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国史

英国史

英国史1.根据考古发现,在30万年前,英国就有人类活动。

但是,最早有史可查的英国居民是凯尔特人(Celt)。

凯尔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可以这样说,当时(公元前一世纪)欧洲最高等的民族是罗马人。

罗马人的外面住着日尔曼人,罗马人认为他们是野蛮人。

而日尔曼人的外面住着凯尔特人,可见后者在罗马人眼里,大概属于“野蛮人中的野蛮人”。

2.公元前55年,罗马统帅恺撒攻打高卢(今法国)时,发现海峡这边的凯尔特人得到海峡那边的凯尔特人的帮助。

于是,他决定跨过海峡去教训那些不知好歹的野蛮人。

这是不列颠岛第一次出现在欧洲历史中:公元前55年。

3.恺撒把不列颠称为Britannia,这是一个凯尔特人的词汇,据考证,意思是“彩绘身体的人”。

从此,Britannia就进入了拉丁词汇,引进英语以后被简化为“Britain”。

而住在不列颠岛上的那些居民,被罗马人称为“Briton”。

请注意,在法国有一个地名叫“布列塔尼”(Brittany),位于法国的最西面,与英国隔海相望。

这清楚的表明了海峡两岸的凯尔特人当年的联系。

4.恺撒在公元前55年的秋天,登陆不列颠岛。

渡海过程中遇到了风暴,登陆后遭到了土著的抵抗,导致进入冬天后,他不得不把军队撤回高卢。

第二年的夏天,他再一次登陆不列颠。

这次比较成功,但是他也没在这个岛上久留,依然撤了回来。

总之,恺撒的两次登陆,只是让罗马人知道海的那边有那么一个岛而已。

我有一个朋友现在正在牛津,那我就顺便说说牛津。

罗马的史书里,也提到了牛津,说那里是两块大沼泽,恺撒的士兵嫌湿气太重,避而行之。

5.将近100年后,罗马人终于又想起了不列颠岛。

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乌斯率领4万人的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

从此,罗马开始在不列颠驻军。

公元78-84年间,不列颠正式成为罗马的一个边疆省(frontier province)。

当时,岛上的凯尔特人大概有200~300万,罗马人有6万。

罗马人讲拉丁语,不列颠人讲凯尔特语。

6.不列颠北边的凯尔特人经常反抗罗马人,而罗马人又没有足够的兵力征服全岛。

于是,公元122年,罗马皇帝哈德良决定在罗马人实际控制的边界修筑一条防线。

这被称为“哈德良长城”。

20年后,罗马人试图扩大地盘,于是在“哈德良长城”北面又修了一条“安东尼长城”。

可是修好以后,发现没有足够的兵力去驻守,不得不又退回“哈德良长城”。

这个时间点,可以大致被看作罗马由攻转守,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7.伦敦是罗马人创造的城市。

据说,这是罗马人比照罗马在台伯河上的位置而选择的地点,泰晤士河在这里正好宽到海船可以进入,窄到可以造桥。

8.进入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迅速衰弱,它再也无力维持不列颠的驻军了。

公元410年,罗马军队从不列颠全部撤离。

公元476年,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

9.罗马人撤离以后,岛上的不列颠人发现,他们自己无法抵抗边境上凯尔特人的骚扰。

于是,向罗马求助,但此时罗马已经爱莫能助了。

于是,不列颠人不得已请日耳曼人来帮忙。

谁知请神容易送神难,日耳曼人来了以后,就不想走了。

最早定居下来的日耳曼部落是“日德兰人”(Jutes)。

以后,盎格鲁人(Angles)和萨克森人(Saxons)人,以及其他一些部落也相继登陆不列颠。

连伦敦也落入了萨克森人的手中。

英国是一个海岛。

英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外来征服者的历史;同样的,英语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外来征服者的语言。

