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养生的现实意义
今日世界热点繁多,养生乃其中之一。
面对现代医学揭示的众多疾病,今日的医疗手段虽然解决了不少问题,但仍有更多的迷团,更多的“不治之症”,于是人们的目光投向日常养生以防病于未然。
历史在其螺旋式发展的进程中又回到了《内经》时代“治未病”的起点!
在新的背景下,中西医学均提出了众多的养生方法,如营养补剂、微量元素等的药食养生;气功、导引、瑜珈、健身的锻炼养生等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众说纷纭的方法更使人彷徨,加之极其夸张的广告宣传作用于现代人急功近利的心理,所有的一切都愈加使得本不平静的内心更为沸扬。
这样的心境与《内经》“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养生宗旨不知相差几远了。
这种追求养生又不懂养生的现象,亟待从根本上澄清养生的真正含义。
时间过去了几千年,沧海桑田环境变迁,但庄子的养生思想仍然可以作为今天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指导。
养生不仅需要药食、仪器、功法,更要着重于精神、心理的自我调节。
养生的关键在于明白地做自己生命的主宰,在生命的自在中达至生命的永恒。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养生呢?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如运动,环境等等使得养生的意义更显的重要.......
一、运动养生的意义:
1、体育锻炼能使人头脑发达,思维敏捷
人的重要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反射的方式进行的。
反射可分为条件与非条件反射两类。
非条件反射是遗传的,其中枢在大脑皮层下部。
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训练建立起的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其中枢主要在大脑皮层。
而体育活动中的各种技术动作和变化莫测的战术配合,是通过感受器不断地对大脑皮层进行复合性的强化刺激,产生刺激效应,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更加加深、更加集中。
例如打乒乓球时,在接发球的一瞬间,大脑皮层所进行的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如对方发球的姿势、击球部位、声音、球的方向、弧度、旋转和落台地点相继出现,所有的刺激,由相应的感受器接受后并传入大脑皮层,引起皮层不同的细胞活动,依靠暂时的神经联系,把所有的这些活动联成一个整体,接球者对发过来的球得到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好球还是坏球,是怎样旋转的球,用什么方法把球击过去等。
再如竞技体操运动时的肌肉收缩性质,有动力性成分,也有静力性成分。
既要建立各对抗肌中枢之间兴奋和抑制交替活动的动力定型;又要建立它们之间处于同一神经过程的动力定型,且按动作技能组合安排的需要,神经过程的高低强弱与接替,均需按规定节奏进行。
因此大脑皮层与大脑皮层下运动中枢可因训练而形成的全新的协调关系,有时需加强或保持低级中枢的交互抑制,有时又需要改造它们。
由此可知,体育锻炼是机体的每一种非条件反射都可能与各种各种各样的外界刺激结合起来而建立起相应的条件反射,从而使人的头脑发达、思维敏捷,达到提神健脑之功能。
2、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
在体育活动时,由于体内能量物质消耗的增强和代谢物的增多,因此就必须加快血液的流通量,及时满足机体各部能源的供应和代谢物的排泄。
如在激烈运动时,运动员每搏输出量要从安静时的100ml激增到180ml,每分钟向全身输送血液可高达35000ml。
这就促进了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壁的弹性。
同时
也提高了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数量,降低和限制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存积。
由于血液循环的加快,血液需求量的激增从而又促使心脏从形态、机能和功能上产生良好的适应。
如心脏运动性肥大,使心脏面积比一般人大10%以上;
心肌发达,收缩力强,一般人每搏只能输出血液113ml,而优秀运动员每搏输出量可高达200ml;心容量大,心力贮备高,据测试一般人约为765~785ml,而运动员可达1015~1027ml;窦性心率徐缓,一般人约为70~80次/min,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者约为50~60次/min,优秀运动员为36~40次/min。
