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7 讲 五脏: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生理特性(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7 讲 五脏: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生理特性(一)

第17 讲五脏: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一)三、脾上一节我们讲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这一节我们接着往下讲,讲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第一个生理功能叫脾主运化,运即是转运、输送,化有消化、吸收的含义。

所谓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

这个定义包括两个要素,一、将水谷转化为精微;二、吸收精微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

脾主运化的功能可以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我们首先讲它的运化水谷的功能,什么叫做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所谓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

脾运化水谷的具体作用,饮食水谷经口摄入以后,经过胃的受纳和腐熟作用,在此基础上靠脾的运化作用,将水谷化为精微,通过脾的升清、转输和温煦作用完成化和运的过程,化是指将水谷转化为精微,脾将水谷转化为精微,具体的地点是在小肠,为什么在小肠?我们后面在讲六腑的时候再进一步讲,在完成了在把水谷化为精微之后,通过它的转输作用——运,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将精微物质通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输给心肺化为气血而后输布全身,这就是脾运化水谷的具体机制和作用。

通过脾运化水谷的作用和机制,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来:一、脾为后天之本;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这是中医学著名的两个原理,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这两个原理就是根据脾主运化的功能推理出来的。

第一、我们讲脾为后天之本,这个原理涉及到的概念:一、脾;二、后天;三、水谷精微;四、气血。

通过这些概念经过逻辑推理后得出的结论为后天之本。

我们来看中医学是怎样推理得出这个结论的呢?首先,我们(看)后天,后天是指人从出生之后到死亡这一段生命历程。

人出生以后,必须摄取食物,通过食物转化为精微,由水谷精微转化为生命必须的物质气和血,这是第一。

第一点讲的就是后天必须有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是精微,一个是气血。

精微是指水谷精微。

后天,他生存的必要条件:一、要有水谷;二、水谷必须转化为精微;三、精微转化为气血,才能构成有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脾主运化,水谷只有通过脾的运化作用才能转化成精微。

在脾运化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水谷不断地转化为精微,为化生生命的基本物质——气血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以维持后天的生命历程。

第三、将水谷化为精微,这个过程是由脾来完成的。

就这个意义讲,脾称之为后天之本。

这就是中医学一个著名的原理,脾为后天之本。

这样一个原理不仅有它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它重要的实践意义。

我们前面在讲绪论的时候,讲到了李东垣称之为补土派,也叫补脾派,他有一个著名的著作叫做《脾胃论》,强调“脾胃一伤,百病由生”。

那么脾为后天之本,在后天的生命历程当中,脾在维持正常的生命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脾的功能一旦异常,就会使后天的生命历程从正常过程转化为异常过程,就是说从生理转化为病理。

正因为这样,李东垣才提出来“脾胃一伤,百病由生”的著名论断。

这一原理对指导我们在临床实践、养生、防病、治疗疾病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比如,现在我们正在研究如何运用中医中药来延缓衰老,期望人们能够永保青春。

调理脾胃,从古到今,都是一个重要的延缓衰老的手段,它的根本原因,脾为后天之本。

第一个问题讲脾为后天之本这样一个原理是怎样得出来的。

第二个原理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论证这样一个命题,论证这样一个原理,它所涉及到的概念,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一、气血;二、源,就是源泉;三、水谷、精微;四、脾。

中医学是通过这些概念,通过推理得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这样一个判断。

第一、气血,中医学认为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两大物质,基本物质。

也就是说人要想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必须有充足的气血作为物质基础。

二、中医学认为水谷精微是化生气血的主要物质来源。

第三、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

水谷转化为精微是通过脾的运化功能来完成的,因此得出结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这两个命题或者说这两个原理,它们使用共同的概念,它的根据:一、最根本的就是脾主运化的功能。

在这个条件下,前提下,涉及到水谷、精微、气血、后天这样几个概念。

中医学应用中医的科学概念,按照中医学的思维逻辑,推断出来这样的结论。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这样一个原理,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的理论意义在于中医强调脾在化生生命物质当中的重要作用。

气血化生匮乏,中医在治疗上首先想到是脾。

这就是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重要实践意义。

下面我们讲脾主运化水液。

运化水液,又称运化水湿。

什么叫做运化水液?脾主运化水液就是指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

换言之,就是脾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

脾运化水液和运化水谷是同时进行的。

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分别讲运化水谷的作用机制、过程,讲运化水液的作用、机制和过程,两者是同时进行的。

脾运化水谷、运化水液的具体机制、过程是什么呢?大家看这个示意图,这里面的水饮是饮食物的同义词,就是水。

饮和水,我们喝的饮料,水液进入胃以后,经过胃的受纳腐熟,将饮食物当中的水饮转输,运输到脾。

换句话说,脾接受了由胃传送来的,经过胃初步消化的水饮,通过它的转输作用,将有用部分的水液,我们可以称之为清。

在这里面讲水液的清浊,清是指对机体有用这一部分的水液,我们称之为津液,通过脾的升清转输作用上输于肺,而后通过肺主行水的作用来敷布全身经脉系统。

脾到肺这是它第一个机制,通过脾的升清作用、转输作用,将经过脾的运化以后,这个水液,这个水湿,将其有用那部分,我们称之为清,有营养作用的部分,通过它的升清转输作用上输给心肺,上输给肺,脾的作用到此结束。