不列颠岛上,最早是有原始人的,但是历史记载中丝毫没有提到他们。

这个海岛的第一个主人,是从欧洲大陆上过去的凯尔特人,他们讲凯尔特语。

公元2世纪,罗马人驻军不列颠,他们讲拉丁语。

罗马人比凯尔特人文明得多,两者根本无法融合,所以那时还不存在英语。

公元5世纪,罗马人撤离不列颠,然后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萨克森人登陆不列颠,他们讲盎格鲁-萨克森语,这就是现代英语的起源。

英语和德语在语言学上是同源的。

这就是说,英语是在公元6世纪开始出现的,那时的英语被称为古英语,更接近日耳曼语。

盎格鲁-萨克森人也是蛮人,语言比较简单,不精致,只能用于描述日常生活,没法传达思想感情和进行文学创作。

英语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就是,公元597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决定派遣教士去不列颠岛建立教会。

这一举动使得英国的文明程度大大提升,它不再是欧洲大陆以外的一个蛮夷海岛,粗俗的盎格鲁-萨克森语受到精致的拉丁语的熏陶,两者迅速融合在一起。

这是英语发展史上的第一件大事。

出生于公元672年或673年的比德(St Bede the Venerable),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历史学家,他写了英国历史上的第一本史书《英吉利教会史》,记载了基督教会在英国最早的一些活动。

大家可以想像,基督教正式来到英国是公元597年,比德这本书离这个日期只相差100多年,对于了解英国当时的状况可谓是最珍贵的史料。

书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传教团--团长是奥古斯丁--来到英国的时候,英国还没有统一。

他们登陆的地点属于肯特王国,他们见到国王,告诉国王准备在他的王国里传教。

国王的回答是这样的:当时,不出几天,国王来到了该岛。

他坐在露天的一个地方吩咐奥古斯丁和他的随从上前同他交谈——由于一种旧迷信的缘故,他不能允许奥古斯丁在房屋里接近他,如果他们擅长妖术的话,免得他们对他采取突然袭击并进而把他制服。

然而,这些人来了,不是被赋予魔鬼的力量,而是被赋予天主的力量。

他们走上前,手上拿着的不是一面旗子而是一个银十字架和一副画在板上的救主的画象,他们口里吟唱着连祷文,不仅为永远拯救他们自己而且还为永远拯救他们为其专程前来的当地百姓而向主祷告。

当他们按照国王的吩咐坐下,向国王和他的所有在场的家人宣讲生命的福音时,国王回答说:“你们所讲的话和所作的许诺十分美好。

可是,因为它是陌生的和尚未确知的,我不能鲁莽地表示接受,而抛弃长期以来我和所有英吉利人一直遵循的规矩和习惯。

但是因为你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而且还因为我似乎觉察得出你们渴望把自己认为是正确、真实和美好的知识传授给我们,所以我们不惹你们的麻烦。

相反,我们将很有礼貌地接待你们,并仔细地为你们提供生活必需品。

同时,我们也不阻挠你们通过传道为你们的宗教信仰赢得尽可能多的信徒。

”就这样,国王让他们住到他领土上的首都坎特伯雷城的一所住宅里,而且正象他许诺过的那样向他们提供了临时的生活必需品,还允许他们传教。

有评论认为,用黑体标注的这段话是表明英国人宗教宽容的最早记录。

《英吉利教会史》这本书,网上已经有电子版。

下面我转贴中文版的前言。

=============================《英吉利教会史》中译本序言享有“可尊敬的”称号的比德是最早出现在英国历史上的卓越学者、历史家。

他在中世纪早期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奋力撰述,著作等身,为英国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确实是值得尊敬的。

比德诞生于公元672 或673 年,正值英国历史上的“七国时代”。

他的故乡在韦尔河畔,属于七国中的北方大国诺森伯利亚。

在七岁时被送入建立在他家乡的韦穆修道院,托付给修道院长比斯克普扶养。

不久他转入与韦穆修道院结为一体而且相距不远的贾罗修道院,在此后的五十多年里一直居住于此。

比德在贾罗修道院的生活“除了研习宗教经典,奉行宗教仪式以外,经常以“攻读、教授和写作为乐”。

修道院里有一个图书室,经最初几任修道院长的热心搜集,藏有大量的基督教典籍和异教的古典作品。

比德自幼受到良好的修道院教育,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并略通希伯来文,可以在这所图书室里尽情浏览。

