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思想比较

中西方思想比较


2、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
城镇或城市的出现; 不断增加的、越来越特殊的劳动分工; 贸易、制造和商业的发展; 地方的和民族的政治、法律行政管理中心; 以国家形态表现出来的政治组织; 通讯体系; 正式的宗教制度;冶金术的出现; 高度发达的艺术、文学、音乐以及其他表现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看,古代中国、希腊、印度、罗马、埃及、阿兹特科人和印加人的世纪 以及奥尔梅克帝国等都可以视为文明的典范。
导论
一、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中西方思想史的比较研究?
1、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全球已成为难于分割得整体,多元文化的冲突 与交融正在打破地区、民族的界限。
2、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构成当今人类文明的基本格局,也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 主导性走向。
3、过去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文化体系内部的比较研究已让位于东西方文化体 系互为参照系、“互为主体”的比照和探寻。 4、中国文化引起西方空前广泛的兴趣和重视。作为东方文化的主要理论形态 的中国儒家文化也正在走向世界。 人们不断从一个更广阔的的视野去诠释和理 解其多重价值和现代意义。
统一性与多样性是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双重性,意味着多元 文化之间存在着可比较的相互依存性和支撑性。 统一性与多样性是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双重性,意味着多元 文化之间存在着可比较的相互依存性和支撑性。全球化一定 是地域化的全球化,世界性也必定是民族性的世界性,离开 了地域与民族不可能有统一的普遍性。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 雅斯贝尔斯关注到在公元前500左右,人类几大文明区涌现 的几大思想潮流几乎同时出现,雅斯贝尔斯在其《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著名 的轴心期理论,为他多元文化存在提供了深刻的历史理由。 雅斯贝尔斯认为,各大传统之间虽有相互影响的痕迹,但都自成体系,源远流长。人 类文明各有其长处和短处,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和不同的生命力。中国、印度和西方 的哲学家几乎同时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产生了直到今天仍为我 们 思考和反省的基本范畴。
思想史应该成为一种了解人类社会传统中最重要的 思想体系的导引。引导我们接触一些伟大的思想家,把这些 思想与社会政治背景联系起来,揭示思想的连续性和谱系。 用思想来丰富我们的头脑,使我们成为生活的更充实的文明 公民。
导论
一、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中西方思想史的比较研究?
二、不同思想的文化传统及其可比性是什么: (比较什么?怎么比较?可比的根据何在?)
3、文化思想比较的参照系问题
思想的比较是在文化参照系中进行的,即从什么视角来 加以比较,参照系的确立直接影响着对一种思想文化的理解 和评价。
(1)以时间和地域为参照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等。 注意一种错误观点:人们往往把西方文化等同于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的两种含义: 一种狭义的现代文化: 指相对于农业文明农耕文化(封建主义社会的文化)的 工业文明的现代文化( 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 一种广义现代文化: 指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文化概念,或者说是一种新型文化体 系。它不可能局限于特定的地域、民族和时期。而是有其综 合性内涵,既有发生上的多根系、发展上的多向度,又有结 构上的多层面。 西方中心主义或狭隘民族主义的参照系都无助于认识各 种不同文化系统的多样性以及寓于特殊性中的普遍性。
(2)中国古代文明——
一种内向收敛性文化
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这是一种建立在宗法 家族制度上,并把家族的形式和内容投射到社会的治理、民 族性格的建构上,形成了以家族为本位、注重人伦关系、强 调礼教化作用,以求得身心内外协调的价值取向,
东西方文化的两种“人格理想”
这两种文化体系造就了两种风格迥异的人格理想: 西方人格理想崇尚个人,注重人权,以征服自然为特征, 多以“海盗人格”“英雄人格”自诩; 东方人格理想则崇尚社会,注重伦理,以“天人合一”的 和谐关系为特征,多以“内圣外王”的“君子人格”自负。
思想必然是公共的,尤其是所谓时代思 想,或某学派的思想,其为多数人的共同 思想,更属显然。 凡属大思想出现,必然是吸收了大多 数人的思想而形成,又必然散播到大多数 人心中去,成为大多数人的思想,而始完 成其使命。
—— 钱 穆
“直接支配人们行动的不是思想,而是 物质利益和理想利益…… 由思想所创造的世界观念经常像扳道工 一样,决定着利益的火车头所推动的行动 轨道。” —— 马克斯· 韦伯
5、表现世界东西方思想独特性与差异性的 两大文化体系
(1)西方文明—— 一种外向开拓性文化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起源于爱琴海地区的古 希腊罗马等城邦国家。在这里,原始宗教和神话对于神的力 量崇拜(实质上是人的力量外化和延伸)并赋予一种“理想 人格”,同时与古希腊人们航海经商及民主参政的生活方式 结合,形成了一种以个人为本文、以张扬个性为特征的外向 开拓性文化。
二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原则 在文化思想比较中,应站在先进的新文化观立场,看到融 合各民族、各时代文化的共性,同时看到文化的多样态。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越是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性”。每一种文 化 都有其存在的根基、历史和特性。而越是有活力的文化就越 具有开放性、继承性、融合性。
人类能有今天这样多姿多彩气象万千的灿烂文化,正是有 赖于各民族文化的积淀和传统的保留。
第一讲
中西方两种文明类型 及其文化起源
一、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1、什么是文明?
