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脾系理论与临床。
一、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脾与胃以膜相连,同居中焦,互为表里。
《内经》称脾胃为仓廪之官。
脾和胃是机体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出生之后,机体生命活动的延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依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因此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
二、脾胃的病理变化。
脏象学说的学习脾胃系?水运工程施工规范。
脾胃的功能主要为受纳和运化,所以其致病因素多系饥饱劳倦、七情所伤,影响水谷的消化吸收,使脾胃之受纳、腐熟、运化、转输等功能失调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脾胃之为病,其症候不外虚实寒热等方面。
如脾阳虚衰、中气不足属虚证;寒湿困脾、湿热内蕴属实证,胃病有胃寒、胃热、胃虚、胃实之分。
三、理论阐要与临床应用。
(一)脾运化水谷。
理论阐要。
脏象学说的学习脾胃系?水运工程施工规范。
脾运化水谷的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①帮助胃肠将饮食物分解成精微和糟粕两个部分;②帮助胃肠道吸收水谷精微;⑧把吸收的水谷精微运输到全身,使全身脏腑组织都能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进行正常的生理功能。
若脾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则饮食物得不到很好的消化,水谷精微不能很好地吸收和输布,就会出现腹胀、便溏或完谷不化,食欲减退,以至倦怠、消瘦等症状。
临床应用。
脾的运化关系到饮食的消化及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所以在临床上遇到消化不良,精微物质不能吸收和输布的患者,可以从健脾入手进行治疗。
(二)脾运化水液。
理论阐要。
脾运化水液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是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多属于液态状物质,所谓运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能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因此,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停滞。
反之,如果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导致水肿。
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
临床应用。
正因为脾有运化水液的作用,而当脾虚不运而造成水湿痰饮,并引起一系列病症时,即可从治脾人手。
(三)脾气主升。
理论阐要。
脾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
脾主升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脾将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若脾不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泄泻等症。
二是指脾气主升,对维持腹腔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有重要作用,若脾气不升,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内脏下垂等病症。
临床应用。
临床上对脾不升清而致的头晕目眩,腹胀泄泻,以及由脾气下陷而致的内脏下垂、久泻脱肛等病症,可采用补脾气、升清阳的方法进行治疗。
(四)脾统血。
理论阐要。
脾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脾通过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气的充沛则能行固摄之功,而统摄血行,即“气能摄血”作用酌体现。
脾气健运,气血充沛,则血行正常,若脾的运化功能减退,气血虚亏,气的固摄功能减退,而导致出血。
临床上称之为脾不统血。
临床应用。
脾不统血所致之出血,通常有以下特点:④出血量少色淡,但持续时间较长;②以下部的尿血、便血、月经淋漓不净及肌衄等为多见;③多伴有疲乏无力,纳呆腹胀等脾气虚弱之象。
因脾性主升,脾虚则无力升达而下部易出血;脾主肌肉,故肌衄多与脾失统血关。
(五)脾在志为思。
理论阐要。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
如《灵枢·本神篇》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思,虽为脾之志,但亦与心主神明有关,故有“思发于脾而成于心”(《甲乙经》)之说。
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会影响气的正常运动,形成气结,所以《素问·举痛论篇》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由于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气结于中,使脾气不行,导致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失常,常可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闷,眩晕健忘等症。
