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中长期调节增长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中期调节:短期内我们假设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变动,中期内,供给低于潜在产出的情况下,总供给随着总需求的增加而增加(这个是由商品市场需要出清决定的),但总供给的变动来源于闲置的生产要素,其增长受到潜在产出水平的限制,到达潜在产出的上限以后,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提高。
中期内需求增加引起,价格上升,供给增加,重新达到平衡(假设需求上升,本国价格水平不变,汇率水平的下降使得本国出口品的国际价格上升供给增加,总供给增加),内部均衡曲线右移。
再看外部平衡曲线,国内需求上升,引起进口增加,为了达到外部平衡,必须使本币贬值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或者下调本国价格减少进。
新的均衡点表现为本币贬值,价格增加。
而对比弹性货币分析法,口增加出口),本国产出的增加,会导致本币的升值,这是因为弹性货币分析法是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并且没有考虑价格水平的变动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在E-P模型下,产出和价格都增加,意味着货币供给也增加。
,,产出变动只是初始变量中的一个,假如同时考虑到货币供给和价格因素,弹性货币分析法会得到和相同的结论。
(可以进一步分析,内部均衡的变动路径,价格一次性大幅增加,带来商品供给增加,然后价格小幅下调,产生新的内部均衡)经济的外延增长: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而带来的经济增长。
包括资本K和劳动L,其中K包括:经常账户收入的转化K CA,(贬值导致其增加),资本账户收入的转化K f,(贬值导致其增加),储蓄的转化K d(本币贬值,本币供给增加。
收入效应和货币供给效应导致居民减少储蓄,其转化为资本,所以增加);本币贬值,总需求增加,扩大生产,对劳动L的需求增加。
随着本币贬值,劳动和资本供给都会增加从而带来产出增加,此即为外延经济增长。
正向的供给冲击使曲线右移,相同的汇率下,劳动和资本投入增加。
反之左移。
由需求增加导致的中期的内外均衡就是长期的外延增长,它们都和汇率e正相关。
都源于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不是生产效率的提高。
其不同在于,中期的增长源于需求增加(比价属性),长期的外延增长由供给分析得到(杠杆属性)。
经济的内涵增长:通过要素生产率提高而带来的经济增长。
汇率e减小,币值高估,资本流入减少。
为了总体上保持生产供给,劳动生产率必须提高。
其次,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和原来相同的利润率。
随着本币升值,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增加,此即为内涵经济增长。
外生的进步技术冲击使曲线右移,相同的汇率下,内涵经济贡献增加。
反之左移。
外延经济增长和内涵经济增长曲线的交点表示,外延经济增长和内涵经济增长达到适当的比例。
这个合适的比例并不一定是1:1的关系,只是为了表示方便,将两个图形重合到一起,图形交点表示外延经济增长和内涵经济增长的(基于国情的)均衡。
Y外0+a1e=α(y内0+a2e)这个比例取决于α,内涵增长曲线随着α的变动而旋转附加值:将产品价格构成中物质资源投入和简单劳动的成本近视地认为时要素投入,其余部分就是附加值,它近视地代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
如果在产品的价格构成中附加值比例较高,就意味着经济增长以内涵增长为主。
汇率失调的要素规模缺口:在内涵经济相对较快增长时,根据汇率决定的杠杆属性和汇率变动与外延经济增长的关系,本国货币应该贬值以促进外延经济的平衡增长。
若本币汇率不变或甚至本币升值,就会出现内涵经济增长过快的失调。
此时,名义汇率与可持续增长条件下的内部均衡所要求的汇率存在差距,这个差距称作汇率失调要素规模缺口。
存在要素规模缺口时,m点不一定位于b点的正下方,但m点对应的汇率水平一定低于b点对应的汇率水平。
生产要素投入不足,资本外流投入国际市场,失业增加,产业空洞化。
汇率失调的技术进步缺口:在外延经济相对快速增长时,根据汇率决定的杠杆属性和汇率变动与内涵经济增长的关系,本国货币应该升值以促进内涵经济平衡增长。
若本币汇率不变甚至本币贬值,就会出现外延经济增长过快的失调。
此时名义汇率与可持续增长条件下的内部均衡所要求的汇率存在差额,这个差距被称作汇率失调的技术进步缺口。
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技术进步受阻碍。
汇率的比价属性和杠杆属性导致了生产要素缺口和技术进步缺口。
汇率失调的国内资源供应缺口:当国内资源消耗增长相对较快时,本国货币应升值以促进进口更多的外国资源。
若本币汇率不变或甚至本币贬值,就会加剧国内资源的消耗,造成经济失调。
此时,名义汇率与资源角度的内部均衡所要求的汇率存在差距,这个差距被称作汇率失调的国内资源供应缺口。
E2条件下,进口资源消耗比例过低,会造成国内资源过度开发利用。
汇率失调的国内资源需求缺口:当国外资源消耗增长相对较快时,本国货币应贬值以促进国内资源的使用。
若本币汇率不变或甚至升值,就会进一步减少国内资源的消耗,造成经济失调(尤其是就业失调)此时,名义汇率与资源角度的内部均衡所要求的汇率存在差距,这个差距被称作汇率失调的国内资源需求缺口。
平衡利用本国资源和外国资源,平衡利用本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就是汇率决定中的资源约束。
资源约束是增长方式约束的一种特定表现形态。
外延经济增长加剧资源消耗,内涵经济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本币升值能够促进国内资源节约的三条途径:本币升值,国际定价同比上升,相同的的国内资源换回更多的外国资源。
本币升值,国际定价完全不变,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单位产品资源消耗下降。
本币升值,国际定价部分上升,前面两个效果共同作用。
特定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改变产品设计、拓展销售渠道,向海外转移生产、运用集体定价权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节约本国资源,改善贸易条件。
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变动率与收入变动率的对比。
收入的变动会带来需求的变动。
当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时,表示一定的收入增长会带来更多的需求增长;当需求的收入弹性较低时,表示一定的收入增长只能带来更少的需求增长。