他深入研究《圣经》和教父著作,沿袭爱尔兰教会传统对这些典籍进行注释。

这项工作占用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

他广泛涉猎古典著作,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维吉尔等人的作品都曾在他的著作中被援引。

他担任的一项繁重工作是主持修道院所属的一所学校并从事授课。

修遭院中有修士六百人,另外还有大量外来者前来受业。

比德为此也付出了大量辛劳。

然而,比德始终以极大兴趣从事写作。

他在教会史第5 卷第24 章中列举了自己毕生的著述成果,计三十六种(一说三十七种)。

著述的大部分是对《圣经》的阐释,有些是对圣徒的记述,还有一些以天文、历法、音乐、哲学、语法、修辞、算术、医药等为内容的作品,则是供听课者学习的教材。

历史著作主要有两种,一是《英吉利教会史》,另一是《修道院长列传》,另外还有一封给埃格伯特的信,在比德著述中都成为传世之作。

比德的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以多方面的成就被后人誉为“英吉利学问之父”。

他的讲学和著述推动了当地的学术风气。

诺森伯利亚成为欧洲在7、8 世纪时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英吉利教会史》是比德最重要的成果,撰于暮年,此时他在各方面都已成熟。

此书除以开头的半卷篇幅追记罗马不列颠时期外,下余部分叙述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以后的历史,直到731 年为止。

这段历史虽然距离比德生活的时代并非遥远,而且最后几十年还属同时,但因时局混乱,地区阻隔,文化衰微,史料很少流传。

作者为搜集材料,煞费周章。

他在书的前言中列举了许多教会人士从不列颠各地区,甚至远自罗马教廷为他提供资料。

作者本人除利用前人著作之外,也尽力在本地区征集口头或文字材料。

这就使得大量珍贵史料凭借这本名著保存下来。

本书以罗马天主教会在不列颠的布教为主要内容,记述自奥古斯丁受命来不列颠布教开始直到罗马天主教在各国相继取得胜利前后一百余年的历史。

全书五卷,如金氏在英译本序言中所指出,主要是依据教会的重大事件来划分的。

对于七国的政治史,叙述则较简单。

至于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作者并未在意,只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少量消息。

基督教旱在罗马不列颠时期传入,与当地的多神教并荐。

罗马军团撤出以后,基督教在岛上逐渐销声匿迹,只在威尔士地区继续传播,后来传入爱尔兰。

盎格鲁撒克逊人到来后,带来的是崇拜偶像的沃丁教。

6 世纪末教皇格雷戈里在位时,罗马教会在扰攘不安的西欧已形成强有力的组织。

大量的传教士被派到日耳曼各族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传教活动,并取得成就。

596 年格雷戈里派遣奥古斯丁赴不列颠传教,以后续有教士前往,传教取得进展。

由于一些国王信仰不深,时常出现反复,教士往往被逐。

幸赖此时教士信仰甚坚,不畏艰险,坚持传播,终于使各国君民皈依于罗马教皇的教座之下。

在此期间,罗马教会的传教士不但要同沃丁等异教教派争夺,也要同由爱尔兰经苏格兰传回的原先流传于威尔士的基督教派竞争。

比德的老师比斯克普属于罗马教会,比德在教会史中对这一派取得胜利的记载是不惜笔墨的。

书的第3 卷第25 章以“与来自苏格兰的那些人在复活节日期的问题上所进行的争论”为标题,以很长的篇幅记述了在英吉利宗教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664 年惠特比宗教会议。

“来自苏格兰的”指信奉爱尔兰教派的教士。

该教派在艾奥纳岛上建立中心,称艾奥纳派,在诺森伯利亚颇有影响。

这个教派主张清修,与世隔绝,不理睬罗马教皇诫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