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光控制实验报告书X X 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课程设计题目:声光控制开关电路学生姓名:学号:院系: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起止时间:2011年3月——2011年6月一、课题名称:声光控制开关电路二、内容摘要:一种声光控制开关装置,它包括:声光控制电路、延时电路、可控硅开关电路等。
本实验采用新型分离元件,且电路设计简单,克服了现有的声光控制开关成本高、体积大等缺点,优点是一、省电,灯泡大部分时间不工作,因此节电效率很高,达80%左右;二是方便,工作时不用接触,全自动智能控制;另外,接线简单、安装方便,是一种家庭及公共场所理想的照明开关。
三、设计内容及要求:1.内容用声与光控制路灯,白天光线强,路灯不亮,只有光线暗时,通过声音触发路灯亮,并且灯点亮一定时间后,自动熄灭。
2.主要要求(1)电路稳定性和可靠性要高。
这是控制电路性能的最基本要求,否则自控能力弱,严重时会失去自动控制功能。
(2)功耗要小。
控制电路一直接于交流220伏电路上,若功耗特别是静态功耗大,则不利于节能,甚至还会大大缩短控制电路的寿命。
(3)灵敏度要能调节。
这是控制电路正常工作时,对声光控制信息信号的最低要求,控制信号的灵敏度应满足不同的环境要求。
(4)带负载能力要强。
被控灯的功率不尽相同,因此要求控制电路的一定范围的驱动能力。
(5)触发延时时间要能按要求调节。
延时时间至少在1分钟内可以调节。
四、比较和选定设计的系统方案,画出系统框图:如图1 所示,全波整流电路将交流220V电压变为约 200V的直流电压,为后面的控制电路供电,例如桥式整流电路;受控开关受触发延时电路输出信号的控制,从而控制加于灯上的交流电压,达到控制开关灯的目的。
例如可控硅,继电器触头等;降压滤波电路将输出的直流200V电压进行降压后滤波,从而为其后的电路提供平滑直流工作电压,如电阻降压,电容滤波;声光控制元件将声光控制信息变成电信号,为放大触发延时电路提供输入控制信号,例如,驻极体话筒和蜂鸣器等声控元件,光敏二极管和光敏电阻等光控元件;放大电路将较微弱的声光控制信号进行放大,以推动触发延时电路工作,例如各种放大电路;触发延时电路将放大电路输出的电压去推动触发延时电路工作,控制受控开关的闭合,达到控制灯亮时间长短的目的,实现声光控制功能。
五、单元电路设计、参数计算和元器件选择说明:I C选用CO MS数字集成电路CD4069,CD4069有四个独立的与非门电路,VCC是电源的正极。
可控硅T选用B T169型,如负载电流大可选3A、6A、10A 等规格的单向可控硅,它的测量方法是:用RX1档,将红表笔接可控硅的负极,黑表笔接正极,这时表针无读数,然后用黑表笔接触一下控制极K,这时表有读数,黑表笔马上离开这时表仍有读数(注意触控制极时正负表笔是始终连接的)说明可控硅是完好的。
选用收录音机的小话筒,;光敏电阻选用的是R9,有光照时电阻为20K以下,无光时电阻值大于100M,说明该元件是完好的。
二极管采用普通D1-D4组成桥式整流电路。
总之,元件的选择可灵活掌握,参数可在一定的范围内选用。
其他原件按设计电路图选择。
所需元件清单:P CB版图图2电路原理图电路原理如图2所示,D1-D4组成桥式整流电路,将220V交流电压变成200V 左右的直流电压后,经R1降压,C1滤波得到约5V的直流电压,供U1(CMO S)门和MU1等工作使用。
R3为MU1提供偏置电压,R4使 U1A工作于放大状态,由于U1A与U1B直接相连,所以U1B也处于放大状态,C2和C3为耦合电容。
R5、R6和R9对U1B输出的信号进行分压,以触发U1C、U1D、U1E和U1F工作,D5对C4单向充电,R7、C4决定延时时间,R8和C5使U1F翻转果断。
单向可控硅受U1F输出电平的触发控制,R2为限流保护电阻。
白天,光线明亮,光敏电阻R9的阻值较小,U1C输入端的电位很低,即使MI C 送来的声音电信号经过两级放大后也不足以使U1C输入端为高电平,经U1C、U1D、U1E、U1F的传输处理后,U1F的输出端为低电平,可控硅V1的栅级G 得不到触发电压,关断不工作,灯不亮。
晚上,光线暗淡,电阻R9的阻值较大,但R6的存在,U1C输入端对地的电阻值使其输入端的电位为低电平范围的某一固定值。
由MIC送来的声音电信号经过两级放大,与U1C输入端固定电平相迭加后,使U1C的输入端出现高电平,经过U1C、U1D、U1E、U1F的处理后,U1F的输出端为高电平,可控硅触发极G 得到高电平触发电压,而导通工作,灯亮。
此时输出的高电平迅速通过D5对C4充电,达到某一高电平值,保持U1E的输入端为高电平,使U1F的输入为低电平,输出为高电平,给可控硅控制极以导通所需的高电平,期间可控硅继续导通,保持灯亮。
之后C4通过R7放电,由于R7的阻值较大,放电速度慢,以致U1E输入端能够维持一定时间的高电平,U1F输出维持可控硅导通所需的触发电平,从而保持灯亮一定的时间,时间的长短可以由C4和R7的乘积调节。
M IC为驻极体话筒,4069为六反相器,R6用于调节灵敏度,R7用于调节延时时间的长短。
可控硅C R3AM可以用N EC2P4M、B T169、B T148代换。
七、组装调试(软硬件)的内容。
1.测试与调试前的准备工作(1)电阻R6焊接在印刷板的背面,不要正面焊接,以便调试灵敏度;(2)4069集成块先不插入集成块座上;(3)准备一小块黑布;(4)焊接好其它元件。
2.有关电压测试(1)灯与控制电路一块接上220V电源,如原理图示;(2)用直流250V档测量R1两端的电压,大小应在175V左右,C1两端电压应为25V左右,否则电路不正常;(3)断电后插上4069集成块,再通电测C1两端大小应为+5V左右,否则电路不正常;(4)用小块黑布盖住R9光敏电阻,拍手发声音,使灯亮,再测C1两端电压应为1.8V左右则正常,否则不正常;(5)移开黑布,用直流+5V档在线测U1A的输出电位(即2脚对地7脚的电位)同时,对着驻极体话筒拍手发声音,此时万用表指针会有一定角度的摆幅,否则电路有问题。
