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乐有趣的声音有趣的声音一、活动背景: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无处不在,而小班的小朋友对倾听很感兴趣,他们对大自然的声音充满着好奇和探索,而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又是以倾听为基础的,因此,我选择了这一内容设计本次活动。
二、过程实录:(一)活动目标。
1、幼儿学习听辨各种东西发出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2、通过探索、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各种声音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各种饮料瓶子人手一份,分别装着硬币、玻璃球、沙子、雪花片。
2、打击乐器若干。
3、活动室的四处分别布置成小兔、小猫、小狗、小鸡的家。
4、会发声音的玩具及录音机一台。
(三)活动过程:1、听声音引出课题。
(1)引导幼儿进入活动室,请配班老师启动“会发声的玩具狗”。
师:哎呀,活动室里真安静。
听,谁在叫?幼:是小狗,它在叫“汪汪汪”。
师:哈哈,原来是玩具狗叫了,你们的耳朵真灵!为了奖励小朋友,今天,我带你们到小动物家去做客吧!幼:太好了!师:那么我们做客时要怎么样呢?幼:应该做一个有礼貌的小朋友。
(评析:在安静的环境中,以玩具狗的叫声吸引幼儿的兴趣,同时,又以奖励的方式带小朋友去做客。
更加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幼儿此时的情绪非常高涨,都有了迫不及待想去做客的愿望。
)2、尝试让幼儿听辨硬币、玻璃球、沙子、雪花片在饮料瓶里发出的声音。
(1)听辨硬币在红茶瓶中发出的声音。
A、师:这是谁的家?幼:小兔的家。
幼:小兔你好!……师:小兔家有什么?幼:红茶。
师:那里面装得是不是红茶呢?请小朋友不要去打开盖子,自己去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马上告诉我,看谁最能干。
B、幼儿操作:摇红茶瓶,听辨硬币发出的声音。
幼:老师,我好象听到一个硬硬的东西,是石头吗?幼:不对,是硬币。
幼:对,是硬币。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这是硬币发出的声音。
请幼儿集体练习句子:这是硬币发出的声音。
(评析:通过让幼儿自己探索、操作,来感知瓶中的东西,幼儿很感兴趣。
)(2)听辨玻璃球在旺仔牛奶瓶中发出的声音。
A、教师带幼儿到“小猫家”。
幼:小猫家到了。
幼:小猫你好……师:小猫家里有什么?幼:旺仔牛奶。
师:现在也请小朋友去摇一摇、听一听是什么东西,然后告诉大家。
B、幼儿操作,摇摇听辨玻璃球发出的声音。
师:你听到什么声音,可能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
幼:……幼:是玻璃球。
师:小耳朵真灵,老师喜欢你们!请幼儿集体练习句子:这是玻璃球发出的声音。
(3)听辨沙子在可乐瓶中发出的声音。
A、师:小鸡家到了,小鸡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礼物,会是什么呢?请你们听一听,到底是什么?B、幼儿操作。
师:这是什么发出来的声音?幼:是盐吧。
幼:是糖。
幼:是沙子吧,声音很响的。
师:真不错,里面是沙子,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是沙子发出的声音。
”(4)听辨雪花片在八宝粥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师:这是小狗的家。
师:小狗的礼物中是什么东西?幼儿操作,探索后。
幼:老师,是什么,我猜不出来。
幼:我也不知道。
师:这些小朋友们都听不出来,那么我们拿出来看看,看完后,再放进去听一听。
幼:哦,原来是雪花片。
师:你们再听一听是不是雪花片?幼:是的,是雪花片,我一下就听出来了……3、尝试听辨打击乐器的声音。
