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论文
摘要:社区居家养老是近年来政府实施的最新养老方式,我们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社区老人居家养老需求状况做调查分析。
本文着重从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特点入手,通过调研分析其居家养老服务的多样化需求现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
议。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对策
社区居家养老是近年来政府实施的最新养老方式,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2.02亿,而中国现有各类养老机构仅4万多家,床位只有380万多张,需求多而供应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我们需要了解社区老人实际需求特点,以便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一、调研地概况及问卷调查简要说明
为了解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及服务需求,我们所在的武汉科技大学“为老服务”暑期实践调研团队于2013年7月对武昌区中华路街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展开了调研。
武昌区中华路街共有7
个社区,常住人口4.2万,登记在册60岁以上老人7500余人,是武汉市最早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连续几年被评为市级文明街、平安街等。
我们此次调研主要选择了西城壕与楚材两个社区60岁
以上的老人展开了问卷调查,并对其中的12名老人做了深入访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回收率达92%。
二、调研地居家养老需求现状分析
为了解城市社区60岁以上老人的需求现状,我们将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划分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方面展开调研。
1.日间照料需求
(1)个人照顾需求。
理论上讲,子女和配偶仍是大多数老年人提供个人照顾的理想人选,但因与子女分居、丧偶等原因,生活照料和家务劳动成为照顾老人生活起居的重中之重。
调研显示,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需求频次是最高的(见表1)。
(2)医疗服务需求。
从受访老人所选择的医疗服务来看,卫生保健服务(上门打针、输液、量血压等)和健康咨询服务频次最高,家庭医生的需求也相对较大。
由于老年人多存在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腿脚不方便等问题,外出存在困难,所以对上门的日常卫生保健服务需求较大;而家庭医生虽更方便,较高的费用也使需求难以扩大。
(3)老年大学需求。
很多受访老人建议社区开办老年大学,设图书馆、阅览室、学习中心和活动室等。
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咨询指导、上公开课等形式,解决老年群体共同关注的问题;也可以社区老年课堂为主阵地,聘请专家学者组成公益课堂义工讲师团,对老年人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开展涉及法律、科学养生、医
疗保健、人际沟通、家庭教育等专题讲座和咨询指导等各类知识。
2.生活护理需求
调研显示,受访老人在生活护理方面对送饭上门需求最高,频次达78,说明老年人在饮食方面的需求是第一位的。
此外,开办老人食堂、帮洗澡频次最低,这主要是出于多数老年人对吃“大锅饭”以及自尊心方面的考虑,而陪同购物、送货上门和精神慰藉频次相当(见图1)。
3.家政服务需求
家政服务是当今城市社区化的产物,一方面老年人做不了多少家务,另一方面许多年轻人又忙于工作,社区家政服务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图2也显示了受访老人对洗衣服、家居清洁、买菜做饭的需求很大,而管道疏通、维修水电设施等也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急需的服务,而请保姆和钟点工所占频次不高。
4.精神慰藉需求
老年人有通过人际交往获得信息,与他人交流并得到感情宣泄的需求,但由于大多赋闲在家,离开了工作群体,或因行动不便、交往圈明显缩小,倍感无聊和失落。
调查显示(见图3),有28%的受访老人对于专设老年活动室,方便老年交流活动有着需求,是所有精神需求服务中占比最高的。
组织休闲娱乐活动的比例占24%。
上门陪同聊天、举办兴趣培训班、法律咨询三项服务的需求都在13%左右,婚介服务仅占8%。
三、居家养老服务现存的主要问题
1.居民对相关政策了解不够
34.6%的受访老人不知道社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或是不了解相关政策(包括准入条件、服务内容和收费),这说明调研地对政府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宣传不够。
早在2013年,武汉市已选择江岸区和武昌区养老服务示范区试点开通“12349”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热线,实现老年人服务需求与社区服务、社会服务、志愿服务对接,为老人提供瘫痪照料、膳食服务、室内保洁、代购代领、健康保健、外出陪护等服务。
但调研地情况不容乐观,“一键通”手机的比例仅为5.8%,这是武昌区民政局智慧养老项目,专门提供老年人热线服务。
2.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有30.7%的老年人反映社区养老服务存在问题,32.7%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不好。
从提高养老服务的建议来看,健全服务设施的比例占受访老人35.7%,完善服务项目占34.9%,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占29.3%。
可以看出,社区老年人对于服务设施、工作人员素质和服务项目这三方面都存在不满。
3.社区互助主动参与意愿不够
社区互助是中国式养老的百步亭成功模式,这就需要老年人也广泛参与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
百步亭社区拥有2.4万多名志愿者,其中不乏70多岁的志愿者,同为老年人,他们更懂得照顾老年人。
但目前这种模式在其他社区推广情况并不乐观。
调研显示,只有11.54%的老人愿意做义工参与社区中的老年人互助的义工活动,余
者都表示自己年老体迈,不能为他人服务。
但要扩大社会广泛参与,我们必须加强互助,不能完全等待社区、社会的救助。
四、满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多样化的对策建议
1.发挥政府公共服务的主导作用,完善社区社会保障体系
一方面,改变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仅投入资金建立养老院的单一做法。
鼓励政府提供相关的福利补贴,或通过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即由政府出资向NGO购买此类公共产品,改扩建养老服务中心,以提高养老援助水平。
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居家养老服务机制,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如补贴、贷款、减免税收等,或者实行“公办民营”,使政府这一职能逐渐向社会转移,以吸收民间资本,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
2.“问诊”需求差异,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居家养老需
求
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来源以及自理能力等对老年人需求影响显著。
我们通过差异化分析把老年人分为“健康富裕(H-R)型”、“健康贫困(H-P)型”、“健康文化(H-C)型”、“健康文盲(H-I)型”、“体弱富裕(V-R)型”、“体弱贫困(V-P)型"、“体弱文化(V-C)型”和“体弱文盲(V-I)型”八种类型。
各类型呈现出需求差异,需要分类帮扶。
调研显示,“H-R型”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最迫切,随后依次为“V-P型”、“H-C型”、“V-R 型”。
此外,社会和个人因素造成了老年群体需求的明显差异:“H-I型”"需要沟通交流、“H-R型”需要学习新知和运动养生,
而“V-I型”和“V-P型”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更加需要得到社会关注。
3.宣传新型居家养老服务理念,加快养老“双化”实施进程
所谓“双化”即社会化和市场化。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正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日益成熟,如福利多元理论、社会嵌入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等。
但是,由于已往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居民自身对此缺乏深度理解,导致他们对居家养老存在误解。
通过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或借助媒体的力量向居民宣传相关理论,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
同时,政府应在一定程度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顺利实现居家养老的“双化”。
4.改变单一居家养老模式,尝试与专业机构合作运营
社区居家养老的提供离不开政府、社会和社区的协调配合。
政府难以独自维系如此庞大的系统,需要社会和社区的辅助调节。
社区居家养老如果只是单一的某种模式,则很难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
社区物业公司对居民情况比较了解,有专门的场地和人手,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专业养老机构则能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人员培训、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心理咨询等全方位服务。
日前珠海市为其设定的“9064格局”养老,打破了原先单一的居家养老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泽字.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1)
[2]敬�嘉、陈若静.从协作角度看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与管理创新[J].复旦学报,2009(5)
[3]杨春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和出路[J].前沿,2009(8)
[4]成伟,刘海鹰,张宇奇.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方案探索[J].理论与现代化,2013(1)
[5]冯爱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4(1)
[6]张薇,张韵波.武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实态调查与设计思考[J].华中建筑,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