3.灵敏度的调节(1)盖住光敏电阻R9,使之不被光照射;(2)整个电路接上220V交流电源;(3)调试R6阻值的大小,使有适当的声音,就能够触发灯亮;(4)确定R6的阻值大小后,正面插入焊接好R6。
八、总结设计电路和方案的优缺点,指出课题的核心及实用价值,提出改进、意见和展望:对于刚接触这门课程的我们,感觉这个课题非常复杂,但学了之后很实用。
实验中接线较为复杂,因此可就更考验动手能力和全局布线的统筹观。
通过线路布局优化,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接线交叉,使得线路接线更简单,接线的工艺也因为接线简单而相应提高,更容易验证电路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可行性。
由于利用p ro te l软件接线较为复杂,因此更能体现实践课程的特色。
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学会了一种设计电路的思想,就是分成多个模块,逐一解决问题。
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我们的实践能力增强了许多,而且在理论上也有了更深的认识,特别是在学习p ro te l软件时,实践与理论必须好好地结合。
实践的过程实际是能力提高的过程,在调试电路,分析故障,性能测试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无法获得的经验。
九、列出系统需要的元器件:9个电阻R1-R9,4个 1N4007 二极管 D1-D4,1个 1N4148 二极管 D5,3个电解电容C1、C4 和 C5,2个瓷片电容C2-C3,1个单向可控硅SC R,1个传声头M IC,1个灯泡La mp,1个芯片 4069IC D收获、体会:这次的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p rot e l2004版,从中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原理图的绘制和PCB板的制作过程。
一进入软件环境,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pr ot el全英文的操作界面,这就给我们应用软件带来了极大的障隘。
但在陈老师精心的讲解下,我们逐渐了解每个菜单下不同项目的作用,也慢慢熟悉了各种操作,跟随老师从建立原理图到创建P CB文件,一步一步细心体会,认真练习。
我觉得该软件最重要也是最难学习的一部分:对元件的查找和对元件库的管理和添加以及CB封装的绘制。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是初学者的缘故,对各种功能太陌生,对们这部分学习产生了难度,单正因为如此,我们所有人才更加认真的跟随着老师的思维向下做,生怕错过了那个关键步骤。
即使有短暂的走神,也会导致后面的工作无法进一步进行。
随着对Pr ot el接触时间的增长,我们也慢慢地开始熟练起来了。
开始学习原理图元件的绘制了,原理图绘制首先要打开原理图绘制界面,在绘制原理图元件时要注意元件一般的尺寸大小,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了,还有元件管脚电气属性的设置的方法。
原理图的绘制完成后便是修改名称和添加元件库了。
这些基本方法都掌握后,就可以绘制一些基本的原理图了,绘制图形要注意元件的摆放和整体的布局,绘制的原理图要求美观、清晰。
接下来便是学习制作PC B的封装了,封装的目的是作为“芯片的保护者”,其主要起着两个重要作用:(1)保护芯片,使其免受物理损害。
(2)重新排布I/O,获得更易于装配种处理的引脚距离。
对封装的学习也是P ro te l 2004很难也很关键的一步,制作PCB要以元件实物的型号和大小为依据,实物元件的种类繁多,以种类的不同大小又不一,所以要以具体情况具体要求来制作PC B封装。
P BC封装尺寸的大小更注重在管脚的距离上,管脚距离的大小决定了实物元件能否安装在电路板上。
要从原理图生成P CB就要保证每个元件都有对应的封装,不仅大小要对应符号也要一一对应。
在这些步骤都完成后就可以从原理图生成P CB了,在从原理图生成PCB时要保证每个元件都是正确的,保证每个元件都被导入了,才算成功。
P CB生成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对元件的布局和布线了,虽然P rot e l DXP能够自动布局,但实际电路板的布局几乎都是手工完成的。
手工布局时一般遵循如下规则:(1)应尽可能按照原理图中元件安排对元件进行布局:信号从左边进入、从右边输出、从上边输入、从下边输出。
(2)数字电路部分应该与模拟电路部分分开布局,以每个功能电路为核心,围绕这核心电路进行布局,元件安排应该均匀、整齐、紧凑、原则是减少和缩短各个元件之间的引线和连接。
(3)元件离电路板边缘距离应满足:元件均放置在离电路板边缘3mm以内位置,或者至少距电路板边缘的距离等于板厚。
(4)先放置固定位置的元件,如电源插座、开关和连接插件等。
再放置其它元件。
最后元件摆放要整齐,美观。
元件布局好后就是布线了。
元件布线规则:电源、地线尽量的粗,高频信号线拐弯时不能走直角。
布线可以是单层,双层和多层的。
布线后尽量不要存在飞线,若布线存在极少飞线,一块较简单的电路板,可以选择自动布线加手工调整,也可以选择完全手工布线;而对于一块较复杂的电路板,特别是多层板,需要自动布线加手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