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谟克利特
盛年约公元前。
出生于色雷斯沿岸的阿布德拉,他的寿命很长,一直活到柏拉图非常活跃的时代。
他周游各地,著述丰富,内容涉及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和历史学,数学也很出色,但基本上都亡佚了,只保存下来少数残篇。
哲学史上人们把他看作是古希腊原子论者留基伯的学生,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原子论者着重讨论的也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赫拉克利特把世界看成是永恒变化的,认为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例如火有时变成水、气、土等。
爱利亚的哲学家巴门尼德盛年约在公元前)因此发问:一种东西如何能够改变它的性质,成为另外一种事物?
从逻辑上说,存在者”不能够“不存在”,因此,如果存在者发生变化,就不是来自于“不存在”(“无中生有”),而是来自于存在自身。
存在自身是同一的。
巴门尼德说:“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而“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
因此,他认为,凡是存在的东西,必然是永恒的、连续的存在,存在不能生成或消失。
我们所思考的不合逻辑的东西是不能存在的,思维和存在是一致的。
巴门尼德这里提到的存在(being )成为后来哲学家们思考的焦点。
这种存在是什么?意义何在?巴门尼德之后的原子论者认为:这种存在是原子。
他们认为,原子(实在、存在)在本质上是永恒的、不可毁灭的和不变的。
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宇宙和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
原子不是数学上的点,不是数学上不可分的东西,它有广延。
原子的根本属性是绝对的“充实性”,每个原子都毫无空隙,是物理学上不可分的东西。
原子既不能毁坏也不能改变,不生不灭,性质上没有差别。
原子在数量上也是无限的,它们在宇宙中处于涡旋运动之中,因此形成各种复合物:火、水、气、土,又构成万物。
虚空是空洞的空间,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原子叫存在,虚空又叫非存在。
非存在并不是不存在,而是相对于原子来说它没有充实性。
存在和非存在同样都是实在的。
虚空是无限的,原子在虚空中的运动是永恒的,所以宇宙也是无限的。
宇宙万物的差别是由原子的形状、大小、排列次序、位置不同所造成的。
物质如此,精神亦如此。
灵魂也是由这种原子构成的。
“他就把那些球形的原子称为火和灵魂,并且把它们比作空气中的尘埃,在窗口射进的阳光中可以看见它们浮动着”。
原子分散时,灵魂消亡。
原子群不断流射出一种极细的东西:“影像”,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产生感觉和思想。
“我们能够看见的东西,是由于影像投进了眼睛的缘故。
”思想是更精细的影像通过感官孔道、直接作用于灵魂的原子。
德谟克利特也强调理性的至关重要性,认为只有理性才能认识到原子和虚空——事物的本体。
德谟克利特美学方面曾著有《论节奏与和谐》、《论悦耳与刺耳的声音》、《论诗的美》、《论语言美》、《论荷马》、《论歌唱》等,皆佚。
在许多基本的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动物的小学生。
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编织和缝补;从燕子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对天鹅和黄莺的唱歌的模仿我们学会了美声唱歌。
”德谟克利特关于人的歌唱艺术的产生,表明了他对艺术的起源和性质的看法。
艺术是模仿的观点,是古代希腊人们的普遍看法。
赫拉克利特曾经提到艺术模仿自然的问题,但是,他没有具体论述。
德谟克利特的这段话,不仅明确地表达了一种艺术起源论的思想,即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同时也指出了艺术的模仿性质,提出了一种艺术本体论的看法(其中当然包括艺术的创作论)。
无论是艺术的模仿性质,还是艺术起源于模仿的观点,都是后来美学家们、尤其是古典时期的希腊美学家们讨论的重大问题。
德谟克利特认为美是与尺度相关的所有事物中的量的均衡是合理的,过与不足是我不赞同的。
”“任何人,如果越过了尺度,最快乐的事将成为最不快乐的事。
”艺术能够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大快乐来自于对高贵作品的欣赏。
”这里“高贵”(noble )一词的含义十分丰富,他所说的“欣赏”(contemplation )侧重于静观和思索,可见这里“高贵”的含义首要的应该是人的理
性和精神。
从高尚的艺术作品中体会真正的快乐,也需要一种理性和智慧
强调道德内涵和推崇理性贯穿在德谟克利特的思想中:“身体的美如果不呈现出才智,就是动物性的。
”德谟克利特反对浮华和奢侈,甚至认为“装饰简朴也是美。
”对于那种追求奢华和时尚的人则非常鄙视,他指责那些“由于穿着和装饰而招人注目的人,心灵是空虚的。
”也许是当时的时代具有浮华的时尚,德谟克利特对于音乐也不乏贬义。
有人评论说:“他说音乐是新近的东西,并证明音乐不是为了需要,而是为了奢侈才出现的。
”
对于绘画,德谟克利特也强调简单的原色,即白、黑、红、黄四种颜色。
在现存的史料中,还有一条德谟克利特关于透视的理论。
希腊时代的剧场是露天的,观众们从很远的地方观看舞台,对于台上的布景会产生视角上的错误和变形。
德谟克利特对于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从上述可以看出,德谟克利特的美学很多是关于当时流行艺术的具体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