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遥感:就字面意思可以解释为遥远的感知。
它是一种远离目标,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综合性技术。
2、遥感技术: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到判读分析和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
3、颜色立体:是颜色环和明度轴的结合。
4、监督分类:如果是通过选择代表各类的已知样本的像元光谱特征事先取得各类别的参数,确定判别函数,在进行分类,是为监督分类。
5、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和大小,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
6、3S:GPS、GIS、RS
7、高光谱遥感:是利用很多狭窄的电磁波段(波段宽度通常小于10nm)产生光谱连续的图像数据。
8、混淆矩阵:是用来反映某一个分类模型的分类结果的,其中行代表的是真实的类,列代表的是模型的分类。
9、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10、非监督分类:如果根据事先制定的某一准则让计算机自动进行判别分类,无须认为干涉,则称非监督分类。
11、主成分变换:K-L变换是离散Karhunen-Loeve变换的简称,又常称作主成份变换(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它是对某一多光谱图像X,利用K-L变换矩阵A进行线性组合,而产生一组新的多光谱图像Y的操作,表达式为:Y=AX,A的作用是过多波段的像元亮度加权系数,实现线性变换。
13、负片:定影液把显影后残留在乳胶层中的卤化银去掉形成负片,这样光强之处银颗粒层厚而发黑,透过率低,光弱处银颗粒层薄而发白,透过率高,刚好与自然景物的呈度相反,所以叫做负片。
14、颜色的性质:颜色的性质由明度、色调、饱和度来描述。
15、反差:P68
16、电磁波:是电磁振动的传播。
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时,变化的磁场激发了变化了的电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
17、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频率或波长排列可以形成一个连续的谱带,这个谱带就是电磁波谱。
二、简单题
1、遥感的特点?
答: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应用邻域广泛,经济效益高
2、在卫星影像合成过程中真彩色卫星影像和假彩色卫星影像有什么不同?
答:合成后的影像如果与自然景色完全一致成为真彩色合成影像,如果与自然景物色彩不一致称为假彩色或伪彩色合成影像。
3、三原色与加色法叠加产生其他色彩的原理?
答:P62第一段
4、传感器的主要类型?
答:按工作方式可分为主动传感器和被动传感器;按数据记录方式可分为成像方式传感器和非成像方式传感器;按传感器工作的波段可分为可见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和微波传感器;
5、植物的光谱特性?
答:1、健康植物的反射光谱特征:两个反射峰、五个吸收谷。
2、影响植物光谱的因素:植物叶子的颜色;叶子的组织结构;叶子的含水量;植
物的覆盖度
6、与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相比,微波遥感有什么特点?
答:微波遥感具有穿云透雾能力;微波可以全天候工作;微波对地表面的穿透力较强;微波还具有某些独特的穿透能力,微波是海洋探测的重要波段,还是测量地面高程、大地水准面等的良好波段。
7、图像融合的主要目的和方法?
答:主要目的:
①提高图像空间分辨率,改善图像几何精度,增强特征显示能力,改善分类精度,提供变化检测能力,替代或修补图像数据的缺陷等。
②发挥不同遥感数据源的优势,弥补某一种遥感数据的不足,提高遥感数据的可应用性。
(2)常用方法:
①彩色变换:
指采用不同的彩色坐标系统,把不同的遥感器数据或不同性质的数据融合起来,产生彩色合成图像。
常用的彩色变换有RGB彩色合成和HIS变换。
②图像运算:
两幅或多幅单波段影像完成空间配准后,通过一系列运算,可以实现图像增强,达到提取某些信息或去掉某些不需要信息的目的。
常用的图像运算方法有差值运算、比值运算和混合运算。
③图像变换:
常用的图像变换方法有主成分分析、相关统计分析(又称相关系数法)、空间滤波分析、回归变量代换(RVS-Regression Variable Substitution)、小波变换等。
8、航天遥感和航空遥感相比有什么特点?
答:航天遥感:感测面积大、范围广、速度快、效果好,可定期或连续监视一个地区,不受国界和地理条件限制;能取得其他手段难以获取的信息
航空遥感:具有技术成熟、成像比例尺大、.地面分辨率高、适于大面积地形测绘和小面积地形详查以及不需要复杂的地面处理设备等优点。
缺点是飞行高度、续航能力、姿态控制、全天候作业能力以及大范围的动态监测能力较差。
9、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有什么区别?
答:a. 投影距离的影响
正射投影:比例尺和投影距离无关
中心投影:焦距固定,航高改变,其比例尺也随之改变
b. 投影面倾斜的影响
正射投影:表现为比例尺的放大
中心投影: 若投影面倾斜,航片各部分的比例尺不同
c. 地形起伏的影响
地形起伏对正射投影无影响
对中心投影引起投影差航片各部分的比例尺不同
三、论述题
1、遥感技术中,常用的电磁波段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答:遥感中较多地使用紫外线、可见光、红外和微波波段。
紫外线:波长范围为0.01~0.38μm,太阳光谱中,只有0.3~0.38μm波长的光到达地面,对油污染敏感,但探测高度在2000m以下。
可见光:0.4—0.76um。
它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光组成。
人眼对可见光可直接感觉,不仅对可见光的全色光,而且对不同波段的单色光,也具有这种能力。
所以可
见光是作为鉴别物质的主要波段。
红外线:0.76—1000um,为了实际应用方便,又
将其划分为:近红外(0.76—3.0 um),中红外(3.0—6.0um),远红外(6.0—15.0um)和超远红外(15-1000um)。
微波:1mm—1m。
来源于地物的热辐射由于其波长比可见光、红外线要长,受大气层中云、雾的散射干扰要小,因此能全天候进行遥感。
可见光与近红外:0..3~2.5um,地表反射太阳辐射为主,
中红外:2.5~6um,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和自身热辐射,远红外:大于6um,地表物体自身热辐射
2、绘制沙漠、湿地、小麦的反射光谱曲线,并说明地物光谱反射特性
答:(1)地物的反射率、吸收率和透射率
对于某波段反射率高的地物,其吸收率就低,即为弱辐射体;反之,吸收率高的地物,其反射率就低。
(2)地物的反射率(反射系数或亮度系数)
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
反射率随入射波长而变化。
影响地物反射率大小的因素:
Ø 入射电磁波的波长
Ø 入射角的大小
Ø 地表颜色与粗糙度
(3)地物的反射光谱: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
Ø 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
地物电磁波光谱特征的差异是遥感识别地物性质的基本原理。
Ø 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雪、沙漠、湿地、小麦的光谱曲线
Ø 同类地物的反射光谱具有相似性,但也有差异性。
Ø 地物的光谱特性具有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
3、目视判读有哪些直接解析标志?
答:色调;阴影;形状;大小;位置;布局;图案;纹理和质地。
4、什么叫大气窗口,常用的大气窗口有哪些?
答: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透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常用的有:0.3~1.3um,即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1.5~1.8um,2.0~3.5um,即近、中红外波段;3.5~5.5um,即中红外波段;8~14um,即远红外波段;0.8~2.5cm,即微波波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