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事业的发展2


恢复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70年代后期) 1972年,恢复北京语言学院 蓬勃发展阶段(70年代末至今) 教育类型多样化、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专门研究机构(1984 年,在北语成立“语言教学研究所”);第一 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语言教学与研 究》(季刊)) 返回
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

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 改进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初) 改革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
返回
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



借鉴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特点: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实际应用汉语; 教学重点:基本词汇教学、系统的语法知 识讲授;有重理论知识讲授,轻语言实 践的倾向;提出培养学生四会能力;教 学方法多样;文化教学体现在课文中。 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 科书》 返回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一、总论 二、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相关的理论基础 三、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五、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 六、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七、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八、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九、测试
一、总 论
要 点: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 (三)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况
返回
对外汉语教学要重视文化因素


外国人来自不同国家、地区; 民族文化、社会习俗、观念意识有巨大 差异; 各种差异会造成对汉语的理解学习、运 用障碍,产生误解、冲突。
返回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


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 研究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 作用; 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 平。 返回
研究教学的全过程


宏观而言:研究教学本身,包括总体设 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四 大环节的理论与实践; 微观而言:研究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
返回
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内部因素: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 教师);学习的对象(汉语、教学活动 全过程)。 外部因素:与本学科相关的基础学科 (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语言 环境、国家方针政策、资源和条件等。
本阶段的特点: 引进了句型教学 出现逐渐注意吸收功能法长处的趋势 开展了一系列教学试验
返回
功能教学法


特点 ? 《实用汉语课本》是第一部吸收功能法优点的 教材 《说什么和怎么说》是我国第一部体现纯功能 方式的对外汉语教材
返回
改革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




引进功能法,探索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 教学路子 四项技能的掌握可课型设置 普通汉语进修班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 的变革和完善 “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成 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
返回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包括教学理论和 基础理论 教学理论是学科理论的核心,是学科存 在的主要标志 基础理论是学科理论的基石,学科理论 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
返回
教学理论的研究—基本概念

教学理论的概念: 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本身及其与教学相关 的各种因素,从而揭示教学的客观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原则,使各项教 学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地进行。



作为一个专门学科逐步趋于成熟 以听说法(句型法)为主的综合法教学 提出“听说领先”、“突出听说”的主 张 《汉语课本》首先引入句型教学 《基础汉语课本》以结构为纲,以常用 句型为重点,通过替换练习使学生掌握 语法点。
句型教学

概念 创始人
返回
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初 )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1、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2、对外汉语是第二语言教学; 3、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 学; 4、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的汉语作为第 二语言的教学。 返回
语言教学不同于语言学教学

教学目的不同 教学内容不同 教学原则不同 教学方法不同 教学技巧不同
教学理论的研究(50年代 周祖漠的《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 些问题》从“汉语教学”的特点出发, 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 1958年出版了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汉 语教科书》
返回
第二语言教学不同于第一语言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目的:培养学习者言语能 力和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第二语言教学,会受到学习者的第一语 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正迁移、负 迁移); 第二语言教学时要消除语言学习中跨文 化障碍。
返回
汉语、汉语教学的特点


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体系不同于西 方;汉字的书写系统异于拼音文字。 汉语教学重点:名词没有单复数;名词 和代词没有阴性、阳性之差;代词不分 主格、宾格;动词没有人称和时态的变 化;特殊句式“把”字句;无标记被动 句。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概念: 其他
返回
改进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特点 贯彻“精讲多练”的方针,听说技能训 练放在语言教学首位; 仍以传授系统语法为中心;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结合学生 学习的需要; 编写教材《基础汉语》、《汉语读本》
返回
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初 )
返回
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研究学习者从零起点到接近标准目的语 的全过程中其汉语水平发展的各个不同 阶段的教学与学习的规律和特点。
返回
(三)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况

事业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的发展
返回
事业的发展1


初级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 专修班) 巩固发展阶段(60年代初--60年代中期) 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等 学校(1962年,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刊物(《外国留学生基 础汉语教学通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