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中国传统美学内蕴
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中国传统美学内蕴
光影艺术
文 艺 生 活 LITERATURE LIFE
2014-10
电影 《城南旧事》 中的中国传统美学内蕴
杜 云
(中国传媒大学 广播电视艺术学, 北京 100123)
摘 要:创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影片 《城南旧事》 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它以第一人称的视 角讲述了发生在上个世纪初 “我” 在北京城南的童年往事。 全片以 “淡淡的哀愁, 沉沉的相思” 为感情基调, 为我们展现了老 北京城南胡同巷尾的生活状貌。影片以散点式的笔触诉说了 “我” 的童年见闻, “我” 幼小的童心受到的碰触和一次又一次 “别离” 后的成长。影片充分汲取中国传统美学内蕴, 以舒缓的节奏、 节制内敛的情绪情感、 低调的色彩和影调呈现出含蓄 蕴藉的中和之美, 以重复的意象、 寓情于景、 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出影片特有的意境美, 并通过散点透视法建构出影片散 文化的叙事结构, 从而使影片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美学追求成为我国电影史上诗电影的经典之作。本文试从上述几个 侧面探讨影片 《城南旧事》 中折射出的中国传统美学之内蕴。 关键词:城南旧事; 中和之美; 意境; 寓情于景; 虚实结合; 散点透视
二、 独具匠心的意境营造
意境, 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所在, 是中国古代文艺 理论中用以品评艺术作品的一种非常高的美学境界。 古往今来, 各个艺术门类的艺术家们都执着于对意境的追求。蒲震元先生 在 《听绿: 美学的沉思》 一文中对意境有过这样的释义: 意境, 是 指特定的艺术形象 (实) 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 艺术气氛以及 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及幻想形象 (虚) 的总和。可见意境 是由意象构建却又超越具体意象的 “象外之象” , 是用有限表现 出的无限之美。 与文学作品致力于文字的表达不同, 作为以画面 和声音语言为叙事手段的电影艺术,其对视听感知力的追求更 直接和富有感染力。 因此, 影片 《城南旧事》 对意境的营造是付诸 于视听形象的。 (一) 重复意象的建构 在文学作品, 尤其是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创作中, 艺术性重 复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 而在散文化电影中, 艺术性重复的创
绪反应上, 而是缓缓拉出。当英子眼睁睁的看着她的大朋友 “厚 嘴唇” 被抓走, 她那样困惑又那样难受, 她的眼里噙着泪水, 但镜 头也没有让这泪水流下。包括最后的生死别离, 英子和母亲、 弟 弟离开父亲的坟墓、 离开宋妈、 离开故土, 她的内心必是伤心欲 绝的, 但镜头仍然没有让她眼眶里的泪水淌下。 然而我们却从这 节制的情感中看到了英子对故土的无限深情,对亲友的深深眷 恋。 (三) 低调的色彩和影调 影片没有用高调的彩色, 而以青灰色为主调, 在色彩和影调 上呈现出水墨画般的沉静隽永之美。远处的群山、 天空; 近处的 座座墙院、 屋舍; 街口的井槽; 演员的着装都以青灰色系为主, 甚 至连热闹的街市也笼罩在青灰色的氛围下。这就真实地再现了 当时的社会环境—— —20 年代北京那种愁云惨淡的悲剧氛围, 也 蕴含了一种婉约的忧伤。 即使在影片中出现几处亮色, 譬如多次 出现在镜头中的西厢房的小油鸡以及片尾大片大片火红的枫叶 都被打上了自然色, 丝毫没有炫目或华丽感。 亮黄的小油鸡的可 爱模样和单纯的色彩衬托出童年的英子的纯真可爱;大片的火 红枫叶的空镜头是对 “生死别离” 这种苍茫人生中难以逃脱之宿 命饱含深情地诗意化,充满了含蓄的悲悯。这种低调的影调处 理, 切合了影片中的整体氛围和人物的情绪情感。
一、 含蓄蕴藉的中和之美
孔子在 《论语 · 为政》 中有言: “ 《诗》 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 思 无邪。” 孔子以 “思无邪” 精辟地概括出 《诗经》 的艺术精神, 体现 出他对于 “中和之美” 的追求。 “中和之美” 作为孔子的代表性文 艺批评思想, 对中国历代文学艺术的创作影响深远。所谓 “中和 之美” 正是指在艺术创作中追求一种含蓄温婉的表达方式, 在情 感上能够做到 “哀而不伤” , 沉静淡雅富有节制。 电影 《城南旧事》 以 “淡淡的哀愁, 沉沉的相思” 为整体基调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 对含蓄蕴藉的中和之美的追求。 (一) 舒缓的节奏 镜头的节奏包括两个方。 