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一、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纲要》指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这既明确了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又确定了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落脚点。
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的内涵职业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分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生产力越发展,社会分工就越发展。
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
社会分工实际上就是职业分工。
职业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在职业活动领域的具体体现。
它本身既是生产关系的一种,同时,它也是一种责任关系、权利关系和利益关系。
从事一定的职业,就意味着担任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就意味着享有一定的社会权力,即对某些特定资源如资金、人才、职位、名誉等的使用、操作、管理和支配权;而且每个职业都享有一定的利益,体现着一定的利益关系。
总之,从事一定职业的个人或集团,在职业活动中,如何正确处理上述这些复杂关系?用什么精神状态去完成自己的职责?如何运用自己的职权去完成自己的职责和谋取公共利益?用什么态度去协调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国家利益的关系?这里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道德问题。
可见,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特殊的职业关系中,在长期职业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
道德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基本概念。
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所谓道德,就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以法律为保障并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及社会各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职业道德是一般道德在职业行为中的反映,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过程中,一切符合职业要求的心理意识、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是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
是用来调整职业个人、职业主体和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
职业道德是指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即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行为标准和要求。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职业道德,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职业道德的涵义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职业道德是一种职业规范,受社会普遍的认可。
(2)职业道德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
(3)职业道德没有确定形式,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
(4)职业道德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实现。
(5)职业道德大多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6)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对员工义务的要求。
(7)职业道德标准多元化,代表了不同企业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8)职业道德承载着企业文化和凝聚力,影响深远。
每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
要理解职业道德需要掌握以下四点:首先,在内容方面,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
它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的要求,而是要反映职业、行业以至产业特殊利益的要求;它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它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表现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
甚至造成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道德品貌上的差异。
如人们常说,某人有“军人作风”、“工人性格”、“农民意识”、“干部派头”、“学生味”、“学究气”、“商人习气”等、其次,在表现形式方面:职业道德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
它总是从本职业的交流活动的实际出发,采用制度、守则、公约、承诺、誓言、条例,以至标语口号之类的形式,这些灵活的形式既易于为从业人员所接受和实行,而且易于形成一种职业的道德习惯。
再次,从调节的范围来看,职业道德一方面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它也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用来塑造本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
最后,从产生的效果来看,职业道德既能使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职业化”,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
职业道德虽然是在特定的职业生活中形成的,但它决不是离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而独立存在的道德类型。
在阶级社会里,职业道德始终是在阶级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制约和影响下存在和发展的;职业道德和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种形式的职业道德,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的要求。
同样,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在很大范围上都是通过具体的职业道德形式表现出来的。
同时,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实际从事一定职业的成人的意识和行为中,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成熟的阶段。
职业道德与各种职业要求和职业生活结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以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在学校生活阶段和少年生活阶段所形成的品行,影响道德主体的道德风貌。
二、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职业道德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并出现相对固定的职业集团时产生的。
人们的职业生活实践是职业道德产生的基础。
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出现了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等职业分工,职业道德开始萌芽。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又出现了商业、政治、军事、教育、医疗等职业。
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基础上,这些特定的职业不但要求人们具备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人们具备特定的道德观念、情感和品质。
各种职业集团,为了维护职业利益和信誉,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在职业实践中,根据一般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逐渐形成了职业道德规范。
在古代文献中,早有关于职业道德规范的记载。
例如,公元前 6世纪的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计》中,就有“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记载。
智、信、仁、勇、严这五德被中国古代兵家称为将之德。
明代兵部尚书于清端提出的封建官吏道德修养的六条标准,被称为“亲民官自省六戒”,其内容有“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徵收、崇节俭”。
中国古代的医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医德传统。
“疾小不可云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是医界长期流传的医德格言。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西方最早的医界职业道德文献。
一定社会的职业道德是受该社会的分工状况和经济制度所决定和制约的。
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等级制不仅限制了职业之间的交往,而且阻碍了职业道德的发展。
只是在某些工业、商业的行会条规以及从事医疗、教育、政治、军事等业的著名人物的言行和著作中包含有职业道德的内容。
在这一社会的行业中,也出现过具有高超技艺和高尚品德的人物,他们的职业道德行为和品质受到广大群众的称颂,并世代相袭,逐渐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传统。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扩大,职业和行业也日益增多、复杂。
各种职业集团,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增殖利润,纷纷提倡职业道德,以提高职业信誉。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还成立了职业协会,制定协会章程,规定职业宗旨和职业道德规范。
从而促进了职业道德的普及和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但先前已有的将德、官德、医德、师德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而且出现了许多以往社会中所没有的道德,如企业道德、商业道德、律师道德、科学道德、编辑道德、作家道德、画家道德、体育道德,等等。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观念,使职业道德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到很大的局限。
也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了某些职业道德的虚伪性,需要时提倡它,不需要时就践踏它,并往往做表面文章,自我吹嘘。
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是适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指导下,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优秀的职业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社会主义的各行各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职业内部的从业人员之间、不同职业之间以及职业集团与社会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因此,不同职业的人们可以形成共同的要求和道德理想,树立热爱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中国各行各业制定的职业公约,如商业和其他服务行业的“服务公约”、人民解放军的“军人誓词”、科技工作者的“科学道德规范”以及工厂企业的“职工条例”中的有些规定,都属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内容,它们在职业生活中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职业道德与一般社会道德任何社会的职业道德总要受到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一般社会道德的影响和制约,它们之间在一定意义上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的职业道德,尤其是资产阶级直接操纵和参与的那些职业的道德,受资产阶级利己主义道德原则的影响和制约最直接、最严重,它们是资产阶级一般道德原则的体现和具体补充。
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则受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指导,同时又是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各行各业的具体体现和补充。
职业道德较之一般社会道德,具有以下特点:①职业道德是在历史上形成的、特定的职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常常形成世代相袭的职业传统和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习惯,因此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②职业道德反映着特定的职业关系,具有特定职业的业务特征,因而它的作用范围仅仅局限于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只对从事特定职业的人们具有约束力;③职业道德通常以规章制度、工作守则、服务公约、劳动规程、行为须知等形式表现出来。
在阶级社会中,一般社会道德总是一定阶级的道德。
作为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的职业道德,总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体现一定阶级的要求和愿望,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
这是因为阶级社会中的职业最终都与一定阶级的实践活动相联系,并受本阶级的道德原则所制约。
不同阶级的人们必然会把本阶级的观点和情感带进自己的职业生活中,形成不同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