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

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20 学年第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改卷教师:
学号:106050110 姓名:孙敏得分:
题目一: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可能性阐述
对于哲学来说, 人的生命本性以及文化传统是全部哲学的基本根据或主要前提。

人的生命本性是哲学永恒的主题, 是所有哲学都要
关注的核心问题。

然而, 哲学并不是以同样的面孔和眼光面对人的生命本性, 恰恰相
反, 人们总是通过不同的哲学问题、解释原则、思维方式、思想体系和价值取向来把握
自己的生命本性。

这些“个性化”的哲学内容, 是构成某一哲学传统最为主要的因素,
从而也就形成了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本性是中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共同方向,而各自的有一不同的方式进行研究。

所以中西方哲学存在比较的共同话题,又存在观点的差异性,因此,中西方哲学存在比较的可能性。

按照这个道理去感悟和理解“中西哲学”,
就有更大的可能去把握这两种哲学的性质、特点和“长短”:
西方人“惊异于世界”与中国人“注重于生命”的哲学问题;西方人为世界秩序立法之“理”与中国人为自己安身立命之“道”的价值取向;
西方人追寻“终极本体”与中国人讲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原则;
西方人善于逻辑分析与中国人长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爱智”与中国人“修心”的哲学理念;
西方人概念明晰与中国人话语隐喻的哲学表达方式;
“中西哲学”这六方面不同的性质与特点集中地体现了“中西哲学”各自的传统,
是我们应该加以比较研究的主要内容, 各种具体内容尽可归结于其中。

当我们对以上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时, 不仅要注意“中西哲学”不同的性质与特点,
更要注重这两种哲学由于性质与特点的差异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与价值、优长与缺陷, 特
别是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生活、生命和命运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二)必要性阐述
中西方哲学比较的研究日益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并逐渐从专门性到普遍性转变,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互为关联的事实: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精
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当代中国的发展处于以西方文
化与文明为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

有鉴于此, 当代中国人要想保持自我, 真正地理
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掌握自己的命运, 就不能不去比较研究中国
与西方的文化、文明, 特别是彼此的哲学。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从近代原来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的研究,在19世纪中叶以前虽然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彼此的哲学都有过一些了解,但就中国人而言, 只是到了19 世纪中叶才真正开始比较彼此的哲学。

因为在此以前,中国和西方的两种文明、两种文化、以至于两种哲学, 就总体而言是各自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的。

是什么事情或者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国人在19 世纪中叶开始去比较“中西哲学”的呢? 这并不直接是哲学本身的问题, 其中根本的原因是根源于中国人生存的危机和命运的不幸。

那时, 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攻击, 在政治、经济、尤其是军事上暴露出致命的弱点, 致使中华民族在内外交困中陷入深重的生存危机与不幸命运。

正是这种生存与命运的压力, 促使中国人去审视中国与西方, 在比较中研究西方与自己。

另外从整个人类自我发展和认识的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蕴涵“生命性前提”的问题。

人如何
认识、理解、把握和完善自身的生命, 是人类世界全部文化与文明的根本问题。

就哲学而言, 这是哲学的核心问题。

人的生命与其他生命存在最为根本的区别, 在于人能创造和生成自身的生命。

人类生命的这一本性, 是何种人有着何种生命、何种命运的终极根据。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人类需要通过哲学去认识和理解人性, 以某种特有的方式自觉主动地生活, 从而把握自身的生命和改变自
己的命运。

这样看来, 哲学是人类用以安顿自身生命的学问。

在这个判断中, 我们可以透视出
人与哲学之关系的双重内涵: 从人来看哲学我们就会发现, 人有何种生活内容、何种生命问题以及何种命运, 就需要创造何种哲学; 从哲学来看人我们同样也会发现, 人们拥有、信奉、创造何种哲学, 他们的生活、生命以至于命运就会受到这种哲学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 人们不仅要通过哲学反思生活、生命和命运, 而且要反思哲学本身; 不仅要反思自己的哲学, 而且要反思与自己的生活、生命以及命运密切相关的他人的哲学。