由肺主行水的作用,那是我们上一节讲肺主行水是靠肺发挥它的作用,通过它的机制来进行调节。

这是第一。

它的机制,第二、通过脾的转输作用,在它运化以后,那个水液,经过运化的水液,其中有一部分是暂时不能为机体所利用的,我们称之为水液的代谢产物。

如果说清是有用的,那我们这里称这部分代谢产物暂时不能对机体被利用的,无用的,与有用的那个清相比较而言,我们可以称这部分水液叫做浊。

这部分水液通过脾的转输作用,通过三焦的水道,这又一次提到水道,脾到肺也要通过水道作用,脾到肾也要通过水道作用,也就是说省略了三焦水道这个概念,这里面包含了水道的概念,省略了这个,那就是脾通过它的转输作用,将经过它代谢以后暂时不能被机体利用的代谢产物称之为浊,下输到肾。

到此结束它的功能。

至于说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促进膀胱的气化作用,将这部分产物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维持机体内外水液代谢的平衡,那是肾和膀胱的作用。

脾的作用过程和机制,就在于它接受了胃所传输给它的水液,经过运化以后分为清和浊,清通过它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肺,到此结束;浊,通过它的转输作用下输于肾,到此结束。

那么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相当于一个枢纽,上至上焦的肺,下至下焦的肾。

这就是脾调节水液代谢的过程和机制。

这样一个理论,一、它回答了脾为什么能够调节水液代谢,就是说脾在水液代谢的机制和过程。

第二、它回答了脾在水液代谢当中的重要作用,起个枢纽作用。

现在我们讲到肺为水之上源,现在讲脾主运化水液,我们下一节还要讲肾对水液代谢中的作用。

如果说,它在中医理论里面说,肺是在上焦,脾是在中焦,肾是在下焦。

那么脾在上、中、下三焦,它居中焦,称为连接上下的枢纽。

就这个意义讲,中医文献称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脾为中流砥柱,这一个理论在指导临床实践,中医学在治疗水液代谢异常,水湿痰饮水肿这一类疾病,就是水液代谢异常所引起的各种各样的病理变化。

治脾,健脾燥湿,治脾,治疗方法有健脾燥湿,是治疗水液代谢失常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二个,脾的第二个生理功能,脾能够生血统血。

第一、脾生血,脾生血是脾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为什么脾能够化生血液呢?它是由它的机制——由脾运化功能所决定的。

血液,血气,气血,它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

水谷精微是由水谷化生而来的,脾通过运化水谷的功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为血液的生成提供充足的物质来源,就这个意义讲,脾具有生血作用,具体的生血机制,脾化生血液的机制,是脾将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由心肺化赤而为血。

因此中医文献称,说血液源源而来,化生于脾。

也就是说脾是化生血液的重要源泉,是指脾通过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的化生,为血的化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

这一个理论来说明脾在化生血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实践上中医认识脾化生不足的病理变化和治疗血液不足的疾病,补脾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它的理论依据就是脾能够生血。

脾不仅能够生血而且还能够统血。

第二个功能,脾统血。

脾统血是指脾统摄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作用。

古书把这个功能叫做脾能摄血。

中医学认为脾所以能够统血,它的作用机制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至于说气对血的固摄作用,我们将来在气血津液这一章要进一步讲。

这里面涉及到气本身的功能之一,它有固摄作用。

那么它的机制是通过脾气的固摄作用来完成的。

在理论上这一功能解释了脾是参与血液运行的调节。

我们前面讲了血液运行的三个基本条件:一、心气充沛——心的阳气充沛;二、血液充盈;三、脉道通利。

脾统摄血液,它涉及到了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条件。

其中,一、保证脉道通利,一是保证脉道完好无损,使血液不溢于脉外。

脾统摄血液,另外还有一个含义,通过它的生血作用保证血液充盈。

它在血液的运行过程中,它参与了这样一个过程。

它在实践上对于出血性疾患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脾不能够统血,病理状态下,我们称脾的统血功能失常,用一个高度概括的语言叫做脾不统血。

脾不能统血就会出现血液溢于脉外,出现各种各样的出血性病理改变。

一般说来,脾不统血所表现的出血性病理改变,多为慢性的出血性改变,少有急性出血性改变。

它出血的特点:一、慢性的;二、量少。

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出血量多,表现急。

在那个时候就不叫脾不统血,将来我们在病理上还进一步讲,还有另外的概念来表述。

这就是脾生血的功能,脾统血的功能,它的理论意义,它的实践意义。

我们上面讲,回答为什么说脾能够生血,为什么说脾能统血。

生血和统血都是在脾主运化的基础上所产生的。

第三、脾的功能有脾主升清,脾主升清这样一个概念,在现行中医理论中讲脏象学说的时候,两种处理方法,我们昨天讲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提到,一、这个概念把它定为生理功能概念。

二、把它定为生理特性的概念。

在我们这本教材里面,仍然是延续五版教材的传统,把它定为生理功能概念。

何为升呢?升有上升、升举的意思。

清是指轻清的精微物质。

到此为止,我们多次提到清浊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义。

讲气的清浊,轻清之气,有上升趋势这样的气,我们称为清。

那么有沉降、向下作用趋势的气,为浊。

从气的运动趋势来说,我们称这个清浊是气分的清浊。

我们上面又讲到人体的水液,经过脾的运化以后化生为有用的部分,也代谢出无用的部分。

在水液代谢中有用和暂时不能利用这一部分,有用的就称之为水液的清,暂时不能利用的代谢产物我们就把它称之为水液之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