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 (1) [civilization ]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 为人们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 (2) [civilized]引申后意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并涉及民族 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3) [ culture]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 育、科学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哈贝马斯“沟通”理论的核心就是突破界限、超越自我,用一种开 放 融合的心怀和全球化视角,重新审视各民族思想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交融
二、不同文化传统思想的可比性是什么: 比较什么?怎么比较?可比的根据何在?
1、近现代中西方思想史比较内容的与形式
从文化结构上看: 近现代中西方思想史的比较是东、西方两种文化传统、核心价值及其文化结构的 比较 从文化的思想深度看: 是以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体现出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比较。 通过对一些重要思想家的把握,把他们的思想与社会政治背景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从 而揭示出思想的连续性和谱系,彰显一种文化传统的内在价值与特征。
3、什么是文化?
一般来说,文化概念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由政治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
广义的文化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文化是人类在一定物质条件下, 观念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文化的内涵既体现在人们的活 动成果和活动方式中,也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生产、观念形态和思维方式 中。文化渗透在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由 低级向高级、由片面向全面发展。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
2、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思想史的 可比性提供了前提
文化价值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世界性与民族性、全球化与地域性构成当今文化讨论 的一大主题。 一方面,人们十分崇尚文化的全球化、世界性和统一性,竭尽所能地将其文化最大普 遍化;(如语言文化交流的国际化,或举办各种民族文化节。) 另一方面又总是从现实文化状态的丰富、差异和多样出发努力坚守着自己文化的地域 性和民族性。(如强调本国特色、民族特色等)
乔布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
• 纽约市长Michael Bloomberg : “乔布斯对技术力量的强烈信念给了我们以 重塑文明面貌的知识和力量。”
TechCrunch 主编,Erick Schonfeld : “乔布斯最大的遗产在于,他激励了一代的 初创企业家,让他们相信自己也能改变世 界”。
西方文化传统的解释:
1、阿基米德曾讲:“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 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 2、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马克思的解释: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 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 合起来!”——《共产党宣言》
4、不同思想较量的背后是文化 软实力
文化的多样态是世界文明的基本性质。按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观点, 人类在其六千多年文明史上,曾出现过21个文明社会,但在历史的漫长变迁中 大 多数都走向衰落和消亡,到20世纪中叶,留存下来而“活着”的只有5个文明社 会 ,即西方的“基督教社会”、东南欧和俄罗斯的“东正教社会”、北非和中东 的“伊 斯兰社会”、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教社会”以及包括中国、朝鲜、日本等在内 的“远 东社会”(“儒教文化圈”)。 尽管历史时期有主流社会与非主流社会之分,但从整体上看,世界文化史多 元 并存,可以说各大文化间对话交流、和平发展构成未来世界文化建设的大趋势 。
(2)思想比较参照系选取的两大原则
一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原则
思想总是特定时代政治经济等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直接的现实性 来源。思想形成于社会又反作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现实需要,具有 实践性价值,表现出很强的针对性,没有为文化的文化。 思想又总是为现实社会提供着理想性的范导作用。其意义在于为人 们 的生活经验提供一个努力推进知识的准绳、规范和超越性。理想的范导 性是人们的认识能力永远要去完成而又决不能在现实当下就实现的未来 指向。正是这种超越性促成了知识的不断进步。
中西方思想史比较专题研究
中国文化传统的解读:
1、“学而优则仕”;
2、“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
3、“修身、立德、治国、平天下”
社会主义文化的解读
1、做一个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主义 事业接班人 2、“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奋自 强、敬业奉献” 3、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对世界发展 客 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勇气和信心去战 胜 来自自然、社会的各种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