这种以人的生活、生命以及命运为核心与主题的哲学反思, 其实质是真正地认识自己, 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生存方式及其问题, 合理地改变自己的文化心理结构, 从而升华自己的文化传统, 获得摆脱危机、走出困境和掌握命运的思想资源与精神力量
题目二:古希腊以来的自然法观念到近代天赋人权观念的逻辑联系
要找出古希腊自然法和近代天赋人权观念的逻辑联系,首先来描述一下什么是自然法和天赋人权观念。

这里所讲的自然法只包括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法思想,不代表以后时期的发展和演变思想。

自然法萌发于{HYPERLINK "/view/602956.htm"|古希腊哲学,其中将“自然”和“”区分开来,认为“自然”是明智的,永恒的,而法则是专断的,仅出于权宜之计。

、柏拉图和则断定能够发现永恒不变的标准,以作为评价成文法优劣的参照。

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一直重视法的作用,认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法治的意义在于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这种法律又是制定得好的;法律和政体(指国家)不可分,其目的都在于谋求正义;法律之好坏或是否合乎正义都以政体如何为转移;法律又不同于政体,它是规章,其作用是执政者借以掌握权力并监察和处理一切违法失职的人。

他在《政治学》和《伦理学》二书中,都曾分析了正义的概念,进一步解释了法律与平等的关系。

在西方法律思想中,亚里士多德虽然在自然法问题上并没有系统地加以阐述,但他仍然是最早提出自然法思想的学者之一。

后来的斯多噶学派引进了一种新的看法,并设想了均等的自然法,认为理性乃人所共有,自然状态则为理性控制的和谐状态,但已为自私所破坏,故而应当恢复自然状态。

按照理性去生活,就是按照自然生活。

总的来说,古希腊自然法思想的大致内容可理解为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制定法基础的关于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

自然法把“自然”和“法”统一起来,既包括道德伦理又包含法学伦理尽管二者的本质在逻辑上互不相干。

根据自然法的学说,在某种意义上,支配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本性或和谐的宇宙真理;而依照自然法的法学理论,法律准则的权威,至少部分来自针对那些准则所具道德优势的思量。

天赋源于jus nafural,应译为自然权利;早年译成“天赋人权”,后一直沿用。

近代学派的一个重要,意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

由的、,的、,的、、于17、18世纪提出。

认为在形成之前的自然状态下,人是和的,生命、自由追求幸福与财产是人的固有品质,也是人固有的权利。

这种权利受到自然法(人类理性)的指导与规定。

而这种权利的实现形式可以通过缔结社会契约,把个人的部分权利转让给国家缔结,成立国家,运用政治权力与的力量来保护个人的自由、平等、财产或追求幸福的权利。

即使对个人权利做了某些限制,也只是使每个人的个人权利得到共同力量的保护;如果政府侵犯了这种权利,人民有权收回自己的天赋权利,推翻其统治,或个人有权反抗主权者。

天赋人权观念是近代自然法的一个重要本分。

虽然近代自然法在古希腊自然法的基础上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出现了差异和分歧,甚至遭到过严厉批判,但是总还是存在渊源关系。


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从它们强调的中心理念来说,都强调了约束人类行为的准则不是宇宙、自然之外的任何力量。

古希腊自然法认为宇宙本身固有秩序就是人们的行为准则。

法律支配的内容因地而异,然而“生而具者”却是处处相同的。

这个与天赋人权思想认为人生来具有的权利是一致的。

但是这里的“天”并不是至神圣的上帝赋予人类权利,而仅仅是指人天生具有的权利,并没有强调是谁赋予了人类权利。

这一点与古希腊自然法的观念稍有不同,古希腊自然法认为永恒而统一的行为准则是神定的,因为那时候的认为宇宙是有众神构成的。

但是这两种观念的共同之处是不可忽视的,即政权力量无权制定违背自然法和天赋人权之外的法定支配人的行为。

从他们的目的来看,两者都可理解为理性人对纯粹幸福的追求。

古希腊自然法摒弃人为法,因为认为法当中往往存在当权者为维护己私而对妨碍人人追求平等。

天赋人权及社会契约论都强调政权无权逾越人们所缔结契约范围内的权利实施压迫,否则人们有权推翻这个政权,目的是为了自己的自然权利得到共同力量的保护而谋得幸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