一是镜头外部的节奏, 它是指镜头 物理运动的节奏快慢。影片大量使用长镜头, 缓慢的 “推拉摇移 动” 使整部影片的叙事节奏舒缓、 散淡, 为影片整体基调的实现 提供了外在可能性。 二是镜头内部的节奏, 主要指镜头内部的运 动主体行动的快慢, 是就镜头的内容而言的。整部影片中, 人物 的行动是相对平缓的,一举一动都贴合着那个年代缓慢的生活 节奏。 再加上影片对情节冲突的淡化, 从而使影片在整体节奏上 保持了相对一致的舒缓感。 (二) 节制的情感 影片中的主人公小英子经历了三次刻骨铭心的“别离” , 第 一次是秀贞和妞的离去, 第二次是 “厚嘴唇” 偷儿的 “被抓” , 第三 次是父亲的去世。 可以说每一次 “别离” 都必然激起情感的迸发, 或苦楚或伤痛或让人撕心裂肺。 但影片却没有这样表达, 而是将 积聚的情感, 以一种高度节制的方式, 缓慢而颇有韵味地灌注 在全片之中” 。我们看到在西厢房, 妞将自己悲惨的生世告诉了 英子后, 英子是震惊继而忧伤的, 但镜头却没有停留在英子的情
140
2014-10
文 艺 生 活 法也经常被使用。 《城南旧事》 对于艺术性重复手法的运用 神, 可见愈是质朴与清淡, 愈是深化了艺术文本的抒情意味以及 是值得称道的。 影片的三个故事里都有不同的反复出现的意象。 悲剧性力量。 譬如在第一个故事中, 井窝子、 水槽、 小油鸡反复出现多次。 后两 (四) 构图: 撷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造景技艺 个故事中,下课铃响后的同一角度的操场也反复出现了 5 次之 影片 《城南旧事》 在构图上汲取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造景法 多。 这些稀疏平常的意象的反复出现有着怎样深层的意蕴, 这是 的审美技艺。 如 “框景” , 在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是指园林中的建 我们要探讨的。在笔者看来,重复的意象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 筑的门、 窗、 洞, 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 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 味。 人文景观包含其中, 使景象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影片中, 不乏这 一是暗示时间的流逝, 生命在不经意中成长和老去, 契合了 种 “框景” 镜头。 英子家的窗户、 惠安馆跨院的门在影片中时常作 影片关于 “成长” 的主题。 生活本身是平凡而琐碎的, 很多点点滴 为景框, 将人物框在其中, 这种构图深得园林艺术中 “框景” 法的 滴的事情我们每天都会重复着。 像影片中, 在那个遥远的逝去的 妙处, 富有古典意蕴。又如 “漏景” , 是指园林的围墙上, 或走廊 城南, 胡同里每天都有着重复的生活, 每天都会有人去水窝子边 (单廊或复廊) 一侧或两侧的墙上, 常常设以漏窗, 透过漏窗的窗 取水,每天都会有水流淌在水槽里,人们来来往往且又反反复 隙, 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 在影片 《城南旧事》 中, 英子家的 “门 复。 时间不就是在这生活的琐碎和点滴中逝去了么? 那五次出现 帘” 是促成 “漏景” 构图的屏障。 “门帘” 分隔了空间, 构成了 “看” 的同一个角度的操场, 奔跑在操场上的孩子们, 似乎并没有多大 与 “被看” 的两个空间, 英子透过 “门帘” 观察着大人们的世界。 影 的变化。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最后一次出现操场的时候, 操场上堆 片在构图上对古典园林艺术造景法的借鉴,使画面富有园林山 起了一个个的雪人,似乎突然在这个时候才意识到, “ 冬天来 水画般的情致。 了” 。影片正是用这样令人不经意的重复意象诉说着时光的流 三、 叙事结构: 散点透视法 逝, 生命的成长。 这其中饱含的的对生命人生的无限深情是需要 散点透视法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技法之一,与西洋绘 同样深情的目光才能体味的。 画焦点透视法中只有一个观察焦点不同。散点透视法有许多的 二是通过重复的意象实现比照和映衬。 譬如小油鸡, 小巧玲 “点” , 而在每个点上均衡着力, 体现了视点上的多元。 《城南旧 珑的形体、 明亮的黄色的羽毛, 那样可爱和无忧地叽叽喳喳的叫 事》 在叙事结构上呈现出的散文化特点正在于影片在叙事采撷 着。 小英子和妞时长在西厢房里看它们, 喂食它们, 同它们玩耍。 了 “散点透视法” 的妙处。 小油鸡的玲珑可爱不正映衬出童年的英子和妞的天真烂漫纯洁 整部电影的叙述可大致分为三个故事的串联: “惠安馆的疯 无暇么。 然而, 尽管童年是纯真烂漫的却并不是真正无忧的。英 子” 、 “厚嘴唇偷儿” 、 “宋妈的故事” 。这三段故事并没有因果关 子用她童稚的目光观察着身边的世界, 她困惑她苦恼, 没有人给 系, 它们的组接表现为一种串珠式的结构方式。这样的结构, 使 她答案, 她思索着困惑着就长大了。 