结果。
1936年,C.D. 安德森用云雾室在宇宙线里意外地找到了一个类似于电子,但又比电子重许多的μ子;但研究发现,该粒子穿透力很强,与原子核基本不发生作用,不可能是核力的传递粒子.1947年,鲍威尔利用核乳胶发现,有一种比μ介子更重的粒子,其质量约为电子的270倍,而且确实与核子有很强的作用.人们称之为π介子,它完全符合汤川的预言.汤川秀树(Yukawa)因提出核作用力的唯象理论──核力的介子理论,荣获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C.F. 鲍威尔利用乳胶照相法在宇宙线中发现了核力的传播子──π介子,因此而荣获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这阶段,基本粒子成员包括:光子(γ)、电子(e+,e-)、质子(p)和中子(n) 及假设的中微子1932年,在发现中子的同时,C.D.安德森(C.D. Anderson) 在云雾室实验中发现了正电子,因此,荣获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是狄拉克的量子论预言的第一个反粒子一正电子。
早在1930年,我国的赵忠尧在研究由放射性原子核所放出的高能γ射线(~2.61Mev)被物质吸收的规律时,发现了反常吸收现象,它不能用γ光子与核外电子作用来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过程中会辐射出一种能量约为0.5 MeV的γ光子,且各向同性,正电子发现后,人们很快弄清了这种辐射的本质。
γ+X →X+e++e-; e++e-→γ'+γ'γ'的特征能量为0.511 MeV,所以赵忠尧的实验实际上是间接证明了正电子的存在,1948年,在汤川秀树预言了十几年之后,终于在实验室里找到了π介子。
(汤川为了解释原子核中把中子、质子束缚在一起的核力,为了解释从氘核到氦核(α粒子)结合能迅速增加的事实,他和维格纳一起认识到,核力的力程一定很短;从此以后,粒子数量大量涌现,人们开始按粒子的性质进行分类研究。
物理学家把质子(P)、中子(N),π介子,K介子等一类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叫强子;把像电子、μ子等一类只参与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而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叫做轻子。
那些和质子差不多重的粒子叫重子;而重得多的粒子则叫超子。
如Λ超子、Σ超子等;质量介于重子和轻子之间的粒子称介子,但现在看来这种分法有点过时了,如τ轻子的质量达3477.4m e,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沿用这些名字。
众多的粒子(~400个)使人们很难相信它们全都是基本的,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更深层的基本粒子。
1949年,费米和杨振宁发表了题为"介子是基本粒子吗?"的论文,建议π+=pn ;π0=(pp-nn)/ 2;π-=np,但难以理解的是,由非常重的核子与反核子结合成π介子时,总质量减少到只有原来质量和的十分之一,它意味着一定存在一种极强的作用把两核子束缚在一起.1956年,坂田昌一提出了一种模型,认为重子并非个个都基本,基本的只是质子p,中子n和超子Λ。
其余的粒子都可以由它们及它们的反粒子复合出来. 这实际上是推广了费米和杨振宁的模型,考虑到奇异粒子, 添加了一个带奇异数的Λ粒子.如:π+=pn;π0=(pp-nn)/ 2;π-=np。
κ+=pΛ;κ0=nΛ.显然按这样的组成方式,无论电荷、重子数、奇异数,都能给出正确的结果,而且这三个粒子与它们的反粒子的所有各种组合,构成9个介子,除了当时已知的3种π介子和四种K介子外,还预言了两种新的中性介子,不久它们被相继发现,称为η, η'.虽然坂田模型对介子给出了较好的结果,但却无法完全解释重子,比如Σ+、Σ0、Σ-等重子就很难用p、n、Λ来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