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摘要]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城市设计应遵循紧凑性、适宜步行、多样性等原则。
我国的城市规划应该遵从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思路和手法,在限制城市无序蔓延、阻止城市郊区化和集约利用城市建设用地等方面做出探索。
{关键词} 新城市主义城市蔓延郊区化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城市为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开速发展,城市出现的建设面积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和郊区化的现象。
如何保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利用和健康发展,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诞生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在解决城市蔓延,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方面卓有成效。
对我国的城市规划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大量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及郊区的低税率,美国人开始大量向郊区迁移。
随之而来的便是制造业和零售产业的迁移,以上现象导致传统的城市中心区衰落,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开始无序蔓延。
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城市的环境品质下降,能源消耗加剧,城市周边大量的农业用地和自热被吞噬,郊区无序蔓延。
在这种情况下,新城市主义应运而生。
1.新城市主义理念的诞生及其内涵199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召集了6名设计师起草了一套社区规划原理和新兴城市的设计理念,结合在二战前美国城市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化设计原理,建造用地集约、有人文关怀、适宜步行的居住环境,这一套理念后来称为“阿瓦尼原理”1993年10月美国弗吉尼亚州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新城市主联盟正式成立。
1996年,新城市主义宪章在阿瓦尼原理的基础上诞生,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
它从都市区域、城镇(功能区)和城区(街道)3 个层面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展开了丰富的构想。
而它的目的便是在于:①试图让传统的城市景观、多样性、街头生活和人的尺度回归21世纪的郊区;②试图解决传统城市的精华与当代社会建制与技术现实之间的矛盾;③试图更新传统城市观,以便使它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日益增长的经济。
新城市主义规划思想有两个典型代表,便是“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ND)和“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OD)。
其中,TND偏向于城镇内部街坊社区层面,而TOD偏重于大城市区域层面。
在城市规划的实际操作中,两者是相互配套,一同运作的。
而它们的具体定义如下:A.传统邻里开发模式(TND)传统邻里开发模式是在1920年代~1930年代“邻里单位”社区规划模式基础上提出的,但其规划设计思想与邻里单位有根本性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小学不再位于邻里的中心,而位于邻里的边缘。
可以为几个邻里共享,从而可以减轻单个邻里学龄人口数量波动对学校造成的冲击。
此外,布局于中心的小学的运动场会阻碍步行交通的可进入性(2)不再强调由小学的合理规模来确定邻里的规模,而是强调步行尺度在决定邻里规模方面的重要性。
认为邻里的最理想半径为400m,相当于悠闲地走5 分钟距离。
(3)布置在邻里中心的公共设施大规模减少,更多的公共设施布置在邻里的边缘,作为区域性公共设施(4)繁忙的交通路口不再布置商店,而是布置大容量的停车场,而且停车场往往与公共广场结合,并与主要的街道相连,从而方便购物者由小汽车交通向步行交通的转换。
(5)强调建立步行以及公交友好的交通模式,努力实现步行交通与小汽车交通、公共交通分享城市空间的平等性。
内部交通不再采用环绕式的有利于小汽车的交通组织模式,而是采用棋盘式街道网络与邻里四周道路相接,来分散交通流。
街道网络把邻里分成许多小尺度的街块,从而创造出许多宜人的步行尺度的空间环境。
公共交通车站深入邻里内部,使得居民能够以较小的步行距离到达公交车站。
(6)设计了更多的巷道,通过在巷道路边停车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要。
(7)在邻里沿快速干道一边布置一些办公与商务建筑,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努力实现居住、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各种活动的平衡。
B.公共交通导向的邻里开发(TOD)卡尔索尔普(Calthorpe,1993年)把TOD描述为,一个步行至公共交通运输站以及核心商业区平均距离约为600m(2 000 英尺)的多用途使用社区。
它将住宅、零售、办公、开放空间、以及公共使用等空间,合并于一个适于步行的环境中,使当地居民与受雇员工得以便利地通过搭乘公共交通运输系统、骑自行车、步行或是驾驶汽车等方式,到达交通运输目的地。
TOD经典模式其要旨包括以下几方面:(1)从区域层面来看,TOD是建构在区域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之上的。
(2)TOD的焦点是公共交通车站,通过它连接到区域公共交通系统。
在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可以是公共汽车车站,在大城市可以是公共汽车、轻轨或电车车站。
(3)TOD范围集中在距中心公共交通车站约600m(2 000英尺)范围内,步行约5~10分钟。
(4)公共空间以及商业用地位于公共交通车站附近,商业区和办公区布置在干道与居于中心的公共交通车站之间。
(5)TOD 是一片土地混合利用区(Mixed-use)。
