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全球化原因

政治全球化原因

政治全球化原因内容摘要:政治全球化是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而出现的,它客观存在的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任何个体、组织、团体、政府、以及国际间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都无法回避它,本文简单的分析了政治全球化的原因,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政治区域化的促进,也是发展中国家对政治价值普世化和政治文明的追求,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维系世界秩序的需要。

关键词:政治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世界秩序、民主和平论、政治价值普世化、政治民主化全球化(globalzation),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全球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趋同化、人才流动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已经被学术界所认同,它指的是投资、贸易、金融、生产、劳动力等全球化,即生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最优分配。

世界贸易组织WTO(the world trade orgnization)就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中国已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方式、人才的流动,都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范围,而走向全球化、趋同化。

文化的全球化包括文化的同质化、文化的殖民化、文化的高度互动及相关化。

军事在全球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人类重大利益受到威胁损害时,而出现的军事联合,如各国联合打击索马里海盗,保护印度洋航线,以及最近在美国召开的和安全峰会(the nuclear sacrelity summit),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军事现代化。

而这其实,政治全球化似乎成为人们最难理解的,因为各国利益不同,政治分歧客观存在于国家之间。

政治全球化是是在政治领域的国际局势缓和,国际治理,全球治理孕育发展,以及国际间对话合作加强出现的。

政治全球化并不是指政治的完全同一,而是指各国政治之间的共同性日益增加,各国间的政治交往也日益频繁,一些普遍的政治价值和政治体制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普遍的政治规则也日益具有真正的国际性。

一、政治全球化产生的原因<一>经济全球化是政治全球化产生的最重要的因素经济全球化的出现,直接推动着政治全球化的出现、发展。

根据马克思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关系的转变必然要求上层建筑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政治价值方面上的转变。

经济全球化,主要指的是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中的一系列原则、规则、以及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冲突矛盾都需要国家这一政治主体之间加强合作、协商、对话,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发展。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市场经济具有贸易自由、主体平等、公平竞争和开放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原则,发达国家的企业主要是那些跨国公司要求本国政府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施压,使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进行适合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在政治上保护人权,实行议会民主制度。

三权分立,权力制衡,政党竞选,舆论公开等民主政治制度,目前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很多是权威主义国家,有的甚至是全能主义国家,集权主义政治体制国家。

同时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国际分工、国内产业分工,这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各种行业性、垄断性利益集团的出现,而这些利益集团成长壮大时,要求在政治上的发言权,要求政府保护其各个行业的利益,在行业之间产生利益冲突时,要求政府以公正的“调停人”身份进行利益协商,进行利益的分配,这客观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协商政治的出现。

再者,经济全球化中无论是经济合作,还是经济间的冲突,都客观要求政府间的交流,促进各国之间的联系。

<二>、政治区域化促进政治全球化政治区域化是相对于政治全球化而言的,政治区域化的产生是由于经济的区域化和有共同的利益的国家为了对付第三方国家、政治集团的威胁而产生的政治军事联盟。

比较典型的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nization)、以前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treaty ognization)、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 cooperation orgnization)欧盟(全称“欧洲联盟”,是一个集政治经济实体为一体的区域化组织)。

政治全球化和政治区域化,似乎是永远矛盾不可统一的,因为政治区域化显然阻碍着是政治全球化的的发展。

我们无可否认,政治全球化和政治区域化是有相矛盾的一面,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们的统一的一面。

从矛盾方面看,政治区域化本身具有排他性,政治区域化的目的就是保护本地区的利益,共同反对第三方,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就是为了反对苏联,反对共产主义;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原因不仅仅是加强边境地区的信任和边境的裁军,促进各国经济贸易交流,更重要的是在于阻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东扩,保障中俄战略后方的安全。

但政治区域化也有利于政治一体化,从区域内部来看,民主国家要求非民主国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增强集团内部的战斗力,凝聚力。

另一方面,集团内部国家间加强各种交流,特别是政治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普世政治价值的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日本由一个半封建半军事的帝国主义国家转变为现代民主国家,德国由一个集权主义的法西斯国家转变为一个现代国家,这都是他们所在的以美国为首北约组织的强制要求的结果。

综述,政治区域化不可避免的具有排他性,但从长远整体来看,它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成为政治全球化的一个阶梯。

<三>政治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对政治价值普世化和政治文明的追求政治全球化是政治价值普世化的结果,也是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价值影响下对政治文明的追求的结果。

