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聚落地理§1 聚落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又称居民点。
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城市聚落聚落乡村聚落一、起源和发展聚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农村聚落的出现:新石器时代中期,(一万多年以前)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人类进入定居农业阶段,这样在地域上便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聚落便由此产生了。
城市的出现: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们寻求一些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利于交换的地点集中定居,以其手工产品与农牧民进行交换,从而在地域上出现了一种以交换为目的的新型居民点——城市。
我国古代城市即:城市=城堡+市场。
(一)城市的发展1、城市产生的两个前提1)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产品有了剩余。
2)农业劳动力的剩余。
村落的发展:1、原始的居住地:巢居/穴居多分布于森林茂密的低山地区,便于男子狩猎,女子采集。
2、古代村落:当前尚存的有两种: 游牧聚落/ 烧田聚落3、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①. 村落以农、牧、渔业为主②. 生产花卉、蔬菜、水果、乳制品的专门化村落出现③. 村落的规模大小不一④. 村落形态地域差异明显4、现代村落的发展①.传统的村落面貌得到了改观。
②.村落的规模逐渐扩大。
二、城镇标准(见教材226P)(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三)聚落体系1、城市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规模等级,不同职能类型的一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所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城市有机整体。
2、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1)等级规模法则(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涵义:人口规模居第2位的城市为居第一位的城市人口的1/2,第3位城市人口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依次类推,其公式为P r=P1/q•r(2)克里斯泰勒的城市等级体系市场最优原则k=3交通最优原则k=4行政最优原则k=7(3)首位城市法则:城市首位度:一国或地区)范围内首位城市与第二为城市人口数量之比)。
§2 城市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一)从防卫的角度出发选择区位。
主要考虑利用自然障区保护城市居民的安全,因而多选择以下区位:一是采取护城河1、利用河流二是沿河筑城三是在河心岛筑城一是利用半岛三面环海的地势2、利用海洋二是利用海湾三是利用岛屿3、利用高地和隘口⏹(二)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从交通的角度选择区位)1、滨临水运通道,便于交通运输。
2、选择陆上运网,沟通周围腹地。
3、沿海修筑城镇,方便对外联系。
⏹(三)从生产的角度选择区位⏹早期的城市选择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地区。
⏹近代以来的城市选择工业生产条件优越的地区。
⏹二、城市与自然环境火山、地震、断层(一)地质环境泥石流滑波(如秭归县城)(二)地形:平坦、开阔、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否则将制约城市的发展。
(影响城市的地域形态)有利于空气流动,缓解热岛效应或逆温层。
(三)气候:有利于防洪。
有利于防沙。
(世界上的城市绝大多数在温带)能为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
(四)水源:抑制地下水过度开采,防止地面沉降。
注重人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协调(五)生物环境:建立人工生态,优化生活环境。
三、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各功能分区在城市地域上的排列与组合状况被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一)形成地域结构的力1、聚集力(向心力):使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中心集中的力(早、中期城市多为聚集力起主要作用)它一是交通优势主要取决于两种优势:二是社会优势。
2、离散力(离心力):使人口和经济活动由市中心向周围扩散的力(逆城市化即为离心力),离散力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生活优势退化/经济优势退化‘(二)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1、同心圆模型1923年美国社会学家E.W.伯吉斯以芝加哥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同心圆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城市的社会功能环绕中心呈同心圆结构,其中的核心区叫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由此向外依次为过渡区、低收入阶级居住区、中产阶级居住区和高收入阶级居住区,共五个圈层。
2、扇形模型由美国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H.Hoyt)于1939年提出,该理论依据的主要参数是房租。
原因:一是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始,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另一远处高租金住宅区延伸,最后彼此相连成一扇形;二是高租金住宅区多选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但由于快速交通线与其联系,因此尽管居住在较远的地方,但时间距离较短。
扇形结构示意图3、多核心模型该模型是美国地理学家哈利斯和乌尔曼于1945年提出的。
多核心城市出现的原因是城市的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而各功能都有自己的特殊需要,所以在空间上呈现出这种特殊的空间地域结构。