贬值导致本国产业结构低端化的假定条件包括,高端产品X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低端产品Y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且两者的需求收入弹性差距相当大;本国是高端产品的净进口国,低端产品的净出口国;本国的货币供给保持不变;不考虑汇率变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中国国情,部分低端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大,货币贬值伴随货币供给增加。
抵消财富数量的下降(对外国产品的购买力为M/e).符合此情况时,本币贬值带来的产业结构低端化会在长期内影响本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不利于一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依赖于外延经济增长。
本币升值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要素就业效应(抑制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降低就业水平)(事实上,如果同为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的净出口国,且对这两种产品无定价权,也有可能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需求弹性大的产品的利润率下降(由于需求下降所导致的产品价格下降),所以高端产品的企业会减少)长期的内部均衡:从经济增长方式角度看,长期的内部均衡意味着外延经济增长和内涵经济增长获得平衡,即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增长。
从资源消耗角度看,长期的内部均衡还意味着国内资源消耗和国外资源消耗相平衡、国内自然资源消耗和国内劳动力就业相平衡。
长期的内部均衡表示了不同类型的冲击下为实现内部均衡汇率水平所需做出的反应和调整方向。
其冲击来自于供给,横坐标隐含了产出、生产率、生产效率等因素,从而实际冲击对均衡汇率的要求由汇率在曲线上的移动决定。
中期的内部均衡,冲击来自于需求,其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都是名义变量,对汇率的要求由内外均衡曲线新的交点决定。
长期的外部平衡:在长期内,外部平衡仍然以国际收支平衡为代表,但它取决于两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对比,而国际竞争力的对比又要取决于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对比。
长期额外部平衡并不一定指特定时间点上的国际收支绝对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可维持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也是一种外部平衡,这就为长期均衡汇率的操作留下空间。
,w代表工资水平,单位劳动时间的价格,a代表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时间产出,e代表名义汇率,R代表实际汇率。
当本国技术进步时,本国的产品价格下降,出口的的竞争力增强,本币升值防止国际收支顺差。
反之贬值。
在长期中,外部均衡来自于供给,中期外部均衡来冲击来自于需求。
长期模型横坐标包含了两国的生产率等因素,实际的冲击对均衡汇率的要求由曲线上的点的移动表示,中期模型,横纵坐标都是名义变量,对汇率的要求由移动后的新焦点决定。
长期的均衡汇率:在长期内,能够较好实现特定时间内,主要经济目标(长期的内部均衡或外部平衡),并且不至于对其他经济目标造成严重损害的汇率(汇率区间),就是广义上的长期均衡汇率。
合意的均衡汇率在e0处,观察内部曲线,国内技术进步要求汇率增加,但观察外部曲线,技术进步导致生产效率提高,为实现外部平衡要求汇率减小。
所以在长期内,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所要求的汇率水平不一致,单一的汇率手段不可能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
这进一步验证了多种政策手段实现多个目标的必要性。
只要能够较好实现特定时期主要经济目标,并且不影响其他经济目标的可维持性,那么这样的汇率水平就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均衡汇率。
所谓外部均衡,就是在经济持续增长条件下的外部国际收支趋势平衡或外部国际收支可维持的差额。
在考虑内部均衡时应注重汇率的杠杆属性,考虑外部平衡时注重汇率的比价属性。
尖峰模型:又称为双均衡模型,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关于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基础上长期均衡汇率水平决定的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内部均衡指外延经济增长和内涵经济增长相平衡,其对汇率水平的影响体现了汇率决定的杠杆属性要求;外部平衡指国内劳动生产率代表的商品(和要素)的国际竞争力对比决定的国际收支平衡(或趋势平衡)其对汇率水平的影响体现了汇率决定的比价属性要求。
尖峰模型在其形成过程中和形成后,诞生出一系列模型,他们共同构成国际金融分析的重要框架。
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F(K,L),K代表资本要素,L代表劳动要素,Q1Q2等产量线。
I和I’是等成本线。
C=rK+wL,K=(C-wL)/r,K=(C/r)-(wL/r), I和I’的总成本C相同,资本要素的价格r相同,劳动要素价格w不同,I’的劳动要素价格更高。
结合资本推进型的技术进步,点B比点A的资本劳动比,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
我国属于A曲线,资本相对于劳动的价格昂贵。
人民币升值进口的资本品价格下降,资本相对于劳动力价格降低,企业选择B曲线。
这就是内涵增长曲线所描述的现象。
汇率改变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相对价格改变生产要素密集程度。
B和A劳动要素的绝对价格相同,但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同,注意这个是进口企业货币升值效果的劳动替代约束:在劳动供给富有弹性的情况下,由于企业对工资的议价能力较强,当本币升值提高企业成本时,企业首先会考虑降低工资,而不是提高技术和效率,从而使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存在一定困难,这一困难被称为货币升值效果的劳动替代约束,它阻碍了从本币升值到劳动生产率上升的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