目前学术界在关于政治价值是否具有普适性存在着广泛的争论。

其观点主要有:第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普世的政治价值,其理由是:一,政治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一定时代的价值标准是根植于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打上相应的历史时代的烙印,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变了,政治价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是社会是多元的,多元社会必然存在着分歧和差异,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利益集团都各自有他们的价值标准,因此政治价值不存在永恒。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今世界上没有绝对普世的政治价值,但是有相对的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是一种有限度的统一,不同的历史范畴具有不同的政治价值,但政治价值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第三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存在普世政治价值,政治价值是普遍实用的,含有根的意味的,是符合人性的根本需要的政治价值,如人权就是人类永恒的价值。

政治价值是超越不出人类这一历史范畴的,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又具有稳定性,有的政治价值甚至还具有永恒性,因此,在这里,我们采取的一种折中的方法,认为政治价值是绝对普遍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统一。

这里所讲政治价值是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们所追求的政治价值它包括:民主、自由、法制、人权、平等、公正、公平等根本的政治价值。

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进步的整体状态,具体体现为良好的政治文化、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等有益的政治成果。

人类政治文明具有共同的基本要素, 这些基本要素构成了政治文明结构。

关于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 目前有“三要素”、“四要素”和“五要素”说等几种说法。

“三要素说”认为, 政治文明主要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等三大要素构成。

“四要素说”认为, 政治文明主要由先进的政治文化, 先进的政治制度, 文明的政治行为和高素质的政治主体构成。

“五要素说”认为, 政治文明主要表现为政治主体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制度文明等。

应当说, 三要素说目前最为流行, 它反映了学术界关于政治文明的最大公约数对政治文明的追求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而是全人类社会所共同追求的政治状态;不仅仅是统治精英、政治精英所追求的,也是广大人民所追求的。

在科技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人才流动全球化、文化传播全球化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人们要求统治阶级实行政治民主,追求政治文明。

发展中国家的统治阶级推行的权威主义政治体制模式(强政府,弱社会)或者极权主义政治体制模式考拉动经济的发展来增进政权的合法性,已越来越受到本国人们和别的国家的质疑,被迫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人才流动的国际化,以及文化传播的全球化等因素更加快了统治阶级进行改革的步伐。

于是,在政治价值普适性的指导下,在人们和政治精英的努力下,广大发展中国掀起了第三波——世界民主化浪潮,追求政治文明。

表一:三次民主化浪潮时间民主国家数目标志性事件第一次民主化长波1828-1926 33起源于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

美国大约在1828年总统选举中有选举资格的男性超过了百人男性的50%,也就开始了第一波民主化。

葡萄牙屈服于1926年的军事政变,导致了漫长的萨拉查独裁。

第一次回潮1922-1942 11 1922年向罗马进军和墨索里尼轻易废除意大利脆弱而且相当腐败的民主。

第二次民主短波1843-1962 51始于“二战”。

1962年,世界上有13个政府由政变产生。

第二次回潮1958-1975 29 1975年,世界上有38个政府由政变产生。

第三波民主化1974-62 1974年葡萄牙结束独裁统治。

表二:现代世界的民主化年份民主国家非民主国家国家总数民主国家在所有的国家中的百分比1922 29 35 64 45.3 1942 12 49 61 19.7 1962 36 75 111 32.4 1973 30 92 122 24.6 1990 58 71 129 45.0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不是发生在几个国家,也不是在少数地区,而是波及到亚非拉的整个世界,既是是现在民主化浪潮依旧在整个世界回荡,整个世界政治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当这股政治民主化潮流冲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时,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不堪一击,纷纷跨台。

首先是波兰,暴发了战后最大的工人运动,即以托派政党发动和组织的团结工会运动。

然后是匈牙利和其它东欧国家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跨台。

最终苏联也卷入了政治动荡之中,并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后来,俄罗斯等独联体在政治上都实行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向政治民主化迈向了坚实的一步。

中国曾经是一个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国家,十一届三种全会后,中国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的政治制度也在进一步完善,确立了依法治国原则,扩大政治民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减少国家队社会的干预等。

同时,国内学者在中国未来的走向问题,提出了许多符合政治全球化要求,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理论,如潘维的“咨询型法制政体说”,梁晓光的“合作注意国家模式说”。

王绍光的“民主国家制度建设硕”,俞可平的“增量民主说”,王贵秀的“民主的法制型政体说”,虽然他们各自强调的改革重点不同,但都体现出了顺从世界政治民主化发展的潮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