同时心脏的调节机能也大为提高,主要表现在:运动开始后,能迅速动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以适应运动的需要;在进行激烈运动的过程中,可发挥心血管系统的最大潜力,充分动员心力贮备。
运动结束后能很快地恢复到安静水平。
3、促进骨骼、肌肉结实有力
体育锻炼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器官的机能,使管状骨变粗,骨密质加厚,骨小梁排列密集,骨结节粗隆增大等。
如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人,骨密质可增厚15~8mm 。
所有这些变化均赋于骨骼坚固密实,抗压性强等特性。
体育锻炼时,由于肌肉工作加强,血液工作增加,使原有的肌肉纤维增粗,肌肉块增大,通过锻炼,臂围、腿围等,男子中增长4cm以上,女子可增长0-6cm 以上,肌肉的重量可占体重的50%以上,而不锻炼者这种比率只占35%~40%。
因此,体育锻炼能使肌肉更加结实有力,并具有高度的兴奋性和灵活性。
二、环境养生的意义:
1、生命的主宰
庄子开宗明义地讲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接着又在下文中借被文惠君称善并得养生的庖丁之言说:“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前者是以有随无,后者是以无入有,一正一反,效果截然不同,一为殆,一为有余。
这有无之间恰恰蕴涵了养生之主、生命之主的真谛。
真正的养生要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就要以自心为无,感知为有,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于我心皆如镜照影,毫无所扰。
这样神清气宁,守精不妄,生命之元得以保存,较之补多少精,采多少气都更有益,养生的目的也就自然达到了。
然而,今天的社会不同以往,紧张的生活节奏、复杂的人际关系、高涨的消费诉求……一切都刺激着人们的欲望,扰动着心神。
这又如何能恬淡清静呢?!但是如果一个人能明白只有他自己才是其生命的主宰,就能够要求自己不再作欲望的奴隶,对高涨的欲求做到适可而止,即庄子所谓“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
这样从控制欲望到摆脱欲望,最终回归清静。
2、生命的自在
庖丁是《养生主》中塑造的一位求道的解牛人。
看他在解牛之时,举手投足“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那是何等潇洒、自在!庄子又借文惠君之口称道:“得养生焉”。
这提示我们,养生实乃求生命的自在。
一个懂得生命之主是谁,并主宰自己生命的人,不会为自身的欲望或外界的影响驱使,他必是自在的人。
反观今世之人,面对功名利禄的诱惑、爱恨无常的情感,有如笼中困兽或戴镣远徙,何谈自在!那么,现代人求养生又如何得到自在呢?庄子的解牛之道提示我们:“以神遇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即求自在
就要抓住自己的本心,顺应自然的变化,珍惜拥有的一切。
而不要如族庖的强“割”、强“折”一般强求生活中没有的东西。
这样功名利禄就如过眼云烟,无损于内心的安宁了。
对于情感的变化,庄子又提出“安时顺处,哀乐不能入也”的主张,也就是悲伤时尽管悲伤,欢乐时尽情欢乐,一切均应时而发,应时而去,绝不久留。
反之,欢乐时忧心悲伤,悲伤时强颜欢笑都属于“遁天傍情”,必受“遁天之刑”。
最后,庄子又以泽雉为喻,指出所有功名利禄、爱恨情仇皆如樊笼,身处其中“神虽王,不善也”,而泽雉的“十步一啄,百步一饮”,即使清苦,却属逍遥。
但是。
生命的自在也不是完全的随心所欲、无忧无虑。
庖丁解牛之时,虽然游刃有余,但也有“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的时候。
所以生命需要认真对待,养生也绝不轻而易举。
3、生命的永恒
养生固然是追求良好的生命质量和长久的生存时间,但肉体毕竟不能永存。
所以,庄子在这篇谈生的文章里特别提到了“老聃之死”。
本来生与死就是同时存在的,对于个体而言,有开始必然有终结。
如果养生仅仅为了追求肉体的永存,那么执着于自身也就失去了生命的主宰和自在,肉体的存在从而变得毫无意义。
当然想真正做到养生,还要从饮食,心理各方面进行训练。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我们从小到大听过无数次,身边关心你的人也时时不忘提醒你注意自己的身体。
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对健康,养生却知之甚少。
不过刘老师知识渊博,讲课风趣幽默,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我正在努力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并试着影响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