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
生字学习 会认的字
会写的字
整体感知
1.《元日》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你怎样理 解“元”字?
元日就是今天的春节。 “元”在古代有开始的意思,“元日”即一年开 始的日子,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2.请同学们朗读古诗,思考一下诗中给我们 描绘了古人过新年时的哪些活动?
饮屠苏酒、迎红日、换桃符
饮屠苏
吃年夜饭,人们举杯 同庆,迎接新年的到来, 餐桌上菜品丰富,人们 展望来年衣食无忧,生 活充足。
词语学习 词语理解
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 踏青等习俗。
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整体感知
读了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话理解一下诗文大意。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时而阳光明媚,时而细雨 霏霏,天地一片迷蒙的景象。来来往往的行人都被 雨水沾湿,神情落魄。
九月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即想念、思念的意思。 山东,在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区别于今天 的山东省。在这首古诗中,山东指华山以东,诗人 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县)。
课文解读
1.长安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为什么诗人还会 感到孤独呢?
诗人孤身在外,在氛围浓厚的节日里,看到身 边的人都有亲友相聚,联想到自己不过是“独在 异乡”,更添心内愁绪,于是在节日里就倍感孤 独而遥想家乡亲人了。
元日
王安石
词语学习 词语理解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屠苏: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 说可以祛除瘟疫。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桃符: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绘有神像的桃 木板,意在祈福灭祸。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 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 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 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中进 士后,曾任过地方官,后任参加 政事、宰相等职。世称荆公。
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用自己话来说一说 诗文大意。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生地疏,举目无亲, 做外乡的客人。每逢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这远离家乡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 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遗憾的 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2.怎样理解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安石文学成就很高,影响甚巨。他 的诗文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 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其诗长于 说理,精于修辞,内容反映社会现实。 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别具一格 。散文雄健峭拔,列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存 世。
背景资料
《元日》作于作者初拜相,正要 进行新政改革之时。为摆脱宋王朝 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 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王安 石被宋神宗召见,随即上书主张变 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 的新气象,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贴对联,表达一 种美好的心愿。
新桃换旧符
课文解读
1.《元日》这首诗中,用的最精炼传神的是哪 个字(找出本诗的诗眼)?
“暖”字是本诗的诗眼,用的最精炼传神。暖字 既指诗中新年到来,“春风送暖”,也寄托了作者 渴望除旧革新,将新政改革带来的温暖送入千家万 户的美好愿望。
2.再读古诗,想想“春风送暖”的“暖 意”来自哪里,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让我们 感受到暖?
2.诗人远在他乡,是怎样知道家乡的兄弟“登 高”“插茱萸”?
这是诗人的想象,并非实际描写。诗人只是联想 到以前在家中时,每逢重阳节,都会和兄弟们进行 一样的活动,然而如今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加了, 更添内心的愁闷思绪。
拓展延伸
1.“千×万×”式词语。 千变万化 千呼万唤 千头万绪 千差万别 千军万马 千叮万嘱 千山万水 千秋万代 千丝万缕
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 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黎明取出很多东 西来......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但背后往 往藏着深刻的道理。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 很小,却从里面取出很 多东西来……寓言故事 一般比较短小,但背后 往往藏着深刻的道理。
寓言会讲述一 个短小的故事。
这个单元的每篇寓 言故事读后,都会 让我们想到生活中 的许多事和人。
课堂小结
《元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描写了宋代居民过春节时喜庆的民俗 景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 法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结构图示
炮竹别旧年——爆竹
元 日
举杯迎新年——屠苏酒 喜庆、欢乐
对联寄心愿——桃符
清明
杜牧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 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 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 “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 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后来,由于清明与寒 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 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 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课堂小结
总结《清明》一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清明》描绘了一幅清明烟雨图,表达了诗人 孤身在外的愁苦和望见酒家想借酒浇愁的期望, 进而重新振作起来的情感。
寓言会藏着 深刻的道理!
《中国古代寓言》凝结着中华民族 的智慧,这些寓言故事大多来自于历史 传说或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形式活泼, 读起来轻松有趣。有《鹬蚌相争》、 《南辕北辙》、《东郭先生和狼》、 《农夫与蛇》、《叶公好龙》等。我们 会读到很多既可笑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怎样阅读寓言故事呢?
1.先要读懂故事内容。 2. 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3.联系生活深入体会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多音字
wèi:(为了) 为
wéi:(行为) chǔ:(处理) 处 chù:(处所)
词语学习 词语理解
重阳:我国传统节日,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
习俗。
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
戴茱萸的习俗。
茱萸
反义词
独——(众) 异——(同) 佳——(劣)
朗读指导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知识链接
重阳节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的九月初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因重阳气 氛日渐浓郁备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 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人们在 重阳节这天,往往会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 花、遍插茱萸等,以求祈福避灾。
生字学习 会认的字
会写的字
屠苏的力量 暖暖的曈日 新春到来的温暖
3.春风送来暖意,千家万户除旧迎新,除了 送走过去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还有没有别 的深层含义?
“春风送暖”不仅仅是对新年到来的祈盼, 其中更寄托了诗人推行新政,革除时弊,将新 政的温暖送入寻常百姓家的美好心愿。
4.你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新的一年到来了,人们贴桃符、燃鞭炮庆祝欢 呼。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对来年的美好祈盼中,诗人 见此情景,有感而发,渴望除旧革新,将新政改革 带来的温暖送入千家万户。
同学们,读懂这个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了吗?你们一定想读 到更多的精彩寓言故事吧?那就赶快看《中国古代寓言》吧!
除了中国古代寓言,其他国家的寓言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大,比如有: 《伊索寓言》搜集整理了古希腊的寓言。这部寓言集就像一个奇妙的动物 王国,里面的借助众鸟的羽毛想得到鸟王称谓的寒鸦,勤劳的蚂蚁和最后 向蚂蚁乞食的屎壳郎,吃不到葡萄反而说葡萄酸的狐狸…… 《克雷洛夫 寓言》是俄国杰出预言家克雷洛夫的作品,讲了很多动物和植物的故事, 如《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橡树和芦苇》……《拉•封丹寓言》是 法国寓言,里面很多故事都似曾相识,却被作者赋予新的意义…… 喜欢 读书的你,快来打开世界寓言宝库的大门吧!
背景资料
清明节在仲春(农历二月)与暮 春(农历三月)之交,也就是每年 的4月4日——6日之间。清明本是是 二十四节气中“春雨惊春清谷天” 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节则是中国传 统节日。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踏青 出游、祭祖扫墓、缅怀先人。
会写的字
多音字
行 xínɡ:(行人) hánɡ:(行业)
结构图示
雨纷纷——欲断魂
问酒家——杏花村
愁闷
振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作者介绍
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 (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诗人。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 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 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 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 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 》《山居秋暝》等。
中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
——(宋)苏东坡
课堂小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 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结构图示
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举目无亲 重阳佳节——加倍思亲 遥知兄弟——怀念亲人
谢谢观看
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流 利、准确地朗读三首古诗。
2 背诵并默写古诗。
3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 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了解传统节日春节、清明、重阳的来历 及其文化内涵。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朗读指导
朗读时,一定要注意断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背景资料
此诗系诗人离开家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 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 ,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 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 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 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 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