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城市。

3、城市的定义: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和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包含三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的意义。

)4、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A、人口职业的转变,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B、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

C、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5、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用人口衡量)6、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

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7、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8、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朝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翻译:周朝建造城市的基本制度标准的城市面积是九平方里,每侧有三个门,城市中有九纵九横的干道,每条干道宽度可并行九辆马车,东侧是祖先神庙,西侧是祭坛,南面是皇宫,北面为集市,市场大小为一夫之地。

2、(1)、唐长安规划特点:A、有两个城,皇城和宫城。

B、整个城市中轴对称。

C、没有遵照《周礼·考工记》(2)、元大都的规划特点:A、有三套城墙(内城、皇城和宫城); B、第一个对地形尊重的城市;C、市场开始遵循《周礼·考工记》的要求。

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两种思想:中轴对称、天人合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4、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著作《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5、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1)、托马斯·莫尔;(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3)、罗伯特·欧文(提出了“新和谐村”)。

6、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地20h㎡的公园。

沿公园也可建公共建筑物,其中包括市政厅、音乐厅兼会堂、剧院、图书馆、医院等,他们的外面是一圈占地58h㎡的公园,公园外圈是一些商店、商品展览馆,再外一圈为住宅,再外面为宽128m的林荫道,大道当中为学校、儿童游戏场及教堂,大道另一面又是一圈花园住宅。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田园城市的概念)7、1918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卫星城理论”。

8、法国勒·柯布西埃著作了《城市规划设计》,提出“光辉城市”理论,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

(垂直发展)9、赖特著作《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水平发展)(流水别墅的设计者)10、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即《雅典宪章》,这个宪章反映了当时“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

(1)、《雅典宪章》中认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在于综合城市四项基本功能───生活、工作、游憩和交通规划,就是解决城市划分成区的办法。

但是实践证明,追求功能分区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而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该宪章的缺点)(2)、这次集会后发表的《马丘比丘宪章》,还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中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区别)11、1978年12月《马丘比丘宪章》,在肯定《雅典宪章》正确原则的同时,还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12、西萨·佩里提出“邻里单位”。

13、伊利尔·沙里宁1934年《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中提出了有机疏散的思想。

14、凯文·林奇《城市意象》,认为城市空间景观中界面、路径、节点、场地、地标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15、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她批判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是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让政客和房地产商获利,让建筑师得意,而平民百姓都是旧城改造的牺牲品。

在市中心的贫民窖被一片片地推平时,大量的城市无产者却被驱赶到了近郊区,在那里造起了一片片新的住宅区实际上是一片片未来的贫民窖。

(跟柯布西埃的理论相反)16、1978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在国际社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1、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1)、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城市发展战略层面。

(2)、我国的详细规划属于建设控制引导层面。

2、城市规划的审批:(1)、城市规划纲要要经城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

(2)、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A、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B、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国务院指定城市的总体规划,由所在地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C、其他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人民审批。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D、其中市管辖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所在地市人民政府审批。

E、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在向上级人民政府报请审批城市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第四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1、城市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有:农、林、牧、副、渔业、采掘业。

第二产业有:制造业、加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在现代城市中为主导产业服务而发展起来的。

2、地质条件的分析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A、建筑地基 B、滑坡与崩塌 C、冲沟 D、地震。

3、地震烈度有基本烈度与设计烈度之分。

(1)、基本烈度通常是以一百年内在该地区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为准,它是设防的依据。

(2)、设计烈度则是在地区宏观基本烈度的基础上,考虑到地区内的地质构造特点,地形、水文、土壤条件等的不一致性所出现小区域地震烈度的增减,而据此来制定更为切实而经济的小区域烈度标准。

4、避免在强震区建设城市。

一般规定,在地震烈度7度以下,工程建设不须特殊设防:在9度以上地区则不宜选作城市用地。

5、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具有城市用水意义的地下水,主要是潜水和承压水。

6、为了在规划布局中正确运用气象,每个城市应分析本地全年占优势的盛行风向,最小风频风向、静风频率以及盛兴风的季节变化规律。

(1)、如果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与此相对的方向风频最小,或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转换夹角大于90°,则工业用地应放在最小风频之上风向,居住区位于其下风向。

(2)、在全年拥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时,应避免使有污染的工业处于两盛行风向的上风方向,工业及居住区一般可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两侧。

(3)、温度注意逆温层,和热岛效应。

(1、在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地区(尤其是冬天),常因夜晚地面散热冷却比上部空气快,在城市上空出现逆温层结或称逆温层。

2、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即所谓“热岛效应”。

)7、城市开敞空间可以是在城市的建筑实体以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社会与自然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它包括山林农田、河湖水体、各种绿地等的自然空间,以及城市的广场、道路、庭院等的自然与非自然空间。

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1、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社会正面临着重大改组,在空间上具体表现为三大用地的重构,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集镇集中,耕地向农场集中,即所谓的“三集中”原则。

2、城市的规模通常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来界定。

第七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1、我国城市道路大部分都按三级划分:(1)主干道,一般红线宽度为30m到45m。

(2)、次干道,一般红线宽度为25m到40m。

(3)、支路,一般红线宽度为12m到15m左右。

2、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道路走向应有利于城市通风,一般应平行于夏季主导风向。

南方海滨、江滨的道路要临水敞开,并布置一定数量的垂直于岸线的道路、北方城市冬季严寒,且多风沙、大雪,道路布置应与大风的主导风向成直角和一定的偏斜角度,以避免大风直接侵袭城市。

山地城市道路走向要有利于山谷风通畅。

(这只是其中一条)第九章居住区规划1、西萨·佩里提出“邻里单位”,邻里关系的六条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到4000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亩;(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2、法国勒·柯布西埃:居住综合体。

3、居住区技术经济指标(1)、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平均层数= =住宅基底总面积住宅建筑净密度(2)、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用地面积(3)、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m2/hm2)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用地面积(4)、容积率(建筑面积密度)总建筑面积热容积率=居住区用地第十章城市公共空间1、中心商务区(CDB):指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