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能电网及发展趋势

智能电网及发展趋势


四、总结与展望
(1)智能电网建设成效
智能电网作为 先进信息技术 和高级物理电 网的充分结合, 是解决未来能 源输送问题的 理想方案,是 未来电网发展
的大趋势。
建设成效
电能的可靠性和电能 质量提高的收益
电力设备、人身和网 络安全方面的收益
能源效率收益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的收益
智能电网持 续地进行自
提升电源侧智能化水平 提升输电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能源综合服务平台构建 信息通信支撑平台构建 智能电网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和装备研制
主要内容
1
智能电网的概念
2
智能电网的建设思路
3
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
4
总结与展望
三、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
(1)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国外
45
1
四、总结与展望
(3)未来电网发展模式展望 燃气网络
热力网络
智能电网




①信息通信

为核心



交通网络


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实施节能发电调度,优化
电源、电网结构
配电环节
扩充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中 配电模块管理功能,强化 配电网基础信息管理;构 建智能电网配电环节技术 架构体系
完成实用型配电自动化和 配网调控一体化智能技术 支持系统的全面建设
输电环节
集成应用新技术、新材料、 新工艺
加强了线路状态检修、全 寿命周期管理和智能防灾 等技术研究应用
完善智能设备的自诊断和 状态预警能力
调度环节
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
实现运行信息全景化、数 据传输网络化、安全评估 动态化、调度决策精细化、 运行控制自动化、网厂协 调最优化,形成一体化的 智能调度体系
主要内容
1
智能电网的概念
2
智能电网的建设思路
3
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
4
总结与展望

商提供发展的空间
带动信息化平台、调度自动化 系统、特高压开关设备等方面
强劲的市场需求
调度自动化系统、 提供助力 稳定控制系统、
柔性交流输电和 数字化变电站
国际标准/国 内行业层面
新要求
1)做好新技术研究工作 2)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

3)加强行业管理,做好行业服务

4)加快标准起草工作
技术层面
双向通信、AMI+M-DMS+HAN集成同步、在线实 时故障检测、实时电价策略、SCADA整合
欧盟建设进程
2009年
工能英 作电国
网开 试展 点智
2012年
划超 级 电 网 计
联德 网国 计能 划源

联德 网国 计能 划源

2014年
研能
究电
议 程
网 战 略
年 的 智
展能欧 望电盟
网发 项布 目智
三、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
(2)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国内
发电环节
协调推进了“煤电+水电+ 核电+可再生能源”基地 的开发
加强了柔性交流输电技术 研究
用电环节
构建智能用电体系架构, 建立相应标准规范,构建 智能营销组织模式、标准 化业务体系和智能化双向 互动用户管理与服务体系 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推动智能电能表应用
变电环节
制定了智能变电站和智能 装备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使设备信息运行维护策略 与电力调度全面互动
美国建设进程
网次美 概提国 念出电
智科 能院 电首
电美波
网第尔
城 市

个 智 能
得 成 为 全
2001年 2008年
工成 作立 组智
能 电 网
电用 网于亿 发支美 展持元
智专 能款
相制 关定 标智 准能
电 网
2009年
2010年
议与电中
签示网美
署范系清
合统洁
作 协
研 究
智 能
/
2020
2035
我监测
通过支持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的无缝接入以及鼓励电动车 辆的推广使用,可减少温室 气体的排放。
通过引导终端用户与电力 公司互动进行需求侧管理, 降低峰荷需求,减少能源
使用总量和能量损失。
四、总结与展望
(2)智能电网的机遇与挑战
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 下尽可能使新能源更多地上网

为相关电力设备厂
主要内容
1
智能电网的概念
2
智能电网的建设思路
3
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
4
总结与展望
二、智能电网的建设思路
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灵活接入 双向互动的信息交互 智能电表内全覆盖 智能网络管理 智能用户/智能家居建设 系统可控性新型自动控制系统研发
先进量测基础设施建设 消费者能源管理服务 传感、通信和控制技术整合 网络安全措施升级 设备与系统间互联互通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智能电网及发展趋势分析
主要内容
1
智能电网的概念
2
智能电网的建设思路
3
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
4
总结与展望
一、智能电网的概念
(1)理解智能电网
自愈性
互动性
兼容性
智能电网
特征
高效性
集成性
欧洲电力工业联盟 美国能源部
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国家电网公司
图1 智能电网特征
清华大学
智能电网是传统电力系统与先进传感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电 源、电网、用户间信息双向流动、高度感知和灵活互动的新一代电力系统,是 建立集中分散协同、多种能源融合、供需双向互动、高效灵活配置的现代能源 供应体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安全消纳,提升能源的大范围 优化配置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