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姜夔词乐作品的韵味和意境分析

姜夔词乐作品的韵味和意境分析

姜夔词乐作品的韵味和意境分析【摘要】姜夔自称“自度新词韵最骄”,他对词的格律有深入的研究,达到了“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的境界;姜夔的曲被著名诗人杨万里称“有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云之奇声”。

他的曲子注重格律,追求艺术美;姜夔的音乐被纪晓岚称“音节文采,并冠一时”。

自度曲首首词曲俱佳,填词填曲之作也无比的成功。

其音乐作品中独特的韵味与意境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关键词】姜夔;词;韵味;曲;意境中国古曲,博大精深,古曲作家姜夔,在南宋称得上独领风骚。

一、姜夔生平简介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潘阳(今江西波阳)人,自幼擅长诗词之句,爱好音乐和书法,是南宋词坛上最讲究音律,号称“格律派”的诗人和音乐家,在词与乐的结合上成为南宋独树一帜的词人和音乐家。

姜夔成年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爽,因此布衣终生,未入仕途。

他一生四处漂泊,并在漂泊中写下了大量的诗词音乐作品,其作品收集在《白石道人歌曲集》一书,这也是他的一部唯一的传世之作,其曲调的珍贵超过了保留在《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的词调音乐。

该歌曲集共收有姜夔谱写的祭神曲《越九歌》10首,旁注格律谱;琴歌《古怨》一首,旁注减字谱,自度曲10首,这也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音乐;其余五首有为词填曲,也有为曲写词。

“关于姜白石词的音乐处理方式,大别之有两种,一是参酌现成乐曲,加以剪裁,填上新词;一种是根据新词,自制新腔”。

(1)姜夔的词乐作品有独特的韵味和意境,风格清新,感情真挚,曲子的韵味清苦而悠远,词的格调甚高,婉约而清秀。

二、词里的韵味——“自度新词韵最骄”姜夔的词在南宋自成一派,但其调的功底与造诣却远远超过了诗,他对词的格律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达到了“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的境界”。

姜夔的作品大多以反映其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为主,词里往往透着一种忧郁的情绪。

他曾用一首诗来评价自己:“自度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中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他遗留的作品,首首清空峭拔,曲曲格调甚高。

词里总隐藏着耐人寻味的美韵。

(一)感情真挚,扣人心弦如《扬州慢》一词:“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该词共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姜夔御了马鞍停留在淮南这个风光绝美的圣地,走在这风光绝美的扬州路上,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片片野生的麦子。

作者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了自己所看到的景象,为后文作铺垫。

下阕抒情“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自从被敌人侵掠之后,恐怕连废池和乔木都害怕提起打仗了。

天快黄昏的时候,古城上方回响的,就只有冷清的号角。

这里也曾是杜牧游玩过的地方,假如他再次故地重游的话,肯定也会大吃一惊。

就算再有才华,用再美的句子,也难以表达这么沉重而眷恋的情感。

二十四桥还在,但是只有冷月在水波中心来回的荡漾,还有桥边的红芍药,尽管年年开放,可如今还有谁来欣赏呢?作者借景抒情,巧妙的运用“废池”和“乔木”来表大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借猜想杜牧的心情来抒发自己隐约委婉的爱国情感。

通过每一句诗,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作者哀愁而激愤的心情。

他委婉曲折的情感表达,让人深感凄凉。

从整首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忆和面对国家即将衰败时的迷茫感,通过委婉曲折的感叹,在“清妙秀运”的意境中,悄然隐藏着几分爱国愁思。

(二)婉约清秀,格调典雅“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

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

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这是姜夔的《杏花天影》。

该词是作者路过金陵,深感漂泊之苦而在小舟中即兴写下的一首小令,共分上下两片,上片为“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

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绿绿的柳丝低下头轻轻拂在水面上,让作者想起了当年桃红在此呼唤渡船。

他眼神忧郁的感受着来回荡漾的春风,倚在木兰船桨上,该离去的时候却久久不愿离去。

词的下片为“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

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金陵路上,黄莺低唱,燕子飞舞,算来也只有潮水最了解作者心里的苦。

岸边到处是芳草,却找不到归路,天快黑了,船又该驶向何方?可以看出来,作者句句子子都经过了精细的琢磨,委婉而抒情。

处处流露着自己绵延不断的愁思,真切地反映了姜白石对自己前途的忧虑。

站在船头眺望淮楚,春意融融,帆船在风和日丽的水波中荡漾,面对秀丽的河川,深感惆怅和迷茫。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

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更是淋漓尽致的抒发了作者离别的愁绪和对自己前途的忧虑。

再如《鬲溪梅令》一词:“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

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

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

”这是姜夔的一首借景抒情之作,是一首咏梅词。

通过咏梅表达作者惜花惜春的心情。

共分上下两片,上片写好花不待人:“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

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好花偏偏不属于爱花的人,梅花跟海洋一样,就怕春风消失。

绿树成荫像玉钿一样的梅花去哪里寻找?词里的“玉钿”“盈盈”又像写花,又像写人,含蓄而委婉的表达了作者思念情人的心情!借写梅花追忆曾经相恋的情人,流露出作者无比惆怅的心情!下片写寻花:“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

