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归纳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课文,找出并品味有关细节描写和场景描写的语言,小组讨论交流主要人物形象。
(重点)3、在赏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探究小说主题,体会作者在温暖和悲凉两极叙述中所体现的悲悯情怀与国民批判。
(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提纲:1、阅读《赢在课堂》的“文学常识”和“背景链接”,了解作者萧红、《呼兰河传》及本文相关的写作背景。
2、认真阅读课文,能大致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并用笔在作业本上记录下来。
导学过程预设一、导入揭题(1)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2)评述: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
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茅盾《论萧红的〈呼兰河传〉》)她使小城里的小人物获得了不朽的文学生命。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文学评论家们在时空上距战时中国越远就越认为该书是写作技巧上最成功之作。
(美国学者葛浩文)二、检测预习1、请生简要介绍作者。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
黑龙江呼兰县人。
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
同年从青岛到上海。
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
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
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
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
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我是个女性。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是笨重的!而且是多么讨厌啊,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萧红2、请生简要介绍《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
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
小说共有七章,每章内容并没有密切的关联。
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地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作品通过这些生活画面,展示了呼兰河小城的风俗人情,表现了当地人民的欢乐与愿望,也反映了他们的迷信、愚昧以及冷漠、麻木。
课文节选部分是写单纯、活泼、健康的小团圆媳妇被折磨、作弄以至惨死的经过。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曾写道: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是啊,让我们再读文章,讨论小团圆媳妇生命消逝的原因及经过,看上面爬满了哪些虱子。
三、明确学习目标四、学生自学、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点拨自学指导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请生口述,其他同学补充,师简要点拨。
)自学指导二: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她是如何从一个“笑呵呵”的小姑娘到一个“黄瘦”的病人,直到被折磨而死的?(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描写小团圆媳妇的文段,然后动手归纳整理,再小组讨论,班上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精讲预设:天真,烂漫,率直被热水烫了三次——跳大神——赶鬼烧“替身”——被认为是“妖怪”——寂然死去自学指导三:小说为什么要写小团圆媳妇的“笑”呢?她的“想玩”和“哭叫”意味着什么?(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师精讲点拨。
)教师精讲预设:写出她生命最初的美丽和茁壮,以及她孩童般的天真与烂漫,还有她对生命本能的欲求和热望。
健康、快乐的女孩因为生命力的强盛,因为性格的直率,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等折磨、摧残,终于死去了。
这样写更突出生命的被蔑视、被践踏,更能表达出作者的悲怆和苦痛。
补充:那小团圆媳妇第一天来到老胡家就由街坊公论判定她是“太大方了”,“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而且“十四岁就长得那么高”也是不合规律,──因为街坊公论说,这小团圆媳妇不像个小团圆媳妇,所以更使她的婆婆坚信非严加管教不可,而且更因为“只想给她一个下马威”的时候,这“太大方”的小团圆媳妇居然不服管教──带哭连喊,说要回“家”去,──所以不得不狠狠地打了她一个月。
街坊们当然也都是和那小团圆媳妇无怨无仇,都是为了要她好,──要她像一个团圆媳妇。
所以当这小团圆媳妇被“管教”成病的时候,不但她的婆婆肯舍大把的钱为她治病(跳神,各种偏方),而众街坊也热心地给她出主意。