围绕公共交通车站,将商业、办公、居住等在空间上进行综合安排。
(6)坚持步行友好的设计。
通过步行道的设计以及步行友好的标记、景观、长椅和灯光设计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的步行环境。
使与机动车相关的土地利用(诸如加油站、机动车修理站等)远离公共交通密集的区域,保护步行以及公交友好的环境,并削弱小汽车在公交车站附近的利用。
(7)弱化街道分级,消除在“邻里单位”模式中常见的弯曲迂回的街道与宽广的车道,建立连接式网络化非等级式的街道网络系统。
(8)具有相对较高的建设密度(High Density)。
都市型TOD 的平均住宅密度为18 户/ 英亩。
(9)提供多样化住房形式。
TOD提供独栋家庭住房(Single-FamilyHouses)、双家庭住房(Two-Family Houses)、联排住宅(Townhouse)、低层公寓(Low-Rise Apartments),以及高层公寓(High-Rise Apartments)等,为不同收入人群提供不同类型的住房。
而针对城镇层面,新城市主义的规划设计原则为:①紧凑性原则。
新城市主义认为足够的人口密度是保证城市活力的基本前提,因而要有足够的容积率和紧凑度,并限制城市增长边界,这样可以提高土地与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②适宜步行原则。
要重点支持步行与公共交通,减少私人汽车出行,应将各种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设施布置于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之内。
③多样性原则。
要在邻里街坊内,或在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步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布置商店、服务场所等,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以便支持步行和公交主导的生活方式,以这种多样性来增强街坊社区的活力与魅力。
④可支付性原则。
通过紧凑型开发,提高土地和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与经济效益,降低开发成本。
通过在社区中提供多种类型和价格的住宅,让更多不同阶层的家庭混合居住。
针对城区(街道)层面,新城市主义认为应以人性化尺度、美感、安全、舒适、有情趣为规划设计的关键原则。
例如,它提出街区应适当控制尺度,街道不宜过宽,道路两旁及道路中央应设立绿化带,中心商业街应尽量为步行专用街,构建公共建筑景观等设计建议。
2.新城市主义的实践案例新城市的理念就是从微观角度对宏观的政策进行落实,注重通过市场运作将理论付诸实践,有着鲜明的务实风格与行动能力。
它在美国获得了民众的青睐,同时也得到了开发商的支持和政府的响应。
因此,在美国进行了大量的新城市主义新型社区的试验,包括兴建小镇、填充式社区改造和内城复兴项目等。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佛罗里达州的“海滨社区”。
这个项目被称为新城市主义的样板。
其他比较知名的区域规划有“波特兰2040年”、芝加哥都市区“面向21世纪”区域规划项目、纽约都市区“拯救危机中的区域”等等。
它们相同的特点就是将居住、商业、公共设施通过街道和开放空间紧凑的联系起来,混合布置多样化的建筑类型。
巧妙紧凑的设计道路将现代先进环保技术和原生态结合为居民提供高档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使城市建设用地得到了高效集约的利用。
3.新城市主义的成就与缺憾新城市主义倡导的紧凑合理规划,多样性建筑风格,新技术与原生态相结合,人本主义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比如,西雅图在该思想指导下规划后,城区轻轨发展迅速,人口增加、公园空间面积增大、交通环境得到改善和城市土地得到高效集约利用。
从市场的角度看,新城市主义也大获成功。
有调查显示,美国有2/3的人愿意购买采用新城市主义理念设计的住房。
但是,新城市主义并没有达到所有预期目标,打破种族隔离、贫富交流的初衷成了泡影,集约节约用地也没有完全落实,很多以新城市主义为名的项目规模巨大,反而成了少数富人的桃花源。
再者,在意识形态上,新城市主义在应对现代城市技术至上、功能主义和精英主义乌托邦的弊端时,选择退守传统城市理念,有些过于理想主义,在实践中时常因为片面追求形式而沦落为房地产商的噱头。
比如,作为样板的佛罗里达沃顿郡海滨镇,在统一规划指导下,邀请多位名建筑师来设计作品,结果海滨镇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是城市的有序规划,而是那些特立独行的建筑。
那里渐渐成了多部电影的外景地,以致有人讽刺它是一幅巨大的、矫揉造作的布景。
新城市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中有成功之处,也有败笔,所以在运用新城市主义时,要明白它固有的问题、存在的经济社会土壤、意识形态和认识论基础,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我国的现实国情。
4.新城市主义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新城市主义虽然发端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理论和实践的成功部分,对我国节约集约用地也颇有借鉴意义。
A.限定城市边界,土地分时序分区利用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增长边界对城市蔓延和土地浪费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控制城市蔓延中规定允许的城市发展界限,划出若干“拟发展区”供开发公司发展,各开发区之间用永久性的绿化带隔离,并通过公共交通将它们连接,然后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开发密度,并赋予边界一定的灵活性,在必要时允许调整。
新城市主义还强调土地的分时序分区利用,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就是土地分时序分区利用的一种方式,对年度农用地转用量、土地开发整理补充中耕地补充量和保有量的总量控制,能够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引导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分时序分区利用从城市土地利用的层面来讲,主要是在确定城市发展边界的基础上,做好适宜性评价,把土地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