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讲 心理学研究的类型(一)
第四讲 心理学研究的类型(一)
(3)理论效度(theoretical validity),与量化研究中 的理论效度类似。指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和从研究结果 中建立的理论是否真实地反映了所研究的现象。
(4)评价效度(evaluative validity),指研究者对研 究结果所作的价值判断是否确切。在质性研究中,研 究者依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取向从事研究,常常会产 生先入之见或偏见,因此影响评价效度。
2.质性研究的效度分类
Maxwell,J.将质性研究的效度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描述性效度(descriptive validity),指对外界 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的准确程度。这一概念适用于质 性研究和量化研究。
(2)解释性效度(interpretative validity),只适用于 质性研究。指研究者了解、理解和表达研究对象对事 物所赋予的意义的确切程度。
❖ 质性研究的特点
1.在研究目的上,重视对事实的解释性理解, 强调通过研究者的主观解释以揭示事实的意义。
2.在研究情境上,强调自然性,研究者深入研 究现场,与被研究者交流、学习、工作,从被研究 者的视角看待研究问题,了解被研究者眼中的现实, 揭示其意义世界。
3.在研究策略上,强调开放、灵活,不对研究 问题做详细的假设,只提出大体的研究思路,并在 研究过程中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路。
❖ 质性研究的优缺点
质性研究所说的“质”与一般文本中所说的“本 质”(essence, nature)的区别。一般文本中的“本质” 源自于柏拉图和笛卡尔的二元认识论。它认为,人们 看到的东西只是事物的现象或表象,一定要通过深入 的分析,才能获得对事物表象下面的“本质”的了解。
质性研究受现象学的影响,认为现象即本质。现 象学所说的本质,是直接呈现在意识中的,即现象中 的。它是现象中稳定的、一般的、变中之不变的东西, 是经验的意义和结构,是个体经验世界的组成部分。
尽管学术界对质性研究是否应该和如何使用 “效度”概念存在着分歧,但多数质性研究者 仍旧沿用效度来讨论研究结果的真实性问题。
只是这里所说的效度或真实性,是指对研究 结果的“表述”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特定条 件下,特定研究者为达到特定目标采用与某一 问题相适应的方法对某一对象进行研究这一活 动。它不是指研究结果与某一可以辨认的、外 在的客观存在相比较的一致程度。
第四讲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一)
提纲
一、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 二、描述研究、相关研究与实验研究 三、真实验、准实验与非实验研究
一、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
➢ 质性研究
❖ 质性研究的含义
“质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也称作 “定性研究”、“质的研究”、“质化研究”。
它与国内通常说的“定性研究”是完全不同的。 传统的“定性研究”,即指一切非定量的研究范 式,包括哲学思辩、个人的思考、直观看法、主 观感受、文献综合等都划入定性研究的范畴,并 没有采用较规范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7.在资料分析思路上,以归纳分析为主,边研 究,边分析资料,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对研究加以修 改。
8.在研究的功能上,强调主体从一定的价值观、 文化背景出发对对象的理解,其结果具有特异性。
❖ 质性研究质量的评价
(一)研究信度问题
信度概念来自量化研究,指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
由于质性研究将研究者作为研究的工具,强调研究 者个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因此,即使同一地点、 同一时间、就同一问题、对同一人群所做的研究, 研究结果也会因不同的研究者而有所不同。而且 “时间”、“地点”、“问题”、“人群”这些要 素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目前为止,大多数质性 研究者认为,“信度”这个概念对质性研究不适用。
Husserl, E.认为,采用“本质还原”的方法可以 把握本质。所谓本质的还原,即本质的直觉,就是直 接地“看”、审视自己的意识领域,通过反省自己的 主观意识获得事物本质的方法。
一般认为,质性研究是指
①在自然情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性访谈、参与或 非参与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所研究的 对象进行长期的、深入细致的考察。
4.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更多采用开放性访谈、 参与与非参与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
5.在研究工具上,研究者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 研究的工具。只有人才能适应处于时刻变动中的研 究关系,胜任复杂、性质各异的资料分析。
6.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上,研究者应站 在被研究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从被研究者的角度 出发,了解被研究者眼中的世界及其意义。
(5)推广效度(generalizability validity),质性研究 不是随机抽样,因此,研究结果不能推广到总体之中。 研究者对质性研究的推论分为:
内部推论,即研究结果代表了本样本的情况,可以 在本样本包含的时空范围内进行推论。
外部推论,一是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认同来达到推论; 二是通过建立有关的理论来达到推论。
(二)研究的效度问题
1.对效度的认识之争
持后实证主义的研究者认为,“效度” 概念可以用于质性研究,但不能沿用量化研 究对该概念的定义和分析。
建构主义者大都认为, “效度”概念不适 合质性研究,主张用“真实性”、“可信 性”、“可靠性”等词语来代替效度概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而激进建构主义者和批判理论者认为,不 论是“效度”概念还是其他类似概念都不适 合质性研究。因为这类概念以对象的独立、 客观存在为前提,研究者可以识别并验证其 客观真实性。而质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 “客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实体,它是与主体 相互配合、适应的另一个主体。研究者对事 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而 是主体与客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相 互建构。
②其分析方式以归纳法为主,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 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 物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通过证伪法 和相关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
③研究者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个人背景及其与被研究 者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必须加以考虑;
④研究过程是研究结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必须详 细加以记载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