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

”。

坐在木兰双桨的船里,感觉就像梦中的浮云;斜倚在船舷旁边,任随它像孤山飘去,再去寻找梅花的踪影,恐怕鸟儿都已经啼尽了残春。

除了上面例举的两首之外,姜夔的一系列词作都以婉约清秀为主,被誉为“婉约派”。

如《暗香》《疏影》......等,这两首作品也是他的好友范大成所喜爱的佳作.总之,姜夔的词不同于陆游辛弃疾的慷慨悲愤,他流露的是伤感凄凉的情调,感情真挚细腻,耐人寻味。

无论写景还是咏物,字字句句都是姜夔生活和心情的真实写照。

让我们读到了他的心,也读到了当时的物。

三、曲中的意境——“敲金戛云之奇声”姜夔精通音律,他的自度曲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宋代词人的词调,大多利用现成曲调进行填词,即“由乐定词”,也有一部分词家“依词配乐”,创作出新的曲调来,这种新创作的歌曲称为“自度曲”。

宋代自度曲虽多,但保存至今的乐谱,只有姜夔的自度曲,也是其中最有价值,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音乐。

“姜夔的自度曲以声韵精美著称,他的词调歌曲是一份宝贵的音乐遗产”。

(2)当时的著名诗人也是姜夔的好友杨万里称其作品“有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云之奇声”。

其意是说姜夔的词有裁云缝雾的奇特构思,曲有敲金戛云的奇特效果。

(一)曲调质朴,充满激情比如《扬州慢》,该曲属于古音阶宫调式,全曲从歌曲第一拍引出曲调基本主题,直接了当,如。

旋律的动向一直随着语调的抑扬顿挫在流动,遵从内容的需要和情感的抒发。

第一句还出现了一个六度大跳,表达了作者起伏不安的情绪。

音乐的结构严谨,上下片的结音安排的富有层次,每片四句,落音为分别do mi la do ,符合中国传统语调的起承转合的方式。

独特的变化半音多处运用,如“自胡马窥江去后”“渐黄昏”“念桥边”的曲调中都用了变音,使之产生变化,使得音乐有对比,也有统一。

(二)情绪绵延不绝,引人入胜如《杏花天影》,该曲的音乐结构和《扬州慢》相同,全曲根据歌词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共一个曲调。

该曲多处使用了变化半音程,如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及倒数第八小节,即“算之潮人最苦”一句三句中的变化音程及由变化半音形成的二度音是全曲一个独特的特色。

充分流露了作者种种愁思绵延不绝的情怀。

而乐曲最后一部分采用了六度大跳,使得曲子在忧郁中透着一股激情。

整首曲子音节十分舒展,情感也无限奔放,音乐也因其在古音阶七声羽调的基础上的两次特性音引进而更显活力。

四、词曲结合独特的艺术效果——“音节文采,并冠一时”无论是姜夔的自度曲,还是为他人填词作曲,一经姜夔之手,一首独特的音乐作品就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纪晓岚称其作品“音节文采,并冠一时”。

他的自度曲首首词曲俱佳。

各种史料对比分析之后,姜夔几乎成为南宋词坛最讲究音律的词人和音乐家,号称“格律派”,在词与曲完美的结合下成为南宋独树一帜的杰出音乐家。

在感受了姜夔词的韵味和曲的意境之后,让我们再次仔细品味音乐中的韵味和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一)触景生情,词曲俱佳以《扬州慢》为例,我们先看它的的历史背景:南宋1161年,金主完颜亮入侵扬州重镇,即词里的“淮左名都”致使其遭到严重的破坏,长期无法恢复,15年之后,作者路过扬州,看到敌人掠劫扬州之后一片萧条的情景,怀着万分感伤的情怀写下此曲。

他在小序中说:“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由小序可知,作者是有感而发,触景生情。

从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从表达内容和情感出发,突破了强求一致的应谱填词的陈规,曲调中频频加入了休止,如等。

词注重格律,音节和谐美妙,曲写的质朴清新、淡雅。

词与曲的情调无比吻合,整首作品有深切的悲痛感和抑郁的气质,又充满了抒情性。

词曲的完美搭配,把作者激动感慨的情绪表现的入目三分。

如“自胡马窥江去后”“渐黄昏”“算而今、重到须惊”“念桥边”等。

上下阕主题不同,却始终贯穿同一旋律,如和从谱例可看出两句中仅有两处节奏不同,且都用了同样的音阶,使得行腔更加自然质朴,回味无穷。

旋律跟随语调灵活流动,让人耳目一新。

再以《杏花天影》为例,这首作品在姜夔的作品中更称得上是词曲俱佳,“其创作有很高的艺术性,是不可多得之作。

”(3)这首曲子曲真实的反应出了作者对个人前途的忧虑,虽然词调一字一音的对齐,但是他妥当的处理,让人听来并不感到枯燥乏味。

比如下片第二乐句词与曲的紧密结合,把作者的离愁乡思表现的淋漓尽致。

作者将“待去”归入下一乐句,用了一个六度大跳,使得情感更显丰富和富有激情。

这首词曲俱佳的作品,正所谓“音节文采,并冠一时。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影响在当时有多大,到了现在,我们再品其作品,也是受益匪浅的。

再如《鬲溪梅令》,该曲讲究语言声调与音乐音调的关系,追求音韵协调通畅,有意识的将词的韵与音乐曲调中的主音相对应,如第一乐句音乐与歌词无比协和。

“词的押韵处用调式主音,并在创作中注意两者的协畅关系”(4)如一句,曲调耐人寻味,词的组合错落有至,词曲结合显得独具一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