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对初中作文教学方法的一点探讨

我对初中作文教学方法的一点探讨

我对初中作文教学方法的一点探讨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二十余年,多次参加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也有幸参加了初中骨干教师国家培训,我从中认识到初中作文教学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学生作文直接体现该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

长期以来,学生厌烦写作文的现象非常普遍。

造成厌烦心理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

但分析起来,根本原因还在教师身上。

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就决定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方向和程度。

因此,在新课标指导下,我对初中作文教学方法有了一点新的认识和体会,下面谈一谈我的浅见。

(一)首先教师要能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敬业与精业,是作文课教学成功的根本保证。

作为教师,要能成为一名有效教师,要努力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构思、设计课堂环节,力争每一堂课都是精品。

正如美国教育家加里.D.鲍里奇所说:一个有效教师必须像罗门王那样高明,像西蒙.弗洛伊德那样深刻,像爱因斯坦那样渊博,像兰丁格尔那样富有奉献精神。

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到听老师讲析作文或课文就是一种享受,以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来感染和引导学生。

精湛的艺术,高尚的品格,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这种氛围中
逐渐萌发对文学、对写作的兴趣和爱好。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

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谙熟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针对学生“不知道怎样写”的问题指点门径,力求做到一课一得。

(二)其次教师要能成为一名“有办法”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命题(包括命意)作文的特点。

作为一名有着二十余年教龄的语文教师,同样我在作文教学有着很多困惑,结合继续教育培训,我开始对“通过写作档案袋的收集和评估提高中学生作文写作的自我效能”的研究,以求达到:以写作档案袋的形式,充实学生的写作内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对命题作文的认识能力和创作能力。

经过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怕写作文,其实最怕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内容不熟悉,感到无话可说,布置写作,其结果只能是敷衍了事。

任何一种作文命题,无论是何种体裁,也不管是何种形式,都具有限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我上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的经验,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档案袋,档案袋搜集的方法等。

先让一部分同学动起来,三个星期后,全班学生都行动起来了。

我再调查、引导,渐渐地每个同学的档案袋丰富了。

现行的课本中,有些文章由于所反映的内容与现代生活距离久远,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我们应该另外选择内容
比较新颖的文章作为剖析的对象,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真正解决某种技巧问题,这样就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果学生能把握命题这一特点,就能避难趋易,像疱丁解牛那样,“以无厚入有间”,做到“游刃有余”。

(三)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头脑风暴效应”,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

何为“头脑风暴效应”?这是指1938年的企业高管奥斯本在发现了公司看似上下一心的氛围中暗藏危机,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命题:“何不让每个员工的头脑卷起风暴。

”作文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多思维,得出自己也想不到的、富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同一个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

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八方辐射,“万涂竞萌”,要想使学生立意时独出机杼,不落窠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

运用这种“扩散”型的思维,学生就会感到思如泉涌,要写的东西很多,就会感到作文绝非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作文教学就应这样,有一个典型的故事:有一家公司面临严重问题,严冬季节,美国北方电线上积满冰雪,以致压断线路,有人提出设计电动清雪机,有人提出用电流或者振荡术除雪,而
有人却提出用直升机带上几把大扫帚去扫雪,虽令人捧腹大笑,介但人一个工程师却受到启迪,想出了用直升机螺旋桨搅起的风扫雪的点子,后经认证这恰恰是简单、高效、成本低廉的最佳办法。

从诸多的角度中,就可以选择自己体会深刻、材料新颖、立意独特的角度来写,克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毛病。

(四)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

青少年学生最少保守思想,他们思想解放,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但和成年人比,他们还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思想还幼稚,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没有深度。

这些特点常常在他们的作文中表现出来。

因此,教师应对他们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之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提高他们辩证分析能力。

通过这样辩证地分析,才能去伪存真,寻找出材料所揭示的正确观点,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情,进行评论,文章必然会抓住要领,褒贬得当,就不至于泛泛而谈,单薄无力了。

(五)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使学生适“材”选“体”,落笔成文。

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不能掌握文体知识,缺少“规矩”。

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们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规
律性的东西。

根据不同的题材性质,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写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还有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设置中心句的方法等等。

(六)范文引路,模拟训练。

传统的教学范文还是有不少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的可取之处,可以把其当作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

但是,教师应在教这些课文之前,作好写作安排,教者心中有数,使学者学有目标。

在评析课文时,着重分析作家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讲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点,让学生有法可效。

范文引路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学范文之取材分析、布局谋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袭,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

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怎样写”的心理障碍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往后的作文教学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七)身教与言教并重。

以身作则,是我国教育者的优良传统。

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教育学生不仅重于“言教”,而且重于“身教”,孟子提出“教者必以正”。

教师的一举一动,比千言万语还要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长期的作文教学中,凡是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我都坚持与学生同题写作,平等研讨,共同修改。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如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主要的阳光。

”作文教学
更是如此,言为心声,以身导行。

教师的第一要义就是做好学生的榜样。

长期的作文教学经历和参与训练,本人的写作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我于2009年参加了《漫步秋浦》的撰写、2010年参加了《九华山导游词》的编写,多篇文章在省市级报刊发表。

《汤瑛老师》、《儿行千里》等散文在《大九华》刊物的发表,我于2013年荣耀的加入池州市作家协会,成为一名作协会员,挤入作家的行列。

更重要的是,我的这种做法使学生感到写作不再那么难,作家也不是高不可攀。

“作文其实就是写身边的人和事,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好的作文必须要有独到的思想和艺术见解。

”学生对作文一旦有了全新的认识,就会彻底打消畏难、厌烦心理。

(八)典型引导,正面鼓励。

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不说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话;不做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事。

坚持多从学生的作文中找评析范文,不求完美,但求有独到之处,力争每学期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有被选做范文的机会。

同时,注意在学生中培养写作爱好者。

本人所教学生中有多名在省、市级中学生征文竞赛活动中获得一、二、三等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写作成就鼓舞了其他学生的写作热情,许多学生纷纷表示,也许将来我也能成为一名作家。

继而实现了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轻松的喜人局面。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更
加严格、全面。

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有对教育事业、对学生赤诚的爱。

很难想象,一个对现实生活冷漠、对学生漠不关心的教师会写出情真意切的作品,会培养出品格高尚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军与新语文教育》,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教师成为研究者》,郑慧琦,胡兴宏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
[3]《课堂教学心理学》,潘玉峰,赵蕴华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
[4]《课堂管理的艺术》,潘玉峰,赵蕴华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
[5]《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美)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