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特征、成因及对策开题报告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特征、成因及对策开题报告

我国曾发生过一起琼民源事件(1997),该事件讲述了海南民源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提供虚假财务报告从投资者手中获取利益。这次事件发生后,许多学者对财务舞弊的研究日益增加。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一错误与舞弊》(1997)中,舞弊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建立在此基础上财务报告舞弊,会计舞弊等概念,就相应的具有舞弊行为的特质:不实反应的故意行为。张文贤(1997)也把财务舞弊的原因概括为八点:法律不健全;“集体利益”保护色;官出数字,数字出官;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社会的监控系统不健全;对贪污腐败问题打击不力;企业负责人对会计准则、政策、法律制度不了解;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其后,黄世忠、叶丰滢(2004)也对财务舞弊进行了研究,他们是从宏观的舞弊成因研究出发,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他们认为2000 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报表粉饰手法集中在虚增或虚构销售收入、低估期间费用、虚增资产以及利用应收、应付款项调节利润等方面,而2000 年后,上市公司的报表粉饰手段也骇然升级,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报表粉饰手法:八项准备、关联交易、资产重组和会计调整。韩文明(2005)从统计的角度,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某一方面的财务舞弊问题进行探讨,以1994年至2004年涉及财务舞弊且被曝光的117家上市公司以及被证监会公开处罚的65家上市公司为总体考察对象,研究了上市公司造假行为统计特征。黄建新(2006)认为,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方式主要有:虚拟资产,隐藏债务,以虚增所有者权益;利用关联关系和资产重组,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利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交易,人为调节利润;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潜亏挂账、掩饰交易或事实;地方政府的过度扶持;伪造编造原始凭证等。朱君(2009)以证监会2002 ~2007年发布的处罚公告为依据,从行业分布、舞弊类型、舞弊手段、舞弊年限四个方面运用统计分析总结归纳了舞弊性财务报告所具有的特征,并对内部影响因素、外部监管环境对舞弊的影响进行了衡量,在此基础上从内外部因素出发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建议。吴葛(2010)借鉴企业舞弊三角理论,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发展了经典的企业舞弊三角论,解释了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形成因素,为我国财务报告舞弊的综合防范与治理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包括减少诱发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压力因素;消除诱发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机会因素;去除诱发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五百多的借口因素三个方面。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特征、成因及对策
学生姓名:
系 别:
经济与管理系
专 业:
指导教师:
2014年1月5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国外研究动态
西方会计学界对财务报告舞弊问题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源自会计信息舞弊的形成因素,最早由美国内部审计之父L. B .Sawyer(20 世纪 50年代)提出,他认为舞弊的产生必须有三个条件:异常需要、机会和合乎情理。在这之后,出现了具有影响力的四个理论:第一个理论是“冰山理论”(Freud Sigmund,1895),冰山理论把舞弊比喻为海平面上的一座冰山,并将导致舞弊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露在海平面上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是人人都看得见的客观存在部分,包含的内容是组织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为第一类因素; 更庞大的危险部分隐藏在海平面以下,是更主观化、个性化的内容,更容易被刻意掩饰起来,包括行为人的态度、 感情、价值观、满意度等,此为第二类因素。该理论说明,一个公司是否可能发生会计舞弊,不仅取决于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严密性,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该公司是否存在财务压力,是否有潜在的败德可能性;第二个理论是“舞弊三角理论”(W. Steve Albrecht,1987),这个理论分析诱导舞弊的因素主要有压力、机会、道德取向三种,舞弊发生必须同时具备这三个因素,所以只通过消除舞弊机会来治理舞弊是不全面的,必须同时考虑消除压力或者提高管理者的道德取向;第三个理论是“舞弊 GONE 理论”(Bologna、Lindquist、Wells,1993),GONE理论把舞弊的诱因分为四种,即 G(Greed-贪婪)、O(Opportunity-机会)、N(Need-需要)、E(Exposure-暴露),它们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共同决定舞弊风险;第四个理论是“风险因子理论”(Bologna、Lindquist、Wells,1993),风险因子理论是在上述GONE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该理论认为企业舞弊风险因子由一般风险因子与个别风险因子组成,首先是一般风险因子,包括:潜在企业舞弊者进行舞弊的机会;企业舞弊发生时舞弊被发现的概率;企业舞弊发现后企业舞弊者受罚的性质和程度。其次是个别风险因子,指那些因人而异,且在组织或团体控制范围之外的因素,包括道德品质与动机两大类。虽然国外学者对前三个理论有很多研究,但风险因子理论是四个理论中最为完善和认同度最高的关于企业舞弊形成的学说。随后出现了Albrecht、Wrens和Williams(1995)对财务舞弊的特征和动因的研究,他们通过分析财务报告能够发现一些征兆。比如,财务报告中出现的一些无法解释的变化、一些非同寻常的大额和获利丰厚的交易、收益质量的不断降低、费用增长速度快于收入增长速度、高额负债或者其他利益负担以及无法及时收回应收账款或者其他现金流量问题。随后Dechow(1996)研究发现,与非舞弊公司相比,舞弊公司报告了更多的应计利润,舞弊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资产的比值较低。Beneish(1997)对进行财务欺诈的上市公司和“清白”公司进行比较,发现两者财务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出现下面的任何一个或几个现象,财务欺诈的可能性上升:应收款项大幅增加,产品毛利率异常变动,资产质量下降,销售收入异常增加和应计利润率上升。Ch.Spathic(2002)研究结果显示,多标准判别协助方法优于传统统计技术,财务信息的研究对判别财务报告舞弊非常有帮助。结果也显示了财务比率(如总负债/总资产、存货/销售收入、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总资产)在识别财务报告舞弊中的重要性,从而分析出财务舞弊的特征。Joseph T.Well(2006)认为绝大多数舞弊财务报告往往对以下五类事项故意遗漏:资产、重大事项、管理舞弊、会计政策变更、关联方交易。
尽管对财务报告舞弊有了越来越多的探讨,研究的内容也有着一定的成果。但在目前,对于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进行的系统研究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在分析财务舞弊的特征方面所运用的发明不太科学,可信度较弱;对财务舞弊的成因分பைடு நூலகம்得不够全面,实践性不强。
2、国内研究动态
以上理论都是西方学者以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证券市场为研究对象得出的,而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对财务舞弊的关注也是近十年才有,所以成型的财务舞弊理论非常少见。但国内学者也依据统计分析和宏观分析对财务舞弊的特征和起因做了较为深刻的探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