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影像诊断学(总论)

医学影像诊断学(总论)

A、4%以下 B、2%以下 C、3%以下 D、1%以下 E、5%以下
4、下列哪项表述是错误的( )
A、 X线具有强穿透力 B、X线波长范围为0.0006~50nm C、X线居γ射线与 紫外线之间
D、X线比可见光的波长短 E、X线不是电磁波
成像特性:
• 穿透作用 • 荧光作用 • 感光作用 • 电离作用 • 生物效应
图像对比度、清晰度欠佳,不能留下永久记录。
(二)X线摄影 (radiography)
又称摄片,应用广泛。 优点: 1.图像对比度、清晰度好; 2. 能留下永久记录; 3.患者接受X量较少。 缺点: 1.被检范围受胶片大小限制; 2.不能对动态器官的功能进行观察。
(三)造影检查
造影检查:用人工方法将对比剂引入体内器官或其周围间隙, 增大器官 与组织间的密度差,造成人工对比的方法称造影检查。
数字化图像的后处理及图像的存储和传输系统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
第一节 X线成像
99%
一、X线的产生和特性
1%
1、 X线的产生(x-ray production)
X线产生的必备条件
①自由活动的电子群; ②电子群在高压电场和真空条件下高速运行; ③高速运行的电子骤然减速(阳极阻止)。
对比剂: 低密度对比剂: 过滤空气、氧气、二氧化碳 高密度对比剂: 硫酸钡、碘剂
2、造影方法
(1)直接导入法:
口服法
灌注法
穿刺法
(2)间接引入法(生理排泄法) :
静脉肾盂造影:静脉注入后,通过分泌使尿路显影。 口服胆囊造影
小结
• X线成像原理 • X影像密度 • 天然对比 人工对比 • 对比剂分类 • 造影方法
空气 -1000
脂肪 水 软组织 0
骨皮质
1000
窗宽(window width) CT图像上所包括的16个灰阶的CT值范围。 窗位(window level) 观察某一组织细节时,以该组织CT值为中心观察。
脑 组 织 窗
(90,40)
肺 窗
骨 窗
(1500,350)
纵 隔 窗
(300,40)
X线影像的形成,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重点)
• X线穿透人体。 • 组织结构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在穿透过程中被吸收后剩余下来
的X线量才会是有差别的。 • 有差别的剩余X线(不可见) 。
判断题
1、物质的厚度大,吸收的X线量少,在X光 片上图像呈黑影。( )
X线影像密度可归纳为三类: 高密度影像 中等密度影像 低密度影像
记录影像信号,形成潜影
影像板(IP)经激光照射(第二次激发),读出影像。
CR 工作流程
登记室
IP板
X 光室拍片
扫描仪
相机
医师图像工作站 (储存、调阅、报告)
CR控制台
FUJI KODAK AGFA KONICA
CR 主要厂商
• 优点:数字化图像-----图像后处理、 曝光宽容度加大、储存、传输 密度分辨力提高
• 缺点: 成像速度慢、空间分辨率下降
(二)DR(digital radiography,DR) 载体 平板探测器(plan detector) 计算机数字化处理直接成像 克服了CR不足 速度 空间分辨率
DR 工作流程
登记
DR室拍 片Βιβλιοθήκη DR控制台相机医师图像工作站 (储存、调阅、报告)
小结
成像介质 数字化 空间分辨率
(一)全面观察
按一定顺序阅片
分析肺片时: 肺尖到肺底, 从肺门到肺野周边, 由左到右依次观察。
首先应注意投照技术条件,即照片质量是否满足X线诊断需要。
照射条件的不同产生不同图像质量
在观察分析过程中,应注意区分正常与异常。
(二)具体分析
位置及分布、边缘及形态、数目及大小、密 度及结构、周围情况、功能变化、发展情 况
普通X线机 胶片
非慢
CR
IP板
是慢
DR
平板探测器 是 快
高 低 (过度产品) 高
(三) 计算机体层成像(P5)
(Computed Tomography)
CT(Computed Tomography)即电子计 算机体层摄影,又称X线CT。
1969年英国Hounsfeild发明CT, 1972年公诸于世, 1979年正式应用于临床并获得了诺贝 尔医学奖.
