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岳飞为什么必须死21大家好,欢迎来到罗辑思维捧场,今天我们说一个特别俗的题目,岳飞和秦桧,小时候听岳飞传,哎呀,那个评书真的很迷人啊!我跟我老爹第一次冲突就发生在听这个书。
有一次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误,他那天中午偏不让我听,我就气得要死,坐那儿堵气,然后老爹问了我一句话,说你是死了爹也得听这个是吧?我说对,死了爹都得听,我爸啪就给了我一嘴巴,当时就迷成那个样子。
听《岳飞传》评书的时候,对这个故事的概念其实特别简单,说的是岳飞所向披靡,秦桧大奸大恶,宋高宗赵构昏庸无能,这个故事就是非常简单的情节。
后来稍微大一点之后就发现不是这么回事,这个秦桧其实不重要,别看他跪在岳王坟前好像千古罪人,真正的千古罪人是赵构,是高宗,为什么呢?因为他怕岳飞直捣黄龙府,迎二圣回朝,那俩皇帝回来了,他怎么办啊?他就得脱袍让位,所以他就要十道金牌,还是十二道金牌催岳飞班师,即使是朱仙镇郾城大捷也不要了,然后自毁长城把岳飞杀掉,以保住自己的皇位。
读史书读得深一点的人可能是这样的一个印象,但是随着我读这段史料,读得越深越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为什么岳飞必须死?其实是理解所有的传统权力社会的一把钥匙,今天我们就试着解一解。
岳飞之所以必须死其实特别蹊跷,你想宋代是有祖制的,太祖皇帝当年在太庙里就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的非常清楚,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不杀,子孙当皇帝的只要杀这种人,天必谴之。
虽然这个是在祖宗的太庙里供着,是一个皇家的秘密,但是在靖康之乱的时候基本上外界都知道了,而恰巧在两宋交接的时候,发生了三起杀大臣的事,第一起是张邦昌,张邦昌怎么回事呢?今人当时给他立下了一个傀儡,说那个赵家人没资格当皇帝了,你来,咣给老头摁那当皇帝。
哎呀,张邦昌哭啊!天天死活都不敢,既不敢进正殿,然后把所有的府库都封了,然后等金人一退走,张邦昌赶紧抱着玉玺就去找赵构说来来,你来,我这肯定不行,但是赵构为什么对这个没有什么错处只是被动的当皇帝的张邦昌还是要杀?道理很简单,因为皇统不对嘛。
如果你不杀张邦昌那你的皇位怎么来的?噢,金朝人打败了赵宋皇家,然后把位子传给了张邦昌,张邦昌传位给你,你等于是一个伪朝的后代啊!那怎么行呢?他只有把张邦昌杀掉,在政治上的合法性才成立,我不承认我是从张邦昌手里拿到的政权,所以张邦昌该死。
第二个呢是太学生陈东和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叫欧阳澈,这两个人呢上书言事,但那个话实在说得太难听,难听到已经非常危急到赵构的统治了,他就是说,说你赵构就不该当皇帝,那个钦宗皇帝没死啊!他只是北狩啊!他人还活着呢!你这怎么能当皇帝呢?你只能叫称制而不改元,你当家你做主,但是年号还得用钦宗的,什么时候迎二圣还朝,钦宗继续当皇帝。
他就老说这个,赵构就烦了,就觉得这么危难的时候你还在这儿裹这个乱搞意识形态斗争,然后把这个陈东和欧阳澈就杀掉,可是即使是杀掉陈东和欧阳澈之后,你会发现赵构立即开始做反面文章,然后过不了多少天,说哎呀!真后悔啊!不该杀啊!等等,然后又是写信啊,又是给人家做各种各样的政治表示啊等等。
而对面的那个伪齐,就是刘豫后来又形成了一个伪王朝,就把陈东和欧阳澈的牌位供在那儿,你看宋家的皇帝不对头吧?怎么能杀上书言事者嘛,所以你从这个例子可以看的出来,对于宋代当时的社会风气来说,杀大臣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是一种在道德上非常站不住脚的行为。
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要杀岳飞?而且是功勋如此卓著,在任何具体的错处上又逮不着,最后不是说莫须有吗?也许有,或许有,当然这句话好多说法了,但总而言之,逮不着任何错处,为什么还要杀?这是一个疑点。
