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 西亚非洲杂志社法国外交中的中东战略赵慧杰 内容提要 战后戴高乐制定的法国外交战略被称为“法国全球战略”,它是法国对中东战略的指导思想。
法国在中东通过重新确立与殖民地国家的关系,实行“倾向阿拉伯”的中东政策,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帮助中东地区实现和平与发展等战略,不仅发展了法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也使法国在中东地区建立起政治与经济的全面合作关系。
中东成为法国再现世界大国地位及其影响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新世纪法美外交战略冲突的集中表现地区。
关键词 法国 外交 中东 战略 冲突作者简介 赵慧杰,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007)。
战后法国外交战略及在中东的利益追求战后国际关系在雅尔塔会议确立的两极格局的框架下发展,但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戴高乐将军在战后初期就萌发了“建立独立于美苏的西欧集团”(即第三种势力)的设想。
1958年10月戴高乐再次执政,成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他的战略思想得以实施。
戴高乐执政后制定了一整套具有鲜明的戴高乐色彩的内外政策(被后人称为“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制定的法国外交政策被称为“法国全球战略”。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皮埃尔·米盖尔(Pierr e Miquel )曾评价戴高乐的这一战略为“50年来法国第一次恢复了它的传统,即制定世界规模的对外政策,全局在胸,既有原则,又有具体办法。
戴高乐使法国外交恢复了它的职能,此前法国外交只是在国际组织中充当传声筒或派几名代表而已”①。
戴高乐的“法国全球战略”概括起来有3点主要内容:(1)恢复法国在全球事务中独立自主的大国地位;戴高乐总统曾多次强调,“法国要做法国,法国是法国,法国要能有它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精神、自己的行动和政策”;“法国能够为世界作出特殊的贡献,……法国并不是由另一个国家拖着走的国家”。
②戴高乐在论述法国1964年的对外政策时说:“法国应当在世界上执行世界性的政策,因为它有能力这样做,因为一切因素都要求它这样做,因为它是法国。
”③(2)实行欧洲联合,建立独立于美苏之外的西欧集团。
戴高乐说,“法国正在努力从事联合欧洲的工作……我们要使西欧变成一个整体,使世界上不再只存在这两个敌对的巨人(指美苏),而且存在着一支强大的力量,一个发挥明智影响的伟大中心,这是只有欧洲才能充当的”④。
(3)支持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与自决,与它们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
戴高乐曾经说过,法国对外关系中的一项伟大事业“在于把以前我国进行的·22·①②③④同上,第352页。
同上,第475页。
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戴高乐言论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版,第353页。
皮埃尔·米盖尔著:《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01页。
殖民地转变为合作……即我们同它们(殖民地国家)的关系改变成为有成效的,尽可能有友爱的合作关系”①。
“法国全球战略”的这3点主要内容高度涵盖了战后法国外交战略的总体思想。
戴高乐的外交思想实际表达了3种意思,即:法国只有甩掉在几个世纪建立起来的殖民帝国的阴影,实行战略收缩,才能在主要的国际关系中确保法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只有实现欧洲联合,特别是法德和解,才能使法国真正具备同美、苏、英平起平坐所需的实力;只有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才是保持大国地位的基本条件。
1962年12月31日,戴高乐总统发表全国电视广播演说时进一步指出,法国要取得国际上的进展,就必须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两个方面的努力。
“首先是西欧在经济上、政治上、防务上、文化上的联盟,这样就可以建立同美国的均衡。
……其次是对需要得到援助以便进行现代发展的人民提供援助,特别是同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希望同法国合作的国家进行合作。
”②戴高乐制定的“法国全球战略”,其中心目标是确保法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
戴高乐为此将法国外交战略定位于“法国要保持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独特而又灵活的政治军事关系”。
他从调整法国与北约组织的关系开始,于1958年向美英首脑发出备忘录,指出,“北约组织已不再适应整个西方世界的基本安全需要,法国实力已经发展到可到达世界各地的地步,北约应建立一个由美、英、法三国组成的理事会,这样一个适应新情况的结构,掌握世界政治和战略问题的决策权”③。
实际上,戴高乐总统此前已表达过对美英控制北约的不满,他认为“北约实际上是围绕美国指挥棒转的从属机构”,他提出“北约应该是一个完全平等的主权独立国家的同盟”。
戴高乐在备忘录中提出的建议自然不会得到美英的支持,但法国并没有改变既定的外交战略,它最终选择脱离北约④,朝着欧洲联合的既定目标大步迈进。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宣告成立和1965年欧洲3个共同体(钢铁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合并成“欧洲共同体”,是戴高乐的“法国战略”的重要体现⑤。
戴高乐的“法国全球战略”的另一目标是,迅速摆脱法国殖民帝国的阴影,支持殖民地国家的解放和自决,重新确立与殖民地国家的关系。
1959年9月16日戴高乐总统提出著名的“自决政策”,是战后法国重新建立和发展与殖民地国家关系的行动纲领。
积极发展与殖民地国家的关系也是保持法国原有的世界大国地位和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
法国除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还在西亚北非具有传统影响。
战后,戴高乐政府根据“法国全球战略”的总体外交路线重新定位法国在中东的战略及其利益。
综观战后以来法国在中东采取的外交战略主要有3点:第一,采取积极措施,摆脱殖民帝国的阴影,重新确立与殖民地国家的关系。
戴高乐执政后首先在法国对中东外交中采取的重大行动是,1959年宣布:法国允许阿尔及利亚独立。
戴高乐的这一行动结束了“阿尔及利亚问题”⑥对法国外交的较大影响,使法国摆脱了战后在国际关系中的被动局面。
