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名词解释作者:蒋旭华写在前面:1.此份复习资料由朱涛、程可涵、沈申琰、李爽、江沁娟、王雯雯、朱龙臻、唐诗、苏文和我共同整理,感谢大家的辛苦劳动~2.资料中的名词解释未对考试重点作任何猜测,按照尽可能全面的原则整理,所以内容较多,仅供大家复习参考用~!第一部分行政法1.授益行政:授益行政是指给行政相对人带来权益的行政活动。
2.负担行政:负担行政是增加行政相对人的负担、要求相对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即增加义务或者限制权力的活动。
3.羁束行政:羁束行政要求行政主体严格依照有关法律规范所确定的标准来做出行政决定,没有作出选择使用的空间。
4.裁量行政:裁量行政允许行政机关在法定范围内和幅度内运用自由裁量权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作出决定。
5.规制行政:规制行政是指对权力和自由进行限制,达到对某一领域进行管理的目的的行政活动。
6.给付行政:给付行政是指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给予帮助和服务的活动。
7.依职权行政:依职权行政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可以直接主动作出的行政行为。
8.依申请行政:依申请性质是指行政主体启动行政程序除了依据法律规定之外,还需要当事人的申请的行政行为。
9.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体现行政法的根本价值,指导行政法的制定、执行、遵守以及解决行政争议的基本原则,贯穿于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和行政法制监督的各个环节之中。
10.依法行政原则:又称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有法律授权,并遵守法律规定。
11.法律优位原则:是指一切行政活动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法律优位原则具体包括法律的效力等级高于行政立法、一切行政活动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12.法律保留原则:法律保留原则是指在涉及公共权利义务等事项方面,只有法律明确授权,行政机关在能实施相应的管理活动。
具体包括宪法意义上的法律保留和行政法意义上的法律保留。
13.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要求行使行政权力应当客观、适度,符合理性。
具体包括平等原则和比例原则。
14.平等原则:强调行政行为的相对人应当拥有平等的行政法地位,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时应当给予相对人平等的对待。
15.比例原则:强调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应当全面权衡有关的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采取对相对人权益造成限制或者损害最小的行政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比例原则具体包括妥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均衡原则。
16.妥当性原则:是指行使自由裁量权所采取的手段必须能够实现行政目的或至少有助于行政目的的达成。
17.必要性原则:又称最小损害原则、不可替代原则或最温和手段之原则,是指在有多种能同样达成行政目的的手段可供选择时,行政主体应选择采取对相对人权益最小的手段,即该手段对行政目的的达成是必要的。
18.均衡原则:是指行政主体所采取的为达成行政目的所必要的手段,不能给相对人权益带来超过行政目的之价值的侵害,即行政手段对相对人权益的损害必须小于该行政目的所实现的社会公共利益,不能超过这一限度。
19.行政信赖保护原则:是指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管理活动已经产生信赖利益,并且这种信赖利益因其具有正当性而应得到保护时,行政机关不得随意变动这种行为,如果变动必须补偿相对方的信赖损失。
20.责任行政原则:责任行政原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必须对自己实施的行政活动承担责任,整个行政活动应当处于一种负责任的状态,不允许行政机关只实施行政活动而可以对自己的行为不承担责任。
21.行政主体:在我国,行政主体是一个学理概念而不是法律概念。
由于行政机关和授权组织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因此,在行政法学上,行政机关和授权组织被统称为行政主体,行政主体享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22.行政机关:行政机关是依照宪法或行政机关组织法设立的、享有且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国家行政权,并能独立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的机关。
行政机关的特点:第一,行政机关是按照宪法或者行政机关组合法的规定而设立的行政组织。
第二,行政机关必须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进行行政管理活动。
第三,行政机关应能独立承担因实施行政行为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23.行政授权:行政授权指法律法规将某项或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明确授予行政机关以外的其他组织行使的法律行为。
授权组织享有经法律法规授予的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24.行政委托:行政委托是指行政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将某项行政职权委托给其他机关、社会组织或者个人行使的法律行为。
依法取得行政委托的其他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统称为委托组织。
25.行政委托与行政授权的区别:(1)职权来源不同。
在行政委托关系中,委托组织的职权来自于行政主体;在行政授权关系中,授权组织的职权来自于法律法规的授予。
(2)职权性质不同。
在行政委托关系中,委托组织获得的职权不能独立行使,必须以委托的行政主体的名义行使;在行政授权关系中,授权组织获得的职权可以独立行使,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
(3)法律后果不同。
在行政委托关系中,委托组织的行为后果归于委托的行政主体;在行政授权的关系中,授权组织的行为后果由其本身承担。
(4)表现形式不同。
行政委托关系是一种合约关系,一般应征得委托组织的同意;行政授权具有单方面意志性,不以授权组织的同意为前提,授权组织不得拒绝行政授权。
26.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是在国家行政机关中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
