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一、选择题:1、1958年10月,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民进入新乐园,吃穿喝用不要钱,......人民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A. 提高了生产力B.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C.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2、"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了,......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的波浪式的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体现这一理念的是:A.建立人民公社 B. 鼓励发展个体企业C发展乡镇企业 D 设立经济特区3、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目的是:A 借鉴资本主义经验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D解决和发展生产力4、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用棉布,取消布票。

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说明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②政府改变了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5、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1979年安徽玉明一公社社员写到:借新帐还旧帐帐帐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

横批:已经过去。

这幅对联说明了A.人民公社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能丰衣足食B.旧中国农民悲伤的生活状况已经过去C.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绿了神州大地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6、1958年,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主要教训是: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经济建设的速度一定要快速发展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经济规律7、20世纪60年代山东,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晃晃,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A..人民公社B.大跃进C.农业合作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1950年全国高考的作文试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不确立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9、《春天的故事》中唱到,"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诗篇的主题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0、小脚老太跳迪斯科,反映了A.迪斯科最适合小脚老太B.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C.人们社交礼仪的变化D.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1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重大调整,其中改变了所有制性质的是A.土地改革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7、"点-线-面",我国最终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开放格局.以下区域开放的先后顺序是:()①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②经济特区③沿海经济开发区④上海浦东A.. 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 ②①③④ C. ②③①④18、时尚中国的表现有:①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②穿着打扮日益个性化③改善居住条件,兴起装修热④流行语言的变化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9、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同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末的情景,情景出现主要是由于:•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经济建设比例失衡20、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施的条件是:土地改革的完成国营经济的组织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实现21、2004各项产品与1965年相比,钢产量,发电量增长10-20倍,粮棉产量也成倍增长,取得如此重大成就的原因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进行C.扩大对外交往,引进外来技术和资金D.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2、1958年,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通过决议:1958年钢产量要达到1070万吨,为此,开展了大跃进运动,主要造成了。

A..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B.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23、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对于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适应这一趋势中国采取的历史举措是:A..实行改革开放B.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改善中美关系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4、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义们的方向,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们社会的基层单位。

这反映出当时A党中央忽视客观规律,经济建设急于求成B党和政府加快改造步伐,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C党和政府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D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而急需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25、"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这主要是指A.加强西部地区交通建设B.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C.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D.实现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26、1958年,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主要教训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经济建设一定要快速发展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经济规律27、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有这么一段,描写20世纪50年代末,有个小孩拿着父亲的铁皮箱交街道干部炼钢。

这段描写反映的历史现象应该是在:A土地改革运动中 B三大改造中C大跃进运动中 D人民公社运动中28.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说,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不成功的,这样说的原因是:A没把经济建设放首位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严峻的国内国外环境制约29.深圳特区酝酿将"一市两制"范围扩大到六区,新增达到两区将享受:A高度自制权B特殊社会制度C部分政治主权D特殊经济政策30.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两种典型,即"一五"模式和"大跃进"模式。

前者的实质是A照搬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B经济战略是全面跃进C注重市场机制 D坚持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二、非选择题:31、江泽民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在会上的报告》指出:"一个世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分别指什么?三位伟大人物的主要贡献各是什么?32、概述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的历史条件?说明两者在内容上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它给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各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农业丰收,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却比上年同期减少了近二百吨。

斯大林认为,粮食收不上来是富农造成的。

于是斯大林一方面采取强制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的价格卖给国家,违抗者的粮食和工具将被没收,本人被判处徒刑。

另一方面,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

第二年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对富农采取消灭的政策。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

然而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粮食问题特别严重,1952年7月至1953年6月,国家收购的粮食比供应的商品粮少了20亿公斤。

1953年夏,因自然灾害,夏粮减产35亿公斤,粮食形势更加严峻。

回答:①依据材料概括苏、中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相同原因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中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相同目的。

(2分)②中国的农业集体化在过程、方针、原则上与苏联有何不同?(3分)③苏、中农业集体化造成了哪些相同的问题?(2分)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采取的重大举措有哪些?(2分)原创题:34、材料一:建国之后,中国共产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一系列探索,53年开始了三大改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合作化后期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1〉结合人民公社的特点,说明人民公社的结果如何?并说明人民公社的历史命运。

材料二: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斤,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也出现了严重欠帐。

当时人们生活在购物证和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票证里,一切必需品实行严格的供应。

•〈2〉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为改变材料二中的现象,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信用卡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有长城卡,牡丹卡,一卡通......•〈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新时期信用卡出现的原因。

答案:1-30:DBDBD DDACD BDCAC BCACD DCDCD DCBDA31.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1)推翻统治中国几各年的君主志制制度;(2)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3)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主要贡献:(1)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发动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前,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是那一时代最具有进步必珠思想。

(2)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是二址世纪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3)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 32.历史条件;1953年总路线的条件是: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完成,人民政府已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即将开始计划经济建设;抗美援朝战局胜利已定,国际环境安宁;民主革命遗留问题已基本解决,人民政权巩固。

1958年总路线条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全面经济建设新阶段;中共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结合本国建设经验,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但由于反右派扩大化,助长了经济建设上的"左倾"思想滋长,背离了党的八大有益探索的成功经验;周边国际环境缓和,经济建设有急躁情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