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梭状芽孢杆菌属

如梭状芽孢杆菌属


第一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一 感官鉴定
4. 组织状态 固体食品变质时,动植物性组织,因微生物酶的作 用,可使组织细胞破坏,造成细胞内容物的外溢,这样 食品的性状即出现变形软化,有时也可出现发粘等现象。 液态食品变质后常还会出现产气等现象。
第一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第十章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第一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别
第二节 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条件
(一)微生物
(二)食品的基质特性
(三)食品的外界环境条件
第十章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受到外界有害因素的污染以后,食品原有色、 香、味和营养成分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结果使 食品的质量降低或完全不能食用,这个过程称为食品腐 败变质。 由于习惯的原因常常把食品腐败变质称为食品变质 ,实际上食品腐败是食品变质的一个方面。 造成食品变质的原因较多,有物理的、化学的,也 有生物的,这里只讲生物原因中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
质问题。

腐败
腐败指的是由微生物引起蛋白质食品发生的变质。 食物 + 分解Pr的微生物 AA + 胺 + 硫化氢等
三 发酵
发酵指的是由微生物引起糖类物质的变质。 碳水化合物 + 分解糖类的微生物 有机酸 + 酒精 + 气体
四 酸败
酸败指的是由微生物引起脂肪类物质发生的变质,脂肪 发生变质的特征是产生酸和刺激性的“油哈”气味。 脂肪食物 + 解脂微生物 脂肪酸 + 甘油及其它产物
第二节
一 微生物
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条件
在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微 生物。如果某一食品经过彻底灭菌或过滤除菌,则食品 长期保藏也不会发生腐败。反之,如果某一食品污染了 微生物,一旦条件适宜,就会引起变质。故微生物的污 染是导致食品发生变质的主要根源。 能引起食品变质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主要有细菌、 酵母菌和霉菌。一般情况下细菌比酵母菌占优势。

感官鉴定
2. 气味 食品本身有一定气味,正常动、植物原料及其制品因 微生物繁殖而产生变质时,人们的嗅觉就能敏感地察觉到 有不正常气味产生。如NH3、三甲胺、乙酸、H2S、乙硫 醇等就具有腐败臭味。当然,食品中产生的腐败臭味,通 常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臭味混合而成的。尽管如此,有 时也能分辩出比较突出的不良气味,如霉味臭、酯臭等。 水果变坏产生的芳香味人们嗅觉上习惯不认为是臭味, 故评定食品质量不是以香、臭味来划分,而是应该按照正 常气味与异常气味来评定。
第一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别
一 感官鉴定 二 化学鉴定 三 pH值或酸碱度的测定

微生物检验
对食品进行微生物测定,不仅可以反映食品被微生物污 染的程度,是否变质以及食品的一般卫生状况,同时也是判 定食品卫生质量的一项重要依据。 五、物理指标
第二节
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条件
食品一经微生物污染后,是否必然会导致腐败变质 ,变质的性质和程度如何,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这既 要看是否具备了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又要看食品本身 的组成成分和性质如何?具体从以下3个方面来分析: 微生物 食品的基质条件 食品的外界环境条件
第一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三 pH值或酸碱度的测定
食品中pH值的变化,一方面可由微生物的作用或食品 原料本身酶的消化作用产酸而使食品中pH值下降;另一方 面也可以由微生物的作用所产生的氨而促使pH值上升,如 牲畜屠宰后,肌肉中因碳水化合物产生消化作用,结果造 成乳酸和磷酸在肌肉中积累以致引起pH值下降,其后因腐 败微生物繁殖,肌肉被分解造成氨积累,又促使pH上升, 故借助于pH值测定可评价食品变质的程度。
一 微生物
1. 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分泌胞外蛋白酶) 细 菌:分解力强的包括有芽孢杆菌属、假单孢菌属、 变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 分解力弱的包括有小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八叠球菌 属、 无色杆菌属、产碱杆菌属、赛氏杆菌属、肠细菌属、 埃希氏杆菌属。 酵母菌:大多酵母菌对蛋白质分解能力极微弱。 霉 菌:许多霉菌都具有分解蛋白质的能力。霉菌与 细菌相比, 霉菌更能利用天然蛋白质。如青霉属、曲霉 属、根霉属、毛霉属、木霉属和复端孢属中的许多种。
注:脂肪发生变质主要是由于化学作用所引起的,但许多研究证明 与微生物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食品受到微生物污染后,容易发生变质。那么如何鉴
别食品的腐败变质?一般是从感官、物理、化学和微生物 等四个方面来确定其是否适合规定指标而进行鉴定的。

感官鉴定
食品因微生物繁殖而引起变质以后,必然会从食品的 性状上反映出来,而性状变化到一定程度,就会被人们的 感觉器官有所察觉。因此,食品性状的感官,最为敏感可 靠,也是一项评定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
感官指标包括色泽、气味、口味和组织状态。
第一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一 感官鉴定
1. 色泽 食品无论在加工前或加工后,本身均呈现一定色泽, 如果有微生物繁殖引起变质时,色泽就会发生改变。微生 物产生的色素有的在菌体细胞内,有的分泌到细胞外,而 色素不断累积就会造成食品原有色泽的改变。另外,因微 生物代谢产物的作用促使食品发生化学变化也可引起食品 色泽的变化。如肉及肉制品的色变;腊肠的褪色或绿变。 当然,由于微生物种类不同,食品的性质不同和作用 时间不一致,在食品上出现的变色性状也有所差异。如有 片状的、斑点状的,全部或局部等各种情况。
二 化学鉴定
微生物的代谢可引起食品化学组成的变化,并产生多 种腐败性产物,故直接测定这些腐败产物就可作为判断其 质量的依据。 如AA、Pr含量高的鱼、虾、贝及肉类等食品,在需氧 性败坏时,常用测定挥发性盐基氮的含量多少来作为评定 的一项化学指标。一般在低温有氧条件下,鱼类挥发性盐 基氮的量达到30mg/100g时,即认为是变质的标志。 而对于含氮量少而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品,在缺氧 条件下,食品腐败则经常测定有机酸的含量作为指标。

感官鉴定
3. 口味 变质食品可引起口味上的变化,而在口味中比较容易 分辩的是酸味的产生。微生物在食品中增殖除产生酸味外, 还有苦味及其它异味。如消毒乳由于某些假单孢菌的作用 产生苦味;蛋白质被大肠杆菌、小球菌等微生物作用后也 会产生苦味。变质食品可产生多种不正常的气味,这是许 多化合物在味觉器官上的反应,一般称其为异味。 当然,口味的评定从卫生角度看是不符合卫生要求的, 而且各人评定结果意见分歧较大,只能作大概的比较。为 此,口味的评定应借助仪器来测试,这是食品科学需要解 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