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善与仁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

善与仁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

善 与 仁 :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许卫刚,陈 林(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东方和西方 轴心时代 的开创者,在道德学说上分别提出了 仁 和 善 。

其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表现在:道德价值的确立,道德普遍性的发现及道德神圣性的高扬。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仁;善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9247(2006)02 0028 03Kindness an d Hum anity :C ommon to C onfucian and Socrates !Moral T houghtsXU Wei gang,C HEN Lin(Department of Philosophy,Huazhong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 y ,Wuhan 430074,Hubei,China)Abstract:Confucian and Socrates are the pioneers in both O riental and Western wor ld.T hey respectively put for ward kindness and humanity in moral theory.T he things they hav e in common are:the setup of moral value,the discovery of mor al univ ersality and the sacredness of it.Key w ords:C onfucian;Socrates ;kindness ;hum anity雅斯贝斯在其∀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用 轴心时代 一词来形容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人类几大文明所发现的 超越的突破 。

直到近代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1](P14)中国的孔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无疑是 轴心时代 最关键、最重要的开创者,他们分别开创了两种文化最本原的东西,为两种文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突破包括了 哲学的突破 。

所谓 哲学的突破 即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的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从而对人类处境及其基本意义获得了新的理解。

认真翻阅历史,我们会发现这种 哲学的突破 在孔子和苏格拉底那里不仅表现为启迪了中华民族和希腊人的道德自觉意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人类的共同目标和道德精神的形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就是孔子所开创的 仁 和苏格拉底开创的 善 。

本文欲从 仁 和 善 的共通之处,对孔子和苏格拉底之思想作一比较研究。

一、 人而不仁、如礼何? 与认识你自己 :道德价值的确立孔子和苏格拉底之所以能成为这一 轴心时代 的开创者,主要是他们思考和探索的不是前人所思考和探索的,而开创了一个文化的新领域,或者说他们把人们关注的中心从一个方面转移到另一方面。

当然这种开创或转变并不是断裂的突变而是对前 轴心时代 所已有的文化的连续中的突破、突破中的联系。

这一新领域就是 人 ∃∃∃开发和确立了人的道德价值,是一种 人文 的转向。

中国前 轴心时代 的文化由原始的巫术文化到殷商的祭祀文化再到周代的礼乐文化,体现着理性的觉醒和人文精神的兴起,尤其是周初 以德配天 、 敬德保民 思想的出现表明人不再是被动地祈求上天赐富,通过 修德 这个纽带,人可能主动寻求上天赐福,人的自我"主宰性"开始显现。

当 天 和 人 的关系由直接的天向人赐福转变为人主动修德以求天向人赐福时, 人 和 德 的关系逐渐取代了 人 和 天 的关系,人们更多思考的是如何修德以使天赐福,所关注的 是能敬的主体(人),而不是所敬的客体(神,上帝) [2]。

德 取代了 天 的地位,人们认识到是德向人赐福,而德是人修来的,所以实是人自己向自己赐福。

天 实际成了外在法则性的一道德次序。

在春秋时代,虽然由道德的人文精神之伸展,而将天地被投射为道德法则之天地;但在长期的宗教信仰中,依然是倒转来在天地的道德法则中,求道德的根源;而尚未落下来在人的自身求道德的根源。

[3]此时, 天 仍是僵死、外在于人心之天;周文化中所讲的 德 也是一种外在事功,无内在根据,对人为什么能修德,德的根源何在没有做出回答。

孔子于是来了一个 哥白尼式革命 ∃∃∃将外在之天拉入人之内心,将外在法则性之德转化为人内心的道德意识。

这就是孔子的 仁学 思想。

孔子肯定每个人都有一颗不容已、自反自省之心,修德之根源并不存在,而是人之本性之要求。

这种内在人格道德意识是人之真生命所在,是一切价值的根源和标准。

仁 是人格发展的最高境界。

仁的境界之实现,乃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故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亦不以仁与圣自居,唯是不厌不倦地以其全部生命为 仁 做见证。

仁 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是人一生所应当追求和努力的,而不应去追求别的什么名利。

这里即有所谓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君子一言一行,唯求 正当 、 合理 ,不计较利害得失,而小人只顾一己之私,唯利是图。

所以孔子说 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在孔子看来人生之根本是在由道德情感所开发出来的: 义 上。

所以孔子有以 义 克 命 的思想。

道之将行兴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 (∀论语%宪问#)。

道之 应行 是合乎义的,是价值是非问题。

道之 兴 或 废 是成败问题。

成败问题乃受客观条件所决定,非人身所能负责的,人所能负责的只能是是非问题,而不是成败问题。

所以人所应关注的是唯求尽 义 ,而不去计较成败。

人们常习惯用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希腊哲学 从天上拉向人间 来形容他对西方哲学的重大贡献。

