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姜夔词作的艺术特点

姜夔词作的艺术特点

姜夔词作的艺术特点
商学院金融08 ZWN
自从柳永变雅为俗以来,词坛上一直是雅俗并存。

无论是苏、辛,还是周、秦,都既有雅调,又有俗词。

姜夔则彻底反俗为雅,下字运意,都力求醇雅。

这正迎合了南宋后期贵族雅士们弃俗尚雅的审美情趣,因而姜夔词被奉为雅词的典范,于辛弃疾之外别立一宗,自成一派。

姜夔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

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于婉约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北宋以来的恋情词,情调软媚或思想轻浮,虽经周邦彦雅化却仍然有大量媚俗的残余。

姜夔的恋情词,则往往过滤省掉缠绵温馨的恋爱情节,只表现离别后的苦恋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热的柔情,从而将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尘脱俗的韵味。

如: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

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

离婚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此词虽是怀念恋人,但只字未提二人相遇、相守时的美好回忆,而只有魂牵梦绕、刻骨铭心的忆恋。

其中“淮南皓月冷千山”,创造出罕见的凄冷浩大之境。

苏轼首开以诗为词的风气后,经由辛弃疾的发展,词与诗在表现题材和抒情手法上的界限已经经本消失。

姜夔接受辛弃疾的影响,也移诗发如词。

但姜夔移诗发如词,不是要进一步夸大词的表现功能,而是而是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

他秉承周邦彦字炼句啄的创作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语言特色来改造传统艳情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而创造出一种清刚醇雅的审美风格。

以词的语言说, 姜夔词善于以硬笔写柔情, 语言极有张力与强度, 往往给人以振荡之感。

如“春渐远, 汀洲自绿, 更添了、几声啼。

”(《琵琶仙》) 、“阅人多矣, 谁得似长亭树, 树若有情时, 不会得青青如此”、“算空有并刀, 难剪离愁千缕(《长亭怨慢》) , 如此等等, 都是以硬笔写柔情, 尤其是转折拗怒, 能引起感情的振荡。

这是姜夔词不同于其他婉约词人词风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 表现出他特有的艺术个性。

姜夔的词境独创一格,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也别出心裁。

他善于用联觉思维,利用艺术的同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出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写景状物时又善于侧面描写,虚处传神。

《扬州慢》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此词上片写景, 写他初到扬州时对这座名噪千古的历史名城的印象。

词人写扬州的荒凉、残破以及战争给人们造成的深重灾难, 是用了虚笔,采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 但给人的印象却极深刻,这是因为他成功地使用了烘托与陪衬等修辞手段的缘故。

下片抒情, 以假设之辞, 写出了今日扬州的残破在心目中留下的极为深刻的印象。

以无情写有情, 情感更深, 情绪更烈。

此词以虚写实, 以无写有, 并将抒写的笔触深入到历史的长河, 有种强烈地纵深感, 并给人留有较大的思索空间。

总之, 此词写得境界开阔而又空灵, 表现的感情跳荡而又深厚,
是很典型的清空词风。

姜夔在艺术上追求全词意境的浑成,情感基调和语言色泽的一致,对后世词坛颇有影响。

南宋末期的吴文英、王沂孙、涨炎等都是姜夔的追随者,他们以姜夔的“雅词”为典范,注重炼字炼句,协守音律,追求高雅脱俗的艺术情趣,题材以咏物为主,讲究寄托。

这些以“雅”作为艺术追求的词人共同构成了宋末的“雅正”词派。

“雅正”词派为词坛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规范,丰富了词的表现意境,也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细腻深切的阅读感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