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案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二单元和而不同胡适《容忍与自由》【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和而不同”的思想;2、了解“和而不同”思想对做人及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3、学习胡适《容忍与自由》,理解“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观点;4、学习掌握《容忍与自由》论证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了解中国古代“和而不同”思想;2、理解“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观点。
难点:如何正确处理容忍与自由的关系【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件讲授、讨论【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和而不同”的思想;2、“和而不同”思想对做人及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3、胡适的生平及思想简况;4、《容忍与自由》主旨及论述方法;5、如何看待胡适“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一观点。
主要教学内容:“和为贵”(《论语》)、“致中和”(《礼记》)、“中庸之道”(《小戴礼记》)、“中和之美”(《中庸》)、“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调耳”(《国语》),我国古代先哲的这些箴言,变奏出一支“和而不同”哲理的交响曲,是中华民族生活经验、政治经验、审美经验的宝贵结晶。
关于“和而不同”,孔子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
”(《礼记·孔子闲居》)三无私,和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认为“和是合为一体”的意思是不妥当的。
“和”不是“同一”,不是“一体”,“和”与“合为一体”不是一个概念。
“和”是差异、矛盾、不同甚至对立的事物通过一定过程的碰撞、冲突、接近、沟通、转化达到相对的统一。
不同、差异和矛盾是运动的形态,是绝对的。
“和”是相对的,是求同存异的过程,是相对的太和、中和、和合、和谐、和睦、和美、和平,同时,此一阶段的“和”,会有新的“不同”,新的差异、新的矛盾萌生,于是有新一阶段的“和”,高一层次的“和”,如此渐进、递升,乃至达到理想的“和”的境界——即便是到了那样的层次,仍然会有“不同”,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对“和”的一种解读。
这就告诉我们:天下万物,差异、矛盾、“不同”是客观存在。
不同民族、不同人种、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矛盾、“不同”是客观存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人种)的文明差异、矛盾、“不同”是客观存在。
这种差异、矛盾、“不同”,不仅是外在的,而且是内在的、本质的。
所以一万年也要允许、肯定差异、矛盾、“不同”的存在。
孔子有两则语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以“和而不同”、“周而不比”与“同而不和”、“比而不周”来区分君子和小人。
这两则语录,从两个层面对和而不同的要义作出了简明扼要的理论概括。
一是思想认识层面。
多样共存、多元并立,是自然世界与人世社会事物存在的一般状态,作为识见洞达的君子,要能够在正视这种客观存在的前提条件下和而不同,即正确认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求取社会政治的和谐发展。
而不应该像小人那样同而不和,无视矛盾的客观性,依附强权,屈从专制,压抑不同意见而把社会政治引向危殆。
二是道德品格层面。
君子与人相处和而不同,周而不比,是在讲求道义的基础上谋取普遍的团结与长期的和谐,能够求和而存不同,有容人的雅量与坚持己见的操守。
而小人则同而不和,比而不周,为利驱使而朋比为奸,追求少数人的一时利益,不能容人,屈服于权势。
“和而不同”给我们提供了做人的准则,与人相处如此,那么治理国家呢?《左传》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记载晏子和齐景公关于和与同的区别的对话,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思考社会关系或者政治关系的最高境界。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
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
’今据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和”、“同”两个字在古代的基本含义。
同,《说文解字》云:“同,合会也。
”段玉裁注:“口皆在所覆之下,是同之意也。
”和,《说文解字》云:“和,相应也。
”从禾从口,本义应当是和声的意思。
从构词之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同”是没有差异的,完全同质的意思,“和”则是不同声音的组合,彼此是不同的,有差异的,然而又在更高的层次上构成新的统一。
译文:齐景公打猎回来,晏子随侍与遄台(今临淄县西五十里),梁丘据也乘车疾行而至。
景公曰:“只有梁丘据才是与我相和的人啊!”晏子对曰:“他与您不过是同,怎么能算和呢?”景公曰:“难道和与同竟然不是一回事吗?”对曰:“当然不同了。
‘和’就像浓浓的肉汤,要用水、火、醯(即醋)、醢(肉酱)、盐、梅(古人以梅做调料)等诸多烹饪的不同要素,来烹制鱼肉,要用柴禾烧火,厨师来调味,使酸咸适