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叙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1、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1)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曾经会沦落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早已形成,全球性社会也在逐步形成。
2、迟发展效果:1)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
2)遗址文化或外来文化的引入与接受。
3、‘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
4、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领导作用:1)政府是国家政治,经济独立的捍卫者、维护者。
2)推动并且控制社会现当代化过程。
3)因此,国家(政府)往往成为‘后发’国家现代化的组织者和计划制订者4)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二、谈谈你对合理社会流的标准及作用的认识标准:普遍性原则是用来衡量社会地位的开放性质是否合理的标准第一,任何社会地位所提供的流动机会应向所有合乎条件的人开放,而不是一部分人第二,构成社会地位界线的筛选标准应普遍适用于某一类别内的所有人,而不因人而异。
自获性是用来衡量个人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是否合理的标准第一,应当排除或缩小个人先赋条件对其流动的影响。
第二,自获性原则不承认个人的分层归属性或集团归属性是其流动的唯一决定因素。
第三,个人通过自己后天努力而获得的素质知识技能成就等时期影响流动的决定性因素。
作用:第一,有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第二,有利于各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了社会整合程度。
第三,有效的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措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入活力,从而推动实现高水平的社会良性运行。
三、叙述生命历程理论的内容和作用1.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特点生命历程(lifecourse)理论是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一种研究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
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
人的社会化过程受到社会事件的影响。
2.生命历程理论的起源生命历程理论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学派关于移民问题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经济危机、越南战争、学生运动、民权运动等重大社会事件引起西方社会的动荡,个体的生命模式因此而受到影响。
这促使人们去思考社会变迁与生命历程之间的关系,生命历程理论因此而迅速发展起来。
3.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范式将个体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
例:入学、就业、生育、退休等。
生命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深受社会结构的影响,生命事件又反过来会影响个体的角色扮演。
生命事件发生的轨迹,亦即先后次序,以及生命事件之间的过渡关系,是生命历程理论研究的主题。
这是因为:第一,同样一组生命事件,如果排列顺序不同,对人生的影响也会大不相同。
第二,生命事件之间相互影响的,这使得研究过渡关系显得非常重要。
考察宏观的社会结构与个体的生命历程之间的关系,有四个要点:(1)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对人的生命历程有重大影响,生活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生命会面临不同的社会景观,时间和空间规定了不同生命所拥有的生活机会、权利和回报。
例如,50年代的人,遇上了文化大革命;80年代的人,遇上了好时候。
又如,80年代,农村的人和城市居民面临的机会有很大差异。
(2)生命的相关性任何一个人总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的。
换句话说,生命与生命是相关的,生命历程与生命历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例如,父亲的生命历程会影响孩子的生命历程,有钱人的孩子可以出国留学,而贫困家庭的孩子,既会受到限制。
生命的相关性,要求考察不同生命历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3)生命的时间安排一个社会一般会有一个“标准时间表”,指明主要生命事件和社会角色发生的适当时间。
生命的时间安排描述的是个体生命历程与社会期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个体关于生命的时间安排如果符合社会的期待,就会比较顺利,反之则可能带来麻烦。
例如,30岁就退休;该学习的时候,没有条件或机会学习等。
生命的时间安排,可能会因某些突发事件而打乱。
(4)人的能动性四、社会化中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1)早期社会化——主要是指从幼儿时期到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阶段。
早期社会化两个特点——一是社会化主体不成熟,二是社会化执行者的多样性。
要求:一方面社会能够提供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另一方面,社会应当提供令人信服的权威形象。
在社会转型期,这两点都很难做到,以至于早期社会化的主体无所适从,只好凭感觉和好奇心行事,造成角色冲突,无法实现自我认同。
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帮助儿童和青少年走出早期社会化的困境2)社会偏差和失败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无效的文化传递——父辈经验不能有效传递下去二是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好生、差生的区分所谓无效的文化传递是指上一代的文化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给下一代。
3)代差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无效的文化传递——父辈经验不能有效传递下去二是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好生、差生的区分所谓无效的文化传递是指上一代的文化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给下一代。
