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月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月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月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月球的运动特征,知道与它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
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3.3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13.4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

18.2工程的关键是设计。

针对一个具体的任务,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来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指定的任务。

【教材分析】
《月球》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第二课时。

在地面上观察月球,最直观的现象就是月相的规律变化。

在低年级,学生虽然看过月亮,学生通过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中《看月亮》的学习对月相这种现象也有所了解,但是并没有经历完整的长周期观察月相变化的过程。

因此,教材通过指导连续观察月相和整理月相观察日记,培
养学生的坚持性、意志力和责任心。

经由长周期的观察,并辅助于模拟实验,可以让孩子产生一种类似于天文学家的研究行为,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工作,让学生在发现事物运行规律中获得满足感。

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活动:一是观察和整理记录一个月的月相;二是月相知识的应用。

月相观测对于小学生来说周期相对较长,所以要提示学生在观察前应先考虑好观察计划,包括制订步骤、选择时间和考虑安全措施。

在观察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天气不好,不能进行观测的情况,还应注意培养和鼓励学生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的科学精神。

考虑到学生要坚持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课文设计了用摆放月相卡片的方法表示月相变化过程的活动,这既是对第一个活动的弥补措施,又是引导学生对月相变化现象进行总结的一个条理化过程。

在观察和记录月相变化时,学生可能会发现月球位置的变化。

对于位置变化可安排学生在同一日期的不同时刻和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进行对比观察,发现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上册科学二单元《天空中的星体》中《看月亮》的学习,学生对月相这种现象、月相的周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并没有经历完整的长周期观察月相变化的过程,对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产生原因却了解甚少。

仅靠教师单纯地讲解,学生会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但却无法体验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课
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实地观察月相变化,体验月相变化过程,提炼月相变化规律,同时通过月相变化模拟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对抽象的天体运动形成初步的推理、想象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由于学生在一、二、三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和记录方法。

在月相观察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观察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从月相变化的记录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2.了解月亮每天同一时间位置变化的规律。

科学探究:
1.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2.初步具有根据实验现象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科学态度:
1.通过连续观察月相和整理月相观察日记,培养坚持性、意志力和责任心。

2.通过亲自观察月相变化,体会自然的奥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根据常见的月相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1个月以上的月相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提前一个月布置学生观察月球并记录。

学生准备:月相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整理月相观察日记
准备:提前一个月应布置学生观察月相,冬季农历上半月每晚6点对月亮进行定点观察(农历下半月每早6点对月亮进行定点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月亮形状和它的位置画在月相记录单上。

(不同的季节可以根据日落时间调整观察月相的时间)活动一:月相形状变化有什么规律?
1.提问:请看大屏幕,这样的月球你看到过吗?这样的呢?(教师PPT展示不同的月相图片),我们通常把月球圆缺的形状变化叫做什么?
(生:月亮的样子,月相……)
2.小结:我们通常把月球圆缺的形状变化叫做月相。

(板书:月相)
3.过渡:接下来老师就要考考大家前段时间对月相观察的结果如何。

黑板上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组月相的小卡片,待会儿我会请一小组同学上来摆放你观察记录到的月相。

老师给其他组准备了一张月相实验记录单,请你们将观察记录到的月相依次用小卡片摆放好。

(生活动:小组合作摆放月相卡片)
4.过渡:根据组内摆放的月相卡片,月球的明亮部分是怎样变化的?
5.生分组讨论并上台汇报,师生点评。

6.小结:(师板书)
农历上半月月相:月相:缺——圆;亮面:朝西(右)农历下半月月相:月相:圆——缺;亮面:朝东(左)7.师过渡:在长达一个月的月相观察中,有时由于天气或忘记等原因,我们没有及时地记录月相,现在你能根据月相规律将自己的月相日记补充完整吗?
(生完善月相日记)
8.过渡:同学们已经对月相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观察,现在请观察这一个月的月相,将记录的月相对照形状进行分类。

(生认识新月、蛾眉月、弦月、凸月、满月)
9.追问:根据月相观察记录,数一数相邻的两次满月大约
间隔多少天。

10.生开始计算天数并汇报(需要注意:应不超过30天)活动二:月球升起的位置变化有什么规律?
1.提问:根据观察结果,请小组讨论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什么变动?
生(小组讨论并分组汇报)。

师生总结:(师完善板书)
农历上半月月相:月相:缺——圆
亮面:朝西(右)
位置:西——东移
农历下半月月相:月相:圆——缺
亮面:朝东(左)
位置:东——西移
2.提问:为什么老师会让大家把月相是按这个方向(逆时针)摆放的呢?
生:(月球是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的)。

师追问:那为什么老师把农历的初一放在右侧,十五放在另一侧?
(生:初一时,月球运动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此时月球的亮面都朝着太阳,暗面朝着地球)
(生:十五时,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月球亮面全部朝着地球)
3.提问:我们在观察中有时看不到月相,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呢?
生:(1)新月
(2)天气原因
(3)观察位置不对
(4)观察时间不对……
针对第四种猜测,教师提供月球时刻表便于学生分析。

4.归纳:便于理解和记忆月相知识,善于创作的人们编排了一些朗朗上口的歌谣和口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

生:月相变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5.月相歌活动:让学生根据月相歌,变唱边在黑板上摆放不同月相的位置,摆放结束后,向所有学生介绍为什么这么摆放。

一个口诀(方便记忆):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师生一起消化月相变化歌,同时尝试理解口诀意思: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连续性的观察月相,对于月球亮面变化和位置变化可安排学生在同一日期的不同时刻和不同日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