第二个疑点就更有意思了,大家都在说,说赵构就怕迎二圣还朝,这个说法其实你越读历史书越觉得扯淡,因为第一,迎二圣还朝这个说法不是别人提的,是高宗赵构自己提的,而且岳飞这个人他不是那种愣头青,迎二圣还朝然后把你给替了,他没那么傻。
岳飞在有一次出兵的时候,给高宗赵构上的奏表里面就特地还写了这么一笔叫迎天眷还朝,什么意思啊?就是我只是把皇上的亲戚给接回来,原来都说迎二圣迎渊圣皇帝就是宋钦宗还朝,但是他在这一次出师上表的时候,他特地改了一个词叫天眷,就是他只是你的家属。
而且岳飞是有这个政治脑筋的,更何况其实迎二圣还朝高宗赵构也是把他当一张政治牌来打,有一次他跟金兀术,就是《岳飞传》里面那个金兀术在谈判的时候,对方是同意的,说把钦宗还给你,所以他已经指定开封府,说你替渊圣皇帝造他的宫殿吧。
这件事情离事实最近的有一次,就是离实现最近的有一次,就是高宗跟北人经过谈判,说把自己的亲母亲韦皇后韦太后给迎回来,然后钦宗赵桓,当时徽宗已经死了,钦宗赵桓就跪在地下,攀住了韦太后的车驾就说,你回去跟我弟弟说,我回去就想当一个太乙观的观主,他无敢望也。
什么意思?就是我回去你给我一个道观,因为那个宋代的道观嘛,往往都有一些土地啦,有一些供养,我就当一个道士去,我出家,然后我获得一个起码的供养,他无敢望也,就是什么当皇帝想都不敢想,让我回去就好。
那韦太后也把这个话带给了赵构,所以这一件事情,当时并不是说是一个绝对不能提的政治禁忌,不存在,而且岳飞是知道这个禁忌,而且是绕着走的,这是非常清楚的,那么跟往深说一点,就算钦宗回来了,对高宗赵构是不是就构成了地位上的威胁呢?就是如果你手里没有军队和朝臣的任免的人事权的话,你再有再大名位又怎么样?更典型的是明代,明代初年,朱元璋把张士诚也打败了,整个吴国也建立了,差不多了,他尊的是小明王韩林儿的国号,奉人家的正朔,后来怎么办?派廖永忠去,把小明王接来到南京来当皇帝来,路上船走到瓜步州那儿人家就直接弄死了,当你手里有军队的时候,你光有点名份有什么用啊?我们就说宋代本身吧!其实宋徽宗一看金人打来了,跑了,我为国家祈福,去镇江烧香去了,然后还带着军队,带着自己的人马跑到镇江,然后把皇位生生地塞给宋钦宗说你在这当皇帝了,我去为国家祈福烧香去了,其实不就是跑了吗?跑了之后怎么办?那个宋徽宗觉得安全了,安全了又开始发令旨,发各种圣旨,太上皇令旨,宋钦宗只要做到皇帝位置上,你发什么令旨?国家这么乱,你还给我添乱,你发一道我就发一道,到最后太上皇在镇江的时候发现谁都不听他的了,没有军队和权力,你身边那几个兵能保护到你什么?所以后来第一次金人围困开封汴京之后,然后退去,徽宗就回来了,回来之后怎么办?坐牢啊!说是奉养太上皇在隆德宫,那跟坐牢有什么区别?宋徽宗还跟宋钦宗抖心眼儿,说你看咱们爷俩吧,都在汴京呆着不合适,这样,我呢,我到洛阳帮你招兵去,我帮你招兵,万一金人再打过来,咱们爷俩分处两地,它安全系数高啊!跟美国总统似的,正总统和副总统不坐同一架飞机啊!宋钦宗说别废话了,我还不知道你,你跑洛阳去干什么我还不知道吗?你要知道宋徽宗给宋钦宗上表啊!说皇帝陛下署名是什么?老拙,就是我这个又老又笨拙的一个老人,我想替你尽点心力,别废话接着在隆德宫里呆着吧!那年10月10号宋徽宗过生日,钦宗毕竟是儿子,去给他祝寿,哎呀,他高兴的不得了,然后老人家颤巍巍地倒了一杯酒,给你喝一杯酒,宋钦宗一看这杯酒他心里疑惑,我知道你这酒里有什么啊?后面他一个随从就踩了踩他脚跟,别喝,他就生就没喝,老爹过生日给他递一杯酒,口称陛下敬老臣的一杯酒就生不喝,最后宋徽宗是号泣而走。
