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保险发展历程及趋势分析

中国保险发展历程及趋势分析

中国保险发展历程及趋势分析中国1980年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险业飞速发展:1980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务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2001年全年保费总收入达2112."28亿元,保险深度为2."2%,保险密度为168."98元;有中外保险公司53家,中国保险业总资产为4591."07亿元,较1992年增长了8倍;保险中介机构170家。

此外还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14个城市设立了200余个代表处。

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980~1985年的恢复阶段。

中国在1980年和1982年先后恢复国内财产险业务和人身险业务。

这一阶段保险市场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垄断,产寿统一经营,险种单一,且保费收入中财产险份额大大高于人身险;1986~1991年的平稳发展阶段。

以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成立为标志,区别于前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出现了包括新疆兵保、太平洋、平安等在内的4家保险公司,中国保险市场由中国人保独家垄断的格局在形式上被打破;1992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

以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首家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为标志。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明显区别于前两个阶段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保险业实现产寿分业经营,保费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人身险份额超过财产险;保险险种迅速增加,保险服务改善;保险监管的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中国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新格局。

-一、"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持续增长,但产寿险增长不同。

原保险保费收入1、财产险2、人身险(1)寿险(2)健康险(3)人身意外伤害险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缴费原保险赔付支出1、财产险2、人身险单位:万元97840966."4123367097."7874473868."6366583717."925854589."922035560."782054823."0029711659."8314183324."5715528335."26(1)寿险(2)健康险(3)人身意外伤害险业务及管理费银行存款投资资产总额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受托管理资产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投资管理资产."951752812."77625733."5410795228."2780875509."19224652161."10334184386."704736396."103773747."90数据中国保监会12000010000原保险保费总收入80000财产险收入6000040000人身险总收入200000(1)保费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并且已经进入稳步增长时期。

自1980年至1999年,保费收入从4."6亿元增加到1393."2亿元,年平均增长35." 1%,远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9."7%的增长速度;2000年保费收入为1595."9亿元,增长率为14."5%,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

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保险业务恢复晚、起点低。

(2)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快于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

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521."1亿元,年平均增长28."3%;1982年中国恢复了人身保险业务,当期的保费收入为0."016亿元,1999年为872."1亿元,年平均增长97."71%。

07年05年03年01年99年2.险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自1997年保费收入从财产保险业务为主,转向人身保险业务为主,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占保费收入的比重从1996年的58." 27%,降为1997年的44."67%,直至1999年的37."4%。

其原因是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导致了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大量增加。

同时,产寿险各自内部结构不同,在中资寿险公司中,寿险业务占其业务的89."12%,在寿险业务中,投资型险种增加,如万能寿险、投资连结保险、分红寿险。

在财产保险业务中,机动车辆保险业务占绝大部分。

在中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中,1987年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首次超过企业财产保险保费收入,成为财产保险的第一大险种,其后逐步增加;1997年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55."33%;1998年、1999年分别占56%。

有些地区的机动车辆保险业务的比重更高,如北京1999年将近70%。

3.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明显提高,但是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仍然较低,说明中国保险市场的潜力较大。

中国的保险密度从1980年的0."48元增加到2000年的127."7元,保险深度则从0."1%增加到1."8%,但是国民保障程度和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均较低。

4.保险公司数量明显增加,但仍然属于垄断型市场。

中国自恢复国内财产保险业务,至1985年全国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保险公司,1986年成立了新疆兵团保险公司打破了独家垄断的局面。

至2000年4月底,保险公司发展到28家,其中,国有独资公司4家、股份有限公司9家、中外合资和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15家。

相应地,市场占有率由1985年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垄断变为1997年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4." 7%、36%;平保为13."75%;太保为12."02%,其余保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仅仅3."53%。

