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人事心理学》结课论文试论青年学生逆反心理透析及对策劳动经济学院 2010级劳动经济学专业张士成 22010050293论文摘要:逆反心理和行为在青少年中是普遍存在的,教育不当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青少年逆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又有教育失当的原因。

文章对青少年逆反现象的表现、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预防、纠正的对策,对减少消极逆反心理与行为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界定;原因;表现;对策古希腊传说中,宙斯给…·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人类的全部罪恶。

和其他孩子…样,潘多拉也是好奇的,加上宙斯给她盒子时告诉她绝对要打开。

正因为这样,潘多拉更想看盒于里的东西。

她打开了盒子,结果所有的罪恶都跑到了人间。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在我们日常的教育实践中也会经常发生:老师严肃地告减同学们,某部电影或某本小说不宜观看阅读。

结果,大多数同学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甚至某些平时不热衷于看电影、看小说的同学,也好奇地悄悄去看。

还有这样一种学生,他们倔头倔脑,软硬不吃,一股牛劲。

明明犯有过失,老师苦心教育,他们置若罔闻,对老师的批评、劝告,他们横眉冷对,甚至摆出一副唱对台戏的架势,弄得老师气没一处发,往往发出“恨铁不成钢”的感叹。

上述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逆反心理在作怪。

事实上,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存在着逆反心理,但对于处“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年龄在l1、12岁一17、18岁)这种心态尤为突出,逆反心理就是这一时期所存在的主要的心理误区之一.为此,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也是青春期教育的主要课题。

一、逆反心理界定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具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

”一般认为,逆反心理的心理结构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要素构成。

认知要素是指产生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教育者教育方法、手段、内容等教育要素的看法。

中学生只有在对上述教育要素持否定的看法时,才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或对抗态度。

情感要素是指伴随逆反心理发生的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如反感、讨厌、愤怒等。

意向要素指逆反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准备状态。

逆反心理有正向逆反和负向逆反之分。

所谓正向逆反是指对教育和个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逆反心理,反之即为负向逆反。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个体思维形式及自我意识的发展发生质的飞跃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中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标志。

逆反心理产生的认知基础是逆向思维的发展,而逆向思维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成长的基础。

因此,只要教育者注重教育方法,就能消除和减少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青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 客观因素1.家庭和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影响是青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中的一些逆反现象都会直接影响青年学生。

例如父母长期的不睦、争吵、分歧、敌对、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出现逆反心理。

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

如有的家长双双外出打工,并与子女长期分居隔离,子女从小未能及时地得到父母的教育关爱,致使子女个性自由、倔强,形成任性、放荡等不良习惯;有的家长迷恋于牌场、舞场,对学生的学业成长不关心、不督促,使子女感到人生冷漠,情淡。

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党内的一些腐败现象、丑陋事件,影响青年学生看破红尘,视一切不过为虚假、虚伪而已。

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讨好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说成是“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为“傻瓜”等等。

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青少年学生耳濡目染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视的。

2 .学校教育也是影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主要因素。

首先是教育者不尊重学生的需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青年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他们强烈地要求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

教育者对学生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肯定或否定。

只凭主观臆测,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采取过激的举措,如罚站、讥讽、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其次是教师的教育内容单一,方法呆板,也会造成学生厌学、逆反的心理。

教师没有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渐占上风,与教师的关系、情感日渐疏远,久而久之甚至产生敌对情绪。

其三是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

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传播给学生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说教劝导,另一条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引导,这是缺一不可的。

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在学生眼里,教师是学生的人生标杆与楷模。

如果教师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这样的教师在学生看来是“伪君子”,不仅不能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降低教育者的威信,更使学生反感,使学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二) 主观因素与童年期相比,青少年的自我愈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重要的心理倾向。

他们要求像成人一样,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些活动。

由于学生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不成熟的矛盾,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不够成熟,加之经验不足,认知的偏差较大,所以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以偏概全,固执己见,走向极端。

这是因为青年学生自尊心较强,有时又不能正确维护自己的尊严,把教师、家长的劝说、批评或看成是吹毛求疵,或看成是训斥,以长凌幼耍威风,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青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青少年历来都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家长的特殊关注。

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

有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

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

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

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

三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

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

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四、预防、纠正消极逆反心理的对策(一) 对逆反心理的正确认识“心理断乳”期是青少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

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心理上的进步:(1)从心理上依赖父母、老师到要求独自主;(2)因逆反心理而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3)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

因此,父母和老师要重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正确看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对逆反心理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因势利导,促其成才。

(二) 对逆反行为的正确态度1.理解、沟通是化解消极逆反的重要渠道逆反心理的基础是对问题的认识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常以代沟形式表现出来。

作为教育者,理解、沟通是化解逆反的重要渠道。

教育者必须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同孩子交流、沟通,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设身处地替孩子着想;遇到分歧时,多反躬自省,将心比心,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2.尊重、信任是化解消极逆反的有利条件青少年都渴望被尊重、被信任,但大多数家长却常常忽略了这一点。

他们总认为孩子们不可能自觉学习,不可能照顾好自己,不可能处理好人际关系。

因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事事叮嘱再三,时时忧心忡忡。

其实,成人的经验永远代替不了青少年自己的实践,即使是青少年的一次失败的实践也比成人给他的几十句成功经验印象深刻。

家长要充分信任他们,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做,对他们的失败抱着宽容的态度,让他们在失败中成长,在挫折中进步,在他们承受挫折和失败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这样,孩子们才不至于因不甘心被人看扁而产生逆反心理。

3.鼓励、赏识是淡化消极逆反心理的最佳武器教育者要善于从孩子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他们的心态及其变化,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多用鼓励、赞美、赏识作为教育武器,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赞美是一颗种子,在孩子心灵深处种下的是信心和力量,是奋进向上;赏识是一种兴奋剂,让孩子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

多一次鼓励、赞美、赏识,就少一个消极逆反的孩子。

4.营造和睦、平等的人际关系是防止消极逆反的良策预防青春期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纠正其不良行为,需要主、客体双方的共同努力,需要营造一个和睦、温馨、平等的人际关系环境。

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睦、温馨、平等的家庭氛围就会最大限度地防止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利于逆反心理的转化。

5.教育者改变教育观念是预防消极逆反的关键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是“好孩子:孩子+听话”“好学生=学生+听话”。

把是否“听话”作为孩子“好坏”的标准。

这种陈腐的观念与今天的创新理念格格不入。

时代需要创新人才,需要标新立异,只要“逆反”得有理有据有利,教育者就应该认同、接纳。

6,重视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等方面的影响。

所以,教育者要纠正青少年的消极逆反心理和行为,就不能把他们局限在学校家庭这个小天地里,要让他们:置身社会,要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