故说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
临床应用。
临床见到由于过度思虑而导致的不思饮食,脘腹胀闷、眩晕、失眠、健忘等症可从脾论治。
案例。
失眠、纳呆。
刘某,女,32岁,1992年4月1日就诊。
半年前,丈夫出国,遂相思不已,茶饭不思,神疲体倦,懒于言语,渐至失眠,心悸气短,精神恍惚,大便不畅,舌淡苔薄白,脉濡细。
证属心脾两虚证,用归脾汤加味。
处方:党参15g,白术12g,黄芪15g,当归12g,茯神15g,炒麦芽15g,龙齿20g,远志6g,酸枣仁30g,木香10g,龙眼肉12g,鸡内金15g,合欢皮3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3剂,水煎服。
服药后,食欲稍增加,精神状态和失眠均有好转照上方继续加减服用12剂后,诸症悉除。
【按语】本案失眠,纳呆,病机为心脾两虚。
本例因思虑过伤及于脾气,暗耗于心血,心血不足不能上奉心神,以致心脾两故用归脾汤加味,以健脾益气,养心安神,用药与病机相合,故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六)脾在液为涎。
理论阐要涎为口津,唾液中黏稠而少沫的部分称作涎。
它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为涎”,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
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出口外。
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临床应用正因为脾与涎关系密切,所以临床上见到口涎异常。
可从脾论治,辨证须分清虚实寒热,以便在治疗时区别对待。
案例。
多涎症。
例1。
王某,男,45岁,咸阳市某校教师。
1980年11月2日初诊:唾液增多2月,加重2周。
患者平素饮食不节,两月前原因不明地出现唾液增多,未予在意,诸证渐次加重。
两周来,每分钟即要唾四五大口之多,说话、吃饭时,更是涎液不断外涌,以致不能讲课,饮食几废,曾经中西医治疗,服用西药维生素B。
谷维素等以及利咽开胃之中药多剂,皆无效验,难明所以,患者痛苦异常,特来求诊。
现症:唾液如涌,诉说病情时唾涎涟涟不绝,色清且冷,夹有白痰,咽喉干燥,四肢乏困,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色白不利,舌质淡嫩,苔薄白滑润,脉沉细无力。
证属喜唾,由脾阳亏虚不能摄涎所致。
治宜健脾温中燥湿化痰,方用理中汤加味:党参15g,炙甘草6g,干姜8g,白术15g,半夏12g,茯苓12g,陈皮9g,桔梗9g,焦楂14g,5剂,水煎服。
服上药后唾液较前减少,脉仍沉细但较前有力。
上方加黄芪15g,麦芽15g,去焦楂。
6剂,水煎服。
服上药后,除小便有时不畅外,余证基本消失,现只四五分钟唾一次,量亦减少,宗上方加车前子10g,减干姜2g。
6剂,水煎服。
服后遂愈。
半年来多次随访未见复发,病者已恢复正常教学工作。
例2。
刘某,女,52岁,农民,陕西旬邑县人。
1982年4且7日初诊:频吐涎沫40余天,上脘部疼痛,在旬邑县医院住院半月,治疗无效,4天前转来我院,以“呕吐待查及肾结核(?)”收住院。
经用补液、抗结核、支持疗法及黄芪建中汤、旋复代赭汤等治疗20余日,效不著。
于4月7日邀我会诊,查患者仍频频呕吐白稀涎沫,恶心不欲食,时而呃逆,每日仅进食二两左右,口不渴,头昏微痛,卧床不起,声低懒言,二便尚利。
脉沉细,舌淡红无苔而润,体瘦,面色萎黄少华,胃脘部柔软有轻度压痛。
证属肝胃有寒邪,脾虚失运,反聚液而为痰涎,随寒邪上逆致呕吐涎沫,因治未得法,病延日久,气阴亏耗,治当温暖肝胃,化饮降逆,兼益气阴,用吴茱萸汤加味。
方药:党参14g,吴茱萸5g,半夏15g,生姜15g,公丁香2g,陈皮9g,茯苓15g,炙甘草6g,沙参15g,炙枇杷叶15g,川连2g。
5剂,水煎服。
服上药后,呕吐涎沫次数及量均明显减少,已不恶心及呃逆,头不痛但昏,小腹部时胀满,午后微觉手足心热,余如前,舌淡红苔少,脉沉细。
药已中病,守原方继服3剂。
呕吐涎沫已止,小腹不胀,胃脘仍有轻度压痛,精神食欲仍欠佳,脉沉细较前有力,舌红苔少。
拟宗前法,减少温药,增入健脾开胃之品,用吴茱萸汤合枳术丸化裁。
处方:党参14g,吴茱萸2g,半夏12g,茯苓15g,枳实10g,白术12g,炙甘草6g,陈皮9g,公丁香lg,沙参15g,焦楂15g,麦芽15g。
3剂,水煎服。
未再呕吐涎沫,食欲复常,今晨早饭即进主食3两,食后胃脘略胀,余无不舒,可下床走动。
守三诊方再服6剂,以冀巩固,遂痊愈出院。
【按语】此二例皆为多涎症。
例1病机为脾寒,例2病机为脾胃寒凝,脾虚失运。
以喜唾为主构成病症者,遍览古今,尚不多见,乍遇斯疾,颇费踌躇,亦属一奇。
涎为脾之液,由脾所主,是故,唾涎之异,当责之于脾,此其大要。
然临证析机,常多因而一果,不可单一论之,于治之时,尤当明辨。
是二案皆以喜唾为突出症状,貌似同一,仔细玩味,内自有隙。
前案喜唾无呕,且唾涎涓涓,《伤寒论》第395条云:“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是例虽非起于大病之后,但以喜唾,久不了了为主症,且患者平素饮食不节,脾胃为之而伤,并伴见四肢困乏,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唾液清冷,舌淡嫩苔薄白滑润,脉沉细无力等,脾阳亏虚之象极明,细析其机,实由脾阳不振,中焦虚寒,水湿不运,聚而为涎,上泛为唾。
惟咽喉干燥一症,似属热结而为,若与上症合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