的确如此,当苏格拉底接着德尔菲神庙的铭句 认识你自己 往下说的时候,希腊哲学开始了 自然 向 自我 的转变。

前苏格拉底时期,希腊哲人更习惯于探索一种或多种质料性的宇宙的具体的 始基 。

无论是泰勒斯把水当作万物之本原、赫拉克利特把火当作万物之始基,收稿日期:2005 09 28作者简介:许卫刚(1980-)男,山西祁县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28第23卷第2期2006年3月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 nhui U niversity of Techno logy (Social Sciences)V ol.23,N o.2M arch ,2006还是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虚空世界的本质。

这种以现象界可感的事物作为始基的思维模式发展到原子论时已经达到了最高峰,于是就出现了依靠理性思维才能得出的 数 为万物之源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这种企图以数学的方式来解决 一 与 多 的矛盾,无疑是人类思维的一大进步。

但是无论以 水 、 火 、 原子 还是 数 作为世界的本原只能作为逻辑推理上的悬设,而不能作为 观察 上的可靠和检验上的可能。

因为无论怎样细小的微粒,总是还可能分割的,无论怎样准确的&尺度!(&逻各斯!),总还不能穷尽&变幻不居!的大千世界。

[4](P69~70)苏格拉底在∀费多篇#中详细地谈论了自然哲学所遇到的这个问题。

他认为自然的因果系列是不可穷尽的,在自然界本身并没有哲学家所追求的 始基 和 原因 。

穷尽一切自然因果系列,只有 神 才能办到,因而这种事情只能由 神 做,而不能由 人 做,因为既然自然的因果系列人不能穷尽,那么关于自然的具体知识,无论如何确切,总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他认为人应该做的,不是去找出事物的本质,而是要发现那个把世界万物安排得如此合理,如此井然有序的力量。

这个力量就是 善 。

他们幻想有一天能够发现一个更加伟大的、不朽的、包容一切的阿特拉斯,而不认为万物实际上是受到善或道德义务的约束才结合在一起的。

[5]那人又到哪儿去寻找 善 呢?他认为这个 善 就在人的心灵中,而不在其它什么事物上。

所以人最要紧的和最重要的是 认识你自己 ,考虑生活和道德、善和恶的问题。

他认为人的心灵中已经包含了与有关世界本原的原则,所以应该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

心灵是人认识外部世界的中介。

这些原则就是努力使自己过上 善 的生活,当人真正过上了这种有 德性 的生活他就找到了世界之本原,从而就能真正指导自己的行动。

苏格拉底认为 善 对于人来说是最可珍贵的,是灵魂能否得救唯一的决定因素,它能够决定人的智慧和命运乃至城邦国家的命运, 财富不会带来善(美德),但是善(美德)会带来财富和其他各种幸福。

[5]他进一步指出:善是一切行动的理性,正是为了善我们才做一切我们所做的事,而我们不是为了别的什么目的才去实践善的。

所以苏格拉底向卡利克勒问道: 你也赞同我的看法吗?善是一切行动的目的,一切事物皆为此目的而行事。

[5]苏格拉底在这里开启了道德伦理哲学大门,把道德伦理的价值提升出来。

孔子和苏格拉底在这里张显了道德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为人类的精神追求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为人类的心灵世界开发出流行不已的生机,以及无限上扬的人生境界,指出了一条康庄坦荡的生命之途。

二、 我欲仁,斯仁至矣 与无人有意作恶 :道德普遍性的发现孔子和苏格拉底为人类精神所做的另一大贡献在于,他们突破了狭隘的等级观念和相对主义观念,把道德普遍化,使之成为社会成员都必须服从的准则,从而实现了一场道德上的革命。

西周初年所讲的 以德配天 、 敬德保民 仅仅是对统治者而言,是对统治者的要求和希望。

统治者实行好的政治就会享有天命,反之就会失去天所赋予给统治者的统治权。

德 是 得天命 的手段,对于那些不可能获得天命的被统治者而言, 德 是没有价值的。

德 只是少数贵族统治者享有的特权和义务。

此时 德 具有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周统治者看来, 德 之所以重要,乃使它可以召来天命。

统治者敬德的目的即在于求上天赐给自己天命或延长自己的天命。

在周代贵族社会中,独立的道德观念尚没产生。

人们对德的强调和重视,所关注的并不是道德本身的价值,而是道德的功利价值。

德是利的附庸。

德义,利之本也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重德即是为了谋利。

完全摆脱阶级范围和功利价值的限制,真正具有普遍规范和独立意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的出现始于孔子。

如果说周礼的 德 是对统治者的特殊要求,则 仁 是人人都必须而且可以遵守的普遍道德原则。

仁是天所与我者,它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之中。

仁 是判断人的普遍标准。

符合 仁 的标准的是 君子 ,反之是 小人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