而结果呢?结果是把一个“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名为十四岁其实不过十二,可实在长得比普通十四岁的女孩子又高大又结实的小团圆媳妇活生生“送回老家去”!自学指导四:在小团圆媳妇走向死亡之路的过程中,她婆婆以及她周围人是怎样表现的?(生自读课文,动手勾画婆婆及周围人表现的句子,然后动手归纳整理,再小组讨论,班上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精讲预设:婆婆:1)用破棉把她蒙起来——又把她蒙起来——把她的衣服撕掉了……2)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
可是我也打过她,那是我要给她一个下马威。
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得狠了一点,可是不狠哪能够规矩出一个好人来。
我也是不愿意狠打她的,打得连喊带叫的,我是为她着想,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
……周围的人:1)“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
”2)“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开了眼界,见了世面。
”3)“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心里都满是秘密。
”4)“她们围拢上去,看看有死没有?”5)“家家户户都睡得沉实实的。
”6)“吃了饭才回来……又慢又得意……好像他们两个是过年回来的。
”自学指导五:婆婆为什么这样对待她,而且还理直气壮呢?周围的人充当了什么角色?你又怎样评判他们的人性?如果你碰上这样的生存环境,你打算怎么办?(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师精讲点拨)教师精讲预设:人人都如此,所以她也这样,她是众迫害者中的一员,她做了大家极认可又极习以为常的一件事,有落后愚昧的民风民俗作支撑;这样残忍的态度,这种冷漠的眼光,还源于对生命的毫不怜惜;这种天经地义的语气,还源于一种文化认同:媳妇的地位,媳妇的生存价值不值得一提,而婆婆拥有管教的权利;这里还有世俗人心的期待,大家在枯寂的日子里期待着有戏可看,哪怕这戏是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人生百无聊赖,精神贫穷,才使得人性淡失。
周围的人既推波助澜又充当刽子手。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生存境遇、人性、人心以及社会环境等角度来评判。
自学指导六:你在阅读小团圆媳妇之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叙述时的心境了吗?(从原文找内容作佐证,动手归纳整理,展示。
)教师精讲预设:荒寒、冷寂。
觉得心灵落到了一个没有一点人性一点温暖的非人间。
觉得心灵落到了一个没有一点人性一点温暖的非人间。
以当众洗澡段落为例。
人世间没有比这更残酷的刑法了,偏偏这样施刑还打着治病的幌子,在小团圆媳妇的苦苦挣扎中,众人快意着,他们却又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
小团圆媳妇没有反抗的力量,甚至连反抗的理由都没有。
而“我”只能以童年的视角,被隔离在人群之外,静静地观看这个死亡的过程。
以一个成年人对于生命的理解,对于人类社会的理解,又作为一个女性,作为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她对人类对弱小孩子的态度尤为敏感。
所以她既写出了大家生命意识的麻木,更表现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而这情怀中又透射着深入骨髓的寒冷,这种寒冷贯穿全文。
自学指导七:“我”在文中是怎样的角色,有什么作用?(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师精讲点拨)教师精讲预设:《呼兰河传》的艺术风格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儿童视角的运用,这种叙述视角为读者呈现出一个非常别致的世界,为呼兰小城的存在方式创造了宽阔的空间。
无论从作者的表达还是从读者的接受来看,它都将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绝佳效果。
小说的儿童视角呈现给我们一种令人震惊的儿童所固有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
萧红笔下童年之“我”那天真无邪的目光所展示的儿童情趣几乎不受任何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浸染,从而使《呼兰河传》中的儿童世界表现出具有普泛的人类学意义的生命原初体验,并构成小说中最具有生命和美学认知价值的一部分。
只有在还没被尘世干扰过的孩子们的心灵上,还暂时保留着人际关系的纯正。
“我”和“小团圆媳妇”之间的对视、微笑等有声无声的交流,都是那么的纯净与可贵,是成人世界所不能理解的真实。
儿童那未被污染的纯洁心灵缩短了他们与人人视为异端的人之间的距离,于是成人所无法体察的真实而残忍的细节落入孩子的视界之中:只有“我”说小团圆媳妇“没有病”;只有“我”知道她不是掉了头发的妖怪,她的辫子是“剪刀剪掉的”;只有“我”毫无顾忌地掀开她的棉被,和她玩玻璃球;也只有“我”关心她死去的原因和埋葬的情形……自学指导八:同样是写一群麻木的人,萧红和鲁迅有什么不同?(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师精讲点拨。
)教师精讲点拨:和鲁迅一样,萧红对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批判揭露,可她的笔触更平静、漠然,甚至让人惊悸于那种平静、沉默下的麻木。
她更多哀其不幸,而少了些怒其不争。
她从生存本身意义上展现人们的生存困境,视角独特。
她用一种较为包容的眼光看愚昧的故乡,看待那些麻木的心灵,没有鲁迅那种振聋发聩的呐喊,但有作者悲悯的目光,在那些表面温和平静的故事里头,有着撞击人心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