27.公务员权利:公务员权利是指国家法律对于公务员享受某种利益或者有权作出、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
公务员可以自愿不享受或者放弃某些权利,但是不得放弃属于职务方面的权利。
28.公务员义务:公务员义务指国家法律对于公务员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限制和约束。
公务员义务的基础是公务员的身份和职责。
29.惩戒制度:惩戒制度是对公务员给予处罚警戒的制度。
惩戒的前提是公务员不履行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或者有明确的违纪行为。
30.其他行政公务人员:国家公务员以外的其他人员经法律授权或行政委托也行使行政职权,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人员统称为其他行政公务人员。
31.行政组织法:行政组织法是规范行政组织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由行政机关组织法和行政机关编织法构成。
32.干预行政:所谓干预行政,是指干预公民权利,限制其自有或财产,或课与公民义务或负担的行政活动。
这种行政方式通常以下命令的方式表现于外,必要时并得采取强制的措施。
33.给付行政:所谓给付行政,是指提供公民给付、服务或给付其他利益的行政作用。
34.直接行政:由行政机关直接实施的行政活动称为直接行政。
35.间接行政:非由行政机关直接实施,而是由行政机关以外的其他的社会组织实施的行政活动称为间接行政。
36.公务法人:行政机关认为某种公务的管理需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灵活性,由行政机关直接管理不妥当时,可以将管理公务的机构创设为一个法人,增加管理机构的自主能力。
这种法人称为公务法人。
37.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职权和事项范围内,为了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通过政策或措施建议或劝告等非强制性手段,以谋求行政相对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行政方式。
38.授益性行政指导:又称助成性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通过为公民或者组织提供知识或信息等手段,助成或提高其福祉。
39.规则性行政指导:是指为了维持和增进公共利益,对违反公共利益的行为加以规范和制约的行政指导。
40.调整性行政指导:是指以调整相互对立的当事人相互之间利害关系为目的的行政指导。
41.正当性原则:是指行政指导必须最大限度地保障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指导的可接受性。
42.自愿性原则:是指行政指导应为行政相对人所认同和自愿接受。
行政指导是一种不具有强制力的行为方式,相对人自愿接受方能达成行政目的。
43.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职权所实施的对外具有法律意义、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44.行政行为的内容:行政行为的内容是指行政行为所包含的意思表示以及行政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
45.静态意义上的抽象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国务院的行政法规。
46.动态的抽象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如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行为。
47.具体行政行为: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就特定的事项作出的处理决定。
48.羁束行政行为:法律明确规定了行政行为的范围、条件、形式、程序、方法等,行政机关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只能严格依法实施而作出的行政行为。
49.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法律仅规定行政行为的范围、条件、幅度和种类等等,由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如何适用法律而作出的行政行为。
50.应申请的行政行为:以相对人的申请为前提条件,行使行政权力而作出的行政行为。
没有相对人的申请,行政机关不能主动为之。
51.依职权的行政行为:行政机关主动行使行政权力而作出的行政行为。
52.单方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单方意思表示就能够成立,由此产生法律效力,具有强制执行力、确定力和拘束力的行为。
53.双方行政行为:必须经过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行为。
54.要式行政行为: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具备某种方式或者形式才能产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
55.非要式行政行为: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行政行为的具体形式,行政机关根据实际需要以各种形式作出的行政行为。
56.负担行政行为:一般是要求行政相对人负担一定的义务或者对其权利进行限制,如命令、禁止和授益性行政行为的撤销。
57.授益行政行为:授予行政相对人以一定权利或者利益,或者免除其义务的行为,如许可、认可、特许或负担行为的撤销58.行政行为的成立:行政行为应当具备哪些要件,才能构成行政行为,具备行政行为的效力。
59.行政行为的生效:行政行为成立后,对相对人发生效力,产生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60.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行政行为应当符合基本要求,才能是合法的行政行为。
61.行政行为的无效:行政行为因明显、重大违法,导致行为自始至终不产生法律效力。
62.行政行为的撤销:在相应行为具备可撤销情形的前提下,由有权国家机关作出撤销的决定而使之失去法律效力。
63.行政行为的废止:因形势或者法律、政策的变化,原合法、适当的行政行为已不符合现行法律、政策,或者行政行为已完成其原定目标、任务,故行政主体终止其效力。
64.1 广义的行政立法:所有有权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管理方面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64.2 狭义的行政立法: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规章的活动。
65.1 一般授权立法:国家行政机关直接依据宪法和组织法授予的职权,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