师:小朋友的小耳朵真灵,把瓶子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都听出来了,现在我们再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教师在背后分别敲打木鱼、小铃、铃鼓等打击乐器,让幼儿猜,猜中后出示实物,和幼儿一起拍节奏。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那么多的打击乐器都认识了,那么现在一起来玩一玩吧!(评析:在良好情绪的激励下,幼儿猜出了木鱼、小铃、铃鼓等打击乐器,而后让他们玩打击乐器,让他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4、尝试用各种饮料瓶为曲子伴奏。
师:刚才的打击乐器我们都认识了,那么这些饮料瓶放了东西后也可以作为打击乐器,现在老师就用饮料瓶为曲子伴奏一次。
教师伴奏完后。
师:好听吗?幼:好听。
师:那么现在就用你们的小手拿起饮料瓶一起来为曲子伴奏吧!伴奏后,幼儿边玩瓶子边出活动室。
(评析:尝试用打击乐器为曲子伴奏后,又用各种饮料瓶来伴奏,增加了幼儿的新奇感。
)三、活动评价:小班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让幼儿以客人的身份到小动物家去做客,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始终处于宽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
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孩子的情感及表达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整个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楚。
从第一环节引导孩子有意识地倾听各种东西在饮料瓶中的声音,到第二环节,辨别打击乐器的声音,到第三环节用各种饮料瓶为曲子伴奏,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小班体育教案小企鹅运冰块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小企鹅是住在南极的动物,在南极有许多的大冰块,小兔子开的冷饮店里要用大冰块,它打电话给小企鹅:“叮铃铃——小企鹅在家吗?我想要一些大冰块你能帮我运过来吗?”活动目标:1、探索多种运球的方法,练习运球的动作;2、体验运球的方法和动作的内在联系;3、喜欢参与活动,能遵守游戏的规则。
活动准备:在场地上表示起始线、终线;每位小朋友一个球;活动过程:1、准备活动:《小企鹅做运动》模仿小企鹅的动作做摇手腕、脚腕、身体摇摆等动作;2、游戏:《小企鹅运冰块》1) 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小企鹅是住在南极的动物,在南极有许多的大冰块,小兔子开的冷饮店里要用大冰块,它打电话给小企鹅:“叮铃铃——小企鹅在家吗?我想要一些大冰块你能帮我运过来吗?”2) 引发幼儿探索运球的方法:小兔的商店离着小企鹅的家很远,小企鹅们我们怎样把大冰块(皮球)运到小兔的商店?小企鹅要自己开动脑筋了!自己来试一试吧!3) 请个别幼儿示范他们运球的方法,并请其他的小朋友跟着一起学一学;“我们来看一看ⅩⅩ这只小企鹅想了什么办法?”“他是怎样来运球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4) 放松活动:模仿打气的动作。
小班美术活动水果串小班美术活动:水果串活动目标:1、通过做水果串,知道水果有多种吃法。
2、通过做水果串,调动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水果。
3、体验自己动手 <BR><P></P>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苹果、香蕉、橘子、梨子等水果若干,竹签、菜板、塑料小刀,小抹布,串好的苹果串,放水果的篮子。
活动前把手洗干净。
活动过程:1、听音乐《苹果》2、看一看——老师准备了什么水果?请小朋友看看说说。
3、做苹果串。
教师出示苹果串,启发幼儿讨论做法(把苹果切成小块串起来)。
串苹果的竹签很尖,应该注意什么?怎么样才能不扎到手?4、幼儿第一次动手做水果串。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活动中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与卫生。
5、品尝苹果串。
6、第二次操作。
教师:“苹果串真好吃,你还想吃到什么样的水果串?让幼儿讲讲,根据幼儿讲述出示水果。