五、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1)提出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2)精英的概念精英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
把在各项指标综合测评中的优秀人物划分为精英人物,每个社会地位集团都有自己的精英人物。
(3)社会分层的动态性帕累托认为,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的和永恒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上层成员和下层成员的地位是凝固不变的。
稳定僵化的等级结构是稳定的经济状态的产物,因而仅仅是静止的农业社会的典型结构。
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创新、竞争和变革基础上的动态性工业社会,因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存在终身的或世袭的阶级。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由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决定的,即基于自然差别。
社会成员归属于哪个社会层次取决于他们天生的能力和才干。
(4)精英循环工业社会的动态性,打破了阶级壁垒,传统社会社会地位的固定性被打破,阶级稳定性被精英循环代替,精英分子凭借自己的才干可以晋升到社会上层,社会上层的庸人可能跌落到社会下层。
(9)精英理论借鉴意义1)开创了社会流动研究的先河2)通过社会流动变稳定性不平等为暂时性不平等,构成社会平衡的机制,在社会管理方面有借鉴意义。
六、角色距离理论的内容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1.角色距离理论(1)角色距离: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
(2)旋转木马的事例(3)“进入角色”需要具备三个方面条件:所谓的角色距离,既包括那些其行为、品质达不到角色规范的人;(如军纪不严的士兵、衣冠不整的教授)也包括那些其素质远远在角色规范之上的人(如大材小用)。
2.角色距离理论的应用(1)在管理或人事安排上,为使一个人能充分显示其才能,就不仅仅将他安排在于其品质相应的角色上,而且应放在对它带有一定“挑战”性的角色上。
(2)当一个人屈居在与其才能不相适应的角色上时,它需要有朋友为伴,因为与同伴在一起会形成新的环境,就改变了他所处角色、地位的含义,在新的环境里形成新的互动。
(3)表现角色距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尽力使自己独立,与情景相分离。
(如大孩子在骑目马时所表现的特殊行为)另一种是几个人在一起形成新的互动。
(如几个成年人骑木马时互相取笑)七、社会角色失调包括哪些内容及其如何处理:一、(1)角色冲突的概念: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的角色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2)角色冲突的两种类型:(1)角色间的冲突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
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
如,领导与群众、服务员与顾客、邻居之间、夫妻之间、婆媳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等等。
(2)角色内的冲突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中一个人身上,而在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①由能力不足引起的冲突——学生与班干部②由几种行为规范互不相容引起的角色冲突——警察与朋友③目标对立所导致的角色冲突——做人与卖货3)解决角色冲突的措施(1)减少兼职——领导与科研2)角色单一化——法官回避(3)思想政治工作二、1)角色不清的概念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2)造成角色不清的原因(1)角色变化:在社会与文化的迅速变迁时期,很多社会角色都在发生变化,因而导致角色不清。
(2)新角色:在社会变迁中,总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职业与新的社会角色。
3)角色不清的消除通过长期互动,当社会为它规定了明确的规范后,角色不清才能消除。
三、角色中断1.角色中断的概念: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矛盾的现象2.角色中断发生的原因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
[如]一位渴望上大学的青年学生成为待业青年。
[又如]我国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一些老干部不能很快适应新的角色。
3.解决角色中断的措施(1)对角色承担者来说,应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设计,应了解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要相继承担的那些角色特点,为未来的角色做些准备工作。
(2)对于家长来说,应注意对子女的成长进行指导。
(3)对于社会来说,应加强对各种不同角色的培养、培训和咨询工作,对于那些因社会原因而造成的角色中断,应给与社会的帮助。
四、1.角色失败的概念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
2.角色失败的分类(1)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
[例]夫妻双方离婚、企业破产、工人被炒、干部被罢免、学生中途退学、公民因犯罪被捕。
(2)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例]父母没有教育好子女,导致犯罪。
学生考试不及格、干部受处分,工人不能完成定额,司机出车祸。
八、常见的正式组织结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1)直线职能制结构特点:直线层级节制横向职能分工所有管理职能都集中于一人之手,一个下级单位只能接受一个领导的指令,上下级关系简单、明确、清楚。
优点:保持了直线式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具有职能分工专业化的长处,提高了管理效率。
缺点: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各专业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较弱,企业间信息传递速度较慢。
2)矩阵式组织结构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或工程项目、服务项目)划分的小组结合成一个矩阵,称之为矩阵式结构。
它一般有三种形式:工程矩阵结构、产品矩阵结构和项目矩阵结构。
优点:第一,双重身份,联系加强,利于合作。
矩阵组织中的项目负责人员又是职能部门的人员,使得组织内各个部门之间联系得到加强,集权和分权较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多方面的合作和提高效率;第二,相互学习,相互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