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教材 高中物理必修二 知识树 教材分析

说教材 高中物理必修二 知识树 教材分析

说教材
沙市第七中学
曹高发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
说教材内容
1课程总目标
4编写特点及体例
6三大建议
3内容结构及立体整合
5编写意图
2内容标准
1.课程总目标
2.过程与方法
1.知识与技能 3.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课程总目标
1.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3.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5.能分析生活中的离心现象。

4.能用牛顿定律分析向心力。

3.知道向心加
速度。

1.会分析平抛运动。

2.会描述匀速圆周运动。

曲线运动
2.内容标准
3.内容结构及立体整合
必修二教材目

牛顿运动定律
运动

主体地位
力学核心
高中物理核心
运动力
+
运动(位移)
=
能量
内容立体整合
旧教材:
五、“机械能守恒定律”;
六、“曲线运动”;
七、“万有引力与航天”新教材:
五、“曲线运动”;
六、“万有引力与航天”;
七、“机械能守恒定律”
《必修1》研究了质点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和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来看,中间插入能量再回到曲线运动,显得比较生硬,而且学生在《必修1》中刚刚学习了力的分解与合成,这方面的基础有利于理解平抛运动中的运动合成与分解。

而万有引力定律也涉及了力与运动的问题,又与曲线运动相关。

对各种不同运动中速度的理解,又将丰富和深化对机械能的理解。

所以新教材先安排曲线运动,学完了运动,再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最后综合力与运动,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

5.方便自主学习
4.渗透人文精神
3.注重联系
实际
1.重视情景创设
2.突出科学探
究编写特点
4.编写特点及体例
注重联系实际:课本第4页,做一做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实践活动:按图制作飞镖,抛出
后观察飞镖飞行方向的变化和落
地时插入泥土的方向。

意识很难通过集中灌输来
建立
新课程的各种体验性活动
有利于实践意识的形成
第19页:问题与练习
反映时代气息练习的设计现在计算机上常用的“3.5英寸、
1.44MB”软磁盘的磁道和扇区如图6.5-7
所示,磁盘上共有80个磁道(即80个不同
半径的同心圆),每个磁道分成15个扇区
(每扇区为圆周),每个扇区可记录512
个字节。

电动机使磁盘以300r/min匀速
转动。

用来读出和写入数据的磁头在工作
时是不动的。

磁盘每转一圈读写磁头沿半
径方向跳动一个磁道。

(1)一个扇区通过读写磁头所用的时间是
多少?
(2)不计磁头转移磁道的时间,计算机每
秒钟内可从软盘上最多读取多少个字节?
向心加速度方向的得出
受到什么启示?
思考与讨论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力。

地球绕太阳运动,地球所受的力指向什么方向?
小球绕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所受的力指向什么方向?
不能忽视直接经验直接经验的作用――科学的价值观和科学方法
第20页:思考与讨论
思考与讨论
地球可以看做一个巨大的拱形桥,桥面的半径就是地球的半径。

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速度大到一定程度时,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零?这时驾驶员与座椅之间的压力是多少?……
第一宇宙速度的引入
探究式学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论证,以及评估、交流与合作。

探究性:第28页,思考与讨论
渗透人文:第35页,科学足迹
行星的运动
开普勒定律在圆轨道下的近似
西方现代科学肇端于文艺复兴时代,而文艺
复兴的主要任务和最大的贡献却是美术。


表面看,美术是情感的产物,科学是理性的
产物,互不相干。

何以“这位暖和和的阿特
(art)先生,会养出一位冷冰冰的赛因士
(science)儿子?”究其原因,在于二者有
共同的母亲,这就是“自然夫人”,即源自
“观察自然”。

——梁启超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万有引力定律
2
r
m F ∝2
'r
M F ∝2
r
Mm G F =月-地验证
万有引力定律
教科书中栏目的设计
科学漫步思考与讨论演示
实验STS
旁批做一做
说一说科学足迹问题与练习
编写体例
介绍与正文相关的科学知识,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漫步
探究式学习的体现
有助于理解正文的问题
思考与讨论、说一说、做一做
所学内容的巩固与延伸
例题讲解、问题与练习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
科学探究
实践性开放性
综合性
教学活动
供学生阅读
导入新课材料
章前图、引言


注重渗透物理思想、物理方法
通过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体现
体现
体现编者的意图
体现
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突
出实验是物理学的根本重视基本概念及物理规律的建
立过程和应用过程
重力势能(课本64页)本书认真分析了重
力做功与路径是否有关
的问题。

意图:
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强调科学方法,用比较高的观点处理问题
6.评价
❑我国高中物理教育形式单一,问题突出
➢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多,单纯为分数而战,
思维不灵活,缺乏创新精神
➢教师不喜欢学生有不同想法。

学生不习惯怀疑、质询和考证
➢不打破填鸭式,没有创新人才培养
➢以分数论英雄,失去爱因斯坦
——杨振宁
6.1教学建议
(五)关注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感觉物理无处不

(三)渗透方法教育。

教给学生实验用的控制变量法、图像法,让学生体会数学方法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二)加强实验探究教学。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一)深化学生对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的理解。

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与发展。

(四)精选习题,降低坡度,螺旋提升,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和程序法的培

评价理念
促进学生发展
功能
学生学习促进者
学生潜能开发者
学习评价指导者
自我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的作用
教师评价
家长评价
学习过程
6.2评价建议
6.3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大限度地挖掘教科书资源
◆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重视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
◆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灵活利用媒体和网络资源
◆强化教师资源的开发
◆从学生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