如果我们想一下子吃到不同种类的水果,这样的水果串怎么做呢?(启发幼儿讨论回答,把多种水果切成小块串在一起品尝。
)7、幼儿做水果串。
8、给水果串起名字。
并且品尝水果串。
9、与他人分享水果串,提醒幼儿注意卫生。
活动延伸:回家把做水果串的本领教给爸爸妈妈。
小班美术教案小鱼吐泡泡小班美术教案:小鱼吐泡泡--蜡光纸贴画活动时间: 2011-2-10 作者: 吴邵萍单位: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来源:幼儿教育编者按:由于小班幼儿的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教师常常感到小班的美术活动难以开展。
为此,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展开了研究。
以下是她们设计的一组美术活动方案。
在设计中她们尽量选用多种材料和表现方法让幼儿喜欢参与美术活动。
并让幼儿直接与将要表现的事物及相关作品互动.以获得对所要欣赏和表现的事物的积极情感体验。
整个活动设计以幼儿的视觉感受为主。
让幼儿自然地进入美术活动情境。
最后通过提供半成品或是具有审美性的背景设计来激发幼儿的创作动机。
如"一瓶花"中的花瓶、"小鱼吐泡泡"中的小河、"毛毛虫"中的不同颜色的即时贴底板等。
当幼儿完成作品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富有美感的画面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就感,从而感受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进而喜欢参与美术活动。
活动目标:.尝试将大小不同的蜡光纸圆片黏贴在底板上,并在教师的提醒下有颜色搭配和图形组合的意识。
.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学习用糨糊黏贴的方法。
.能大胆黏贴,体验不同大小、颜色、组合方式的"泡泡"贴在展板上的美感。
活动准备:.康定斯基作品《圆之舞》的图片或PPT。
.颜色、大小不一的蜡光纸圆片。
A4大小的白纸或黑纸每人一张。
.泡泡枪或泡泡器(也可以用直接可吹的泡泡水等)。
.底板上布置几条小鱼和水草,底板的大小以能张贴所有幼儿的作品为宜。
.幼儿有玩吹泡泡的经验。
活动过程:一、调动幼儿关于泡泡的经验.你们吹过泡泡吗?你门看,我会变出泡泡。
(教师用泡泡枪打出一串泡泡。
).有多少泡泡?(适时丰富词汇:许多、一串一串的泡泡。
).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观察并用动作和语言表达:圆圆的,有的大有的小。
)二、引导幼儿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圆之舞》PPT。
帮助幼儿整理前面获得的经验.有个画家画了许多泡泡,看看他画的泡泡和刚才你们看到的泡泡一样吗.他丽的泡泡是怎么样的呢引导幼儿说出有不同颜色、不同大小。
.这些泡泡都是紧紧地靠在一起的吗?(引导幼儿观察出有的密集。
有的分散,就像有的喜欢和好朋友挤在一起,有的喜欢单独呆在一个很空的地方一样。
)分析:此环节的重点在于引导幼儿观察泡泡不同的组合方式,特别是重叠、聚合、分散的组合方式,以帮助幼儿丰富泡泡组合的图像经验,便于幼儿在后面创作时主动运用。
用"紧紧这个词来引导幼儿具体感受泡泡的组合方式很关键,因为如果问题太宽泛,如:"泡泡是怎么排列的?"小班幼儿就不知如何回答。
因此,对小班幼儿来说问题具体、语词准确特别重要。
三、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进入黏贴泡泡的状态.出示大底板,指着底板上的小鱼说:"小鱼也喜欢用嘴巴吹出许多的泡泡呢.你们想让小鱼吹出一个什么样的泡泡呢?是大大的还是小小的?是什么颜色的.教师演示贴"泡泡"。
幼儿每说出一种,教师就在底板上贴上一个圆片"泡泡",在贴之前教师问:"你们想把它贴在中间还是旁边,上面还是下面呢?"同时教师用动作演示每一个地方。
最后将"泡泡"贴在幼儿选择的位置上。
边贴边说:"先用食指蘸上糨糊,从'泡泡'白色的这一面的中间开始抹开去,记住每个地方都要抹到,然后用抹布将手指擦干净,再把'泡泡'贴在底板上。
当贴第4个"泡泡"时,教师问:"是紧紧靠着第一个泡泡呢,还是离它远一点,或者离它很远呢?分析:此环节的重点是帮助幼儿运用前面的经验,进一步强化图像组合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