该理论认为一个城市不只一个核心,可能存在多个核心,城市是围绕这些核心发展起来的。
土地利用分为中心商业区、批发商业区和轻工业区、低级住宅区、中等住宅区、高级住宅区、重工业区、外部商业区、城郊住宅区、工业郊区。
在模型中出现两个商业区,一个是中央商业区,一个为外部商业区,后者出现于中高租金住宅区之间。
可见多核心模型考虑的因素更多,结构更复杂。
四、城市景观与感知(一)城市景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1、建筑物的高度2、著名建筑物或标志性建筑物。
3、城市的格局4、城市与环境协调所形成的风格1、城市建筑物的高度2、著名建筑物/标志性建筑物3、城市的格局城市格局是指城市的整体结构。
它不仅包括城市各功能分区在地域上的排列组合状况,也包括由城市道路系统、河流、地形等因素所制约的城市总体框架结构。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不同的发展历史、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不同的城市功能,其城市的格局有着很大的差别。
4、城市与环境协调所形成的风格(二)城市感知城市感知:是指城市景观给人的印象。
从城市景观来说,感知对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有:路、界、节点、区。
§3 集镇与农村一、集镇集镇:是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
既无行政上的含义,亦无确定的人口标准。
一般是对建制镇以外的地方服务中心的统称。
(一)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一般多为利用当地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或利用当地的矿产生产工业制品。
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缺乏地域上的聚集。
工业产品质量差,效益不高,资源浪费,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均很严重。
(二)集市:指乡村地区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
有在村落内进行的,也有在村落之外的道路上、田野上进行的。
集市形成的影响因素有:位置、交通、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习惯等。
集市是为周围乡村服务的,具有中心地的职能。
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规模小,达不到产生城市的门槛人口,所以具有交易物质的档次比较低,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的特点。
集市的最大特点是:不定期或定期的交易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二、乡村_----乡民居住场所的集合体。
乡村聚落的类型有多种:按乡村经济活动的内容划分:有以一业为主的乡村。
如农村、山村、牧村、渔村等。
也有农业、农牧、农渔等兼业乡村。
按居住方式和形态特征:有定居聚落(农区和林区),迁移性聚落、游牧帐篷、以及以舟为室的水上人家。
按村落的地域形态:固定村落有以孤立农舍为基础做点状分布的散村;也有集合成线状、块状的路村、街村、团村等。
按人口规模:即有少许农户的小村,又有数千人口的大村。
(一)一般类型的乡村1、密集型农村聚落:多分布于人口密集的旱作农业地区。
分为不规则密集型村落和规则密集型村落两种。
(1)不规则密集型村落:格局大而紧凑,各家各户的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村中道路弯弯曲曲,说明这类村落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指导,纯属自然发展的结果。
(2)规则型密集型村落:可分为三种,即:街道式村落(street village)住户沿街道排列,形似长龙,有长有短,每家住房大体相似,住房后面是长条形的农田。
这种形式在新的垦区较多,在欧洲斯拉夫人的农村较为流行。
环形村落(green village)多围绕村中的一块绿地形成,又称之为中心绿地的环形村落。
也有的是围绕村中的池塘等水面形成。
主要分布在欧洲大陆北部和英国的平原上,在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各州也有。
这种类型的村落,村中绿地为公有,有的在上建有小教堂。
农户围绕绿地向心排列成环形。
棋盘式村落:排列比较整齐,外形如同方阵。
内部街道纵横平直,成直角相交,形如棋盘,每户农家住房式样也大多相同。
这种村落是有计划设计的,而非自然发展的结果。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少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原有的村落进行重新规划或改建,形成了不少棋盘式村落。
在历史上与军事有关的村落也表现为这种地域形态。
如,圆明园西南作为护卫该园的村屯原镶红旗就是棋盘式的。
2、分散型农村聚落:主要分布在两种地区:一是地形崎岖的地区往往三、五家组成一个自然村;主要指山区二是特殊的生产地区往往形成独家村。
最典型的是水稻地区的村落。
(我国平原地区一般每个自然村同时也是一个行政村,而在山区,则往往是若干个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
)此外在美、加、澳等国的一些地区,在早期殖民时期,由于当时大片荒野无人利用,为了招人开垦利用,把土地分成每边为一英里的标准块,再按地块出售。
这样,每个农户都购买大块土地。
各农户在其土地上所建的房屋彼此相距较远,从而形成独家村。
在丹麦和瑞典,由于地块比较破碎,加之人口数量少,密度小,因此多形成分散型农村聚落。
3、半聚集型农村聚落:介于分散型和密集型之间的农村聚落称之为半聚集型农村聚落。
属于这类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
在西方,有一种法国式的村落也属此类。
(二)活动性村落主要分布在草原半干旱地区、牧区和少数山区。
居住的房屋多为帐篷式。
在少数以农、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山区也存在活动性村落,这些地区的经济活动多为休闲制(轮种制),即烧田聚落。
(三)特殊类型:1、美国单户型:多分布于美国中西部和大草原地区,是一种分散的聚落景观。
主要原因是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往往很大一个农场仅需要少数几个劳动力,因此出现了这种分散型的聚落形态。
2、集体农场型:在前苏联、东欧及以色列等国属之。
主要原因是土地公有,集体生产所致。
特点是街道整齐,村落的形成是按规划所建。
在我国东北、新疆、甘肃、云南等地也有这种集体农场型的村落。
3、经营性农场:是一种与集体农场相类似的乡村式经营性农场。
与集体农场不同的是,该类聚落生活服务设施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