同时,法国与阿尔及利亚关系的重新确立(已是两个主权国家的平等关系)极大地缓和了战后法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紧张关系。
第二,实行“倾向阿拉伯”的中东政策,积极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使中东成为再现法国的世界大国地位的舞台。
战后,中东成为法国发展国际关系的重要地区。
但是中东的和平问题成为影响地区国家间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法国在中东和平问题上采取偏向阿拉伯的中东政策。
法国的主要考虑是:充分利用法国在中东地区的传统影响,通过积极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使法国在战后国际关系中不断扩大影响,使中东成为法国再现世界大国地位的舞台。
第三,与中东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从政治、经济等·23·法国外交中的中东战略①②③④⑤⑥阿尔及利亚曾被法国视为其领土的一部分,成为法国最大的“海外省”,与法国有132年的殖民宗主国关系,阿尔及利亚的独立问题对法国构成了较大的影响,成为战后法国对外关系发展的大问题。
戴高乐和法国外长舒曼是欧共体建设的先驱,戴高乐的“大欧洲设想”和舒曼的“舒曼计划”是欧洲走向统一的基础。
1952年成立的“欧洲钢铁联营体”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雏形,舒曼因此得名“共同体之父”。
1959年3月开始与北约分道扬镳,撤出受北约指挥的法国地中海舰队。
1966年正式宣布退出北约,同年10月北约理事会迁出法国。
朱成虎等著:《走向21世纪的大国关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同上,第401~402页。
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前引书,第351、354页。
多方面促进中东的和平与发展。
法国力主“南北合作”,积极援助发展中国家。
戴高乐等有关总统先后领导的法国政府推行“构筑南北对话桥梁,争当发展中国家代言人”的外交战略①。
中东和平在经历了4次战争②之后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中东和平进程中,法国始终是国际上促进中东和平的重要一方,且与中东国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特别对有关中东和平的关键国家提供政治、经济上的援助,以期通过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中东和平的实现。
法国对中东战略与法国在中东传统的政治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战后法国在中东的利益是这些传统利益的延续和扩展。
法国在中东的经济利益主要是石油利益和贸易利益,其中前者是法国战后积极发展与中东国家关系的一个重要考虑。
战后西方工业国家积极发展经济,需要能源保障,建立稳定的石油供应渠道是法国重要的经济利益之一。
法国看中中东地区的石油,把获得中东地区稳定的石油供应作为法国对中东外交的一个目标。
法国与阿尔及利亚、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中东产油国都确立了良好的经济关系。
法国在中东的贸易利益还包括军火贸易,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向中东地区出口的军火占法国军火出口总额的50%以上。
法国与中东国家的贸易中军火贸易占了很大比重。
法国与中东国家的贸易额迅速上升,跃居西欧国家对中东贸易的首位。
法国在中东的政治利益主要是,利用中东地区,施展法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影响,摆脱战后法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被动和受排挤(美英在国际事务中联手对法国造成的打压)的局面。
中东成为战后国际政治的焦点地区,集中了多种利益与矛盾,法国不仅要确保在中东的已有利益,还要在中东发挥法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影响,体现它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
法国在中东奉行倾向阿拉伯国家的政策与美国在中东推行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法国靠其“倾向阿拉伯”的中东政策发展了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在与美国争夺中东的较量中也增加了得分。
战后法国对中东外交的主要表现战后法国对中东外交所体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战略思想。
1958年戴高乐执政后提出“给予殖民地国家自决与独立”,明智地打开了法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瓶颈”。
法国在战后对中东国际关系中出现了新的机遇,特别是法国与阿尔及利亚关系的重新确立(法国放弃了宗主国的地位)改变了法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被动局面,重新确立了法国在阿拉伯世界的世界大国地位及其影响。
(一)阿尔及利亚问题的解决开创了法国与中东关系的新里程1959年戴高乐总统对阿尔及利亚独立问题的表态,是战后法国在中东国际关系中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开端。
1960年的《埃维昂协议》,是战后法国与中东殖民地国家重新发展关系的标志。
此前法国虽已与叙利亚和黎巴嫩两个托管地重新确立了关系,但阿尔及利亚的独立问题一直是战后法国发展与中东国家关系的羁绊。
阿尔及利亚问题的解决开启了战后法国对外关系新的历史,法国殖民帝国的历史逐渐被法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关系所代替。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法国谴责以色列夺取大片阿拉伯领土的侵略行径,要求以色列从被占领土撤军。
1969年以色列大规模轰炸贝鲁特时,法国政府又立即做出反应,认为以色列的军事打击行动“是不能接受”的,并宣布对以色列实施全面的武器禁运。
法国积极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成为战后法国对中东关系的主旋律。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法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关系再次得到体现。
在美国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做出一项敦促阿以停火、恢复战前状况的决议时,法国政府则表示不支持美国的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