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 (二) 寓情于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历史风貌, 形成一种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 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 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有言: “ 一切景语, 皆 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 情语也” 。 影片 《城南旧事》 中大量空镜头中的景致无不是饱含情 四、 结语 韵的。 片头中那古老的长城绵延在此起彼伏的山峦上, 随风摇曳 古往今来,任何一门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发展都离不开其他 的芦苇草, 慢步行走在胡同巷尾里的骆驼, 屋檐角上的铃铛…… 艺术形式的启发。正如影片 《城南旧事》 , 作为电影艺术, 它的创 这一切的景象都是记忆中城南的模样。这些画面伴随深情的女 作是文学、 绘画、 雕塑、 园林、 摄影、 音乐等多种类型的艺术形式 中音独白: “不思量, 自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我是多么想念 融合的结果。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渗透在这些艺术形式中的中 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而今或已物异人非了, 可 国传统美学理念对影片创作的指引。 可以说, 影片中无处不在的 是, 随着岁月的荡涤, 在我一个远方游子的心头, 却日渐清晰起 中国传统美学内蕴正是影片艺术美感的根源。中国的诗电影必 来……然而这些童年的琐事, 无论是酸的、 甜的、 苦的、 辣的, 却 然要根植于我们的传统艺术审美观念上,才能开拓出真正属于 永久永久地刻印在我的心头……”我们似乎也走进了英子童年 中国人的诗电影发展之路。吴贻弓导演的 《城南旧事》 给中国诗 的北京城南, 体味着一个游子对故土的深情眷恋。 片尾镜头中大 电影的发展以深刻的启发。我们相信只有民族的才会成为世界 片大片的红叶化入化出, 镜头舒缓地推拉摇移, 亦似饱有脉脉深 的, 而愈是民族精粹的东西就愈值得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美学是 情, 倾吐着对父亲、 亲友深深的怀念, 实现了首尾的呼应。 我们几千年文明沉淀下的硕果,它们的熠熠闪光处值得我们去 (三) “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 继承、 去弘扬。 在中国古典诗学中, 司空图有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的言 说, 意指在诗歌创作中 “虚” 写的妙处。 国画中亦有 “计白当黑” 的 参考文献: 绘画技法, 这种以 “无” 化 “有” 的意境追求在各个门类的艺术创 [1]石秋仙.诗电影中的中国传统美学内蕴.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8 作中有着共通之处。 影片 《城南旧事》 中不乏 “虚实结合” 的段落, (01). 都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2]许军娥.论 《城南旧事》 的经典化历程.探索与争鸣,2009(11). 譬如第一个故事中, 秀贞给英子讲诉她与思康的 “缘分” 。 导 [3]厉震林.论吴贻弓电影的文化态度.齐鲁艺苑, 2005 (04). [4]蒲震元.听绿: 美学的沉思.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 演没有通过闪回等常规的电影叙事手法来呈现,而是随着秀贞 [5]李辉.论 《城南旧事》 散文诗的特性.赤峰学院学报,2009(09) . 的讲述, 伴随着她的深情目光, 镜头缓缓地摇向惠安馆的院落、 [6]杨波《城南旧事》 . 的艺术性重复探析.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跨院的圆门、 小屋的窗户等空镜头。 虽然没有 “实” 的人物情节的 [7]李国顺.诗化电影—— —试论吴贻弓电影的创作风格.电影评介, 2010 再现, 却通过这一系列的空镜头, 将秀贞对思康的深挚爱恋充分 ( 17 ) . 地表达出来。 导演以这种清淡朦胧的镜头语言, 使意境的主体得 [8]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以突出, 体现出 “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 的中国传统诗学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