这说明多主体的市场格局虽然基本形成,但仍属于垄断型市场。

5.保险展业逐步以保险代理人为主。

自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展业渠道最初是保险公司直接展业。

该方式展业成本高、信息渠道窄导致保险业务量有限。

目前代理人展业的保费收入占保费总收入50%多,其中,人身保险业务中通过保险代理人招揽的占60%多。

6.保险中介人逐步增加和规范。

中国保险监管部门自1996年12月以来先后组织了10多次全国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取得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的人员有100多万人,使保险代理行为逐步规范化。

同时,自1999年首次组织全国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并使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资格考试成为制度。

至2000年3月,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1980年以来首批成立的保险代理公司9家、保险经纪公司3家。

同时,中国已经有5家保险公估公司。

这说明三维一体的保险中介主体基本形成。

7.保险法规与监管制度逐渐建立。

自中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法制建设得到了加强,1983年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财产保险合同、保险企业、保险代理机构、上海外资保险机构等方面的管理条例或规定,1995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其后,又公布和修订了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司、保险公估人方面的管理规定,从而初步形成了以保险法为核心的保险法律法规体系。

同时,1998年11月18日成立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取代中国人民银行专门监管中国的商业保险,同时,2000年先后在上海、广州、北京、沈阳等地设立了中国保监会的派出机构,加强了对保险市场的监管力度。

8.对外开放步骤加快。

对外开放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允许外国保险公司进人中国保险市场;另一方面鼓励国内保险公司在国外经营保险业务。

1992年美国友邦人寿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

到2000年5月,已有中外合资和外资保险公司15家,另有4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1家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正在筹建,已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11家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196家代表处。

1999年在外资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占中国保费总收入的1."3%。

9."保险赔付率一般较稳定。

中国的保险赔付率一般稳定在56%左右,但产寿险不同。

由于寿险属于长期业务,且中国人身保险业务恢复的时间不长,故而这里主要就产险业务的赔付率说明。

1997年财产保险的赔付率为56."16%、2000年为51."1%。

但不同险种不同。

由于机动车辆保险占财产保险的大部分,所以财产保险的赔付率与机动车辆保险的赔付率相近。

故而要降低财产保险的赔付率,关键是要降低机动车辆保险的赔付率。

就1998年中资保险公司的赔付率来看,财产保险公司的赔付率为57."25%;而寿险公司的业务大部分是长期业务,恢复寿险业务的时间不长,所以其赔付率为32."28%,从而使整个中资保险公司1998年的赔付率仅仅为42."33%,同时因险种不同而有别。

二、中国保险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1.有效供给不足。

有效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供给主体少、垄断程度高;保险商品少,且不对路。

目前中国拥有保险公司仅仅28家,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占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70%以上,其余公司的份额仅仅20%多,这说明中国保险市场属于垄断型保险市场。

由于垄断程度高、缺乏竞争,带来险种少,服务质量受限制。

一方面有些保险商品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有些保险商品过剩。

同时,从保险中介市场看,保险中介入发展非常缓慢。

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均较少,目前经保险监管部门批准设立保险代理公司和经纪人公司分别为9家和3家,经中国保监会批准的保险公估公司尚无一家。

这些均限制了保险业的发展。

2.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源于国民保险意识较淡薄、收入水平较低和保险费率偏高。

(1)国民保险意识相对较淡薄。

国民保险意识的淡薄原因在于:一是由于历史原因,在观念上习惯于养儿防老,采用风险自留的方法;二是由于在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人们在观念上仍然存在对财政的依赖;三是国内保险业务恢复不久,有些国民对保险既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四是有些保险公司或代理人在经营上尚欠规范,外加有些舆论不适当传播,导致了国民对保险的不信任。

显然,国民在观念上的偏见以及对保险不了解、不信任、也不想了解的原因,导致国民保险意识较淡薄。

(2)保险价格偏高。

保险价格的高低直接会影响保险产品的需求。

而中国保险公司由于经验不足、专业人员缺乏,加之成本较高、费率灵活性小、税收负担较重等原因,使费率普遍略高于国际保险市场的费率。

根据需求理论,保险商品的需求量也相对会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