X线成像基础 透视基础 摄影成像基础 放射剂量学 放疗和防护基础
5、透视检查的基础基是( )
A、 感光效应 B、 荧光效应 C、电离效应 D、生物效 应 E、穿透性
小结
• 医学影像学 • X线的产生 • X线特性(物理、成像)
二、X线成像设备
X线机主要包括: X线管、变压器、控制器。
99%
1%
不用造影增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平扫
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后再行扫描的方法------ 造影增强扫描
动态扫描
动态扫描
三、CT 检查技术
• 平扫(plain CT scan)、 • 造影增强扫描(contrast enhancement,CE) (动态扫描) • 造影扫描
脊 髓 造 影
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组成,白色表示高密度,灰色表示中等密度,黑色 为低密度。
高密度------白
中等密度----灰
低密度-------黑
(二)、影像的放大和失真
2、由于X线束呈锥形,所以被照射物体的投影会出 现放大和失真。
三、X线检查技术
(一)透视 透视的优点:
简便、价廉,,可任意转动体位,多角度观 察病变;可对某些器官的运动及功能动态观察。 透视的缺点:
六、X线检查中的防护
(一)X线防护的意义
X线过量照射
辐射危害
重视工作人员和患者的防护
避免不必要损害
(二)X线防护的原则 1、时间防护 2、距离防护 3、屏蔽防护
(三)X线防护措施
1、控制照射剂量 2、机房的防护要求
面积:X光机 24平方米 CT30平方米 3、X光机的防护要求
球管口1.5~2mm铝板,管套1~1.5mm铅皮 4、介入放射技术:避免不必要的透视、摄影。
X线在临床用于疾病诊断----------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
20世纪以来,B型灰阶实时超 声、CT、MRI、ECT等出现 并应用于临床-----影像诊断学。
计算机的辅助检测和诊断
(computer-aid detection and diagnosis,CAD)
病变的位置
病灶的数目大小
病灶的形态、结构:
7、病灶的密度
骨囊肿伴病理性骨折
骨肉瘤
8、病灶与周围关系:
9、功能性改变
10、病灶动态观察:
右中叶肺癌发展过程
(三)结合临床 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 (四)综合诊断 不同影像方法互相对照
X线诊断结果
肯定性诊断,即经过X线检查,可以确诊。
三、CT 检查方法
• 平扫(precontrast scan、non contrast scan ) • 增强扫描(postcontrast scan , contrast scan ) (动态扫描、延迟扫描、多期增强扫描) • 造影扫描 • 特殊扫描(略)
三、CT 检查技术
• 平扫 • 增强扫描 • 造影扫描
X线管(X ray-tube)热阴极真空管。
变压器 高压变压器 降压变压器
控制器 X线管电压 阴极灯丝的电流
三、数字X线成像技术
(一)计算机X线成像(computed radiography CR)
(P4 辐射剂量问题) 影像板(Imaging Plate,IP)上的荧光颗粒
X射线曝光(第一次激发)
医学影像诊断学
(总论)
形态
形态 功能
医学影像学*
是以影像方式显示人体内部形 态与功能信息,用以诊断和治疗疾 病科学。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
1、伦琴发现X线是在( ) A、1895年 B、1795年 C、1695年 D、1885年 E、1875年
2、X线的特性 物理特性:电磁波,波长为0.0006~50nm ;
用于X线成像波长为0.031~0.008 nm。
(40 ~ 150KV)
2、X线管是( )
A、真空五极管 B、真空四极管 C、真空三极管 荧光管
D、真空二极管 E、真空
3、在X线管内产生X线时,大部分转换为热能,其中转换为X线者仅为 ()
人体组织本身本身存在的这种密度的差别称为天然对比。
人工对比:某些脏器 内无明显组织密度差, 为了显示该组织脏器, 在其内注入高或低密 度物质,使之与周围 组织间形成对比(胃 肠、血管造影、PTC)
组织密度不同的病变可产生相应的病理X线影像
二、X线图像的特点
(一)影像密度 X线图像是人体不同密度和厚度组织结构的综合投影。由从黑到
一、CT的基本结构
从外观来看...
机架 扫描床 发生器 控制台 计算机
发生器
机架
扫描床
控制台
二、CT成像原理
1、数据采集
2、重建图像 3、图像显示及存储
CT值
CT值的定义是以水为标准,其它组织与之比较后得 出,CT值的单位为HU(Hounsfield Unit) 。水的CT值 定为0HU.骨皮质CT值为+1000HU.而空气密度最低定为一 1000HU. 将-1000~+1000分为2000个等级来表示CT值 的差别。
怀疑诊断诊断,即不能确定病变性质,提出集中可能。 现象诊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