所以你说一个已经失去了权位的皇帝,就是宋钦宗回到了赵构身边,真能对他的皇位构成威胁吗?此前此后包括眼前这点儿事就这么发生,难道宋高宗赵构不明白吗?那为什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他还是要坚持杀掉岳飞呢?为什么岳飞必须死?我们对岳飞的印象都是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金营里甚至喊出一句口号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说他是军神一般的人物,你看岳飞在中国古代跟关王爷是一起供的,叫关岳庙嘛,战神啊,但岳飞真的有这么神吗?你真的仔细去爬梳史料,你会发现岳飞的朱仙镇大捷,就是所谓郾城大捷,实际上写的最天花乱坠的实在一本书里叫《金佗粹编》,这本书谁写的?岳飞的孙子岳珂写的,而在当时的官修史书里其实根本就没有把这个大捷看得多重要,甚至在官修史书当中都没有提到朱仙镇这几个字。
当然了,这也说不清,因为秦桧和他那个孩子叫秦僖两人后半辈子没干别的事,天天跑到宫里去改官修史料,所以也不知道是不是改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岳家军当时是步军,如果你再深入敌后,不是在中州战场自己的主场作战,真的是直捣黄龙府,包括会宁府,徽钦二帝受罪的那个地方,那是在黑龙江阿城啊,跑到那儿去,你步兵怎么打得过骑兵?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事实上当时宋朝的国力已经不支持这一场战争了,北宋是很富强的了,最富的时候是宋神宗时代,一年收入大概是六千多万,六千多万贯,可是到两宋交接的时候,兵荒马乱,中央政府的税收已经只有一千万,一直到十二世纪的中期才恢复到六千万贯的水平。
可是你知道当时岳飞一年的军费是多少?光这一只军队一年七百万贯,所以皇帝老儿基本上是在家里扫仓库给他啊!他又不能不扫,而宋高宗是一个非常勤俭的皇帝,制造宫室其实没有那么壮丽豪华了。
据说他那个大殿主殿经常都换牌子,干什么就换一个名字,因为没有那么多宫殿嘛,我们从诗里得到的什么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没有那么糜烂,为什么?打仗啊!得筹军费啊!可是问题来了,这为什么都得筹军费呢?为什么不能让这个将帅自筹啊?往往很多王朝到后期兵荒马乱的时候都是将帅自筹军费啊!清代晚期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都是自筹军费啊!宋高宗从这一点算盘是打的明白的,不能让你们自筹啊!你自筹我这儿是松快了,你们将来全割据了,所以宋太祖定国家制度的时候,就把行政权,司法权和财政权分开,财政权叫转运使,直接对中央负责,如果这三个权力,你又管老百姓,又管判案子,还管财政税收,你就是军阀,什么节度使啊?你就是造过反的人。
所以宋高宗非常清楚,即使扫仓库,勒紧裤腰带,我也得供你的军费,要让所有的老百姓和军卒知道,这支军队不是你岳飞养活的,是我养活的哦,所以当时宋代财政那么艰困的情况下,能不能支持岳飞能够直捣黄龙府迎回二圣可能也是一个问题。
其实后代的史家,你会看到一个清晰的脉络,比如说离那个时候非常近的人,比如说朱熹,有一次有一个学生就问朱熹,说如果高宗趁那个时候国事稍张,是不是能成功的呢?这必不和就跟他打,朱熹的答案是这样的,说将骄兵惰,未可知也,说你就岳飞那些人和当时的战斗力,未可知也,真的是不一定啊!所以你看后来的所有的史家,什么赵翼啊,什么钱大昕啊,包括近代的胡适啊,都讲这样的话,就是说当时谈和,不是投降路线了,就是谈和,跟金兵保持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划分是最有利,最理性的一个选择。
所以岳飞的作用其实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大,这几乎是一个定论了,那问题来了,既然打不赢,高宗赵构心里他想的最主要的敌人是什么?恰恰不是什么徽钦二帝,恰恰不是什么金兀术,而是你岳飞本人,因为你那么能打,你掌握了全国几乎七分之五的兵马,然后你还打赢了,你不当皇帝谁当皇帝啊?当然我们现在都觉得,岳飞忠臣啊,那背上刺着字呢!精忠报国啊!高宗也写四个字精忠报国赐给他,忠臣啊!我怎么会干那个事?岳飞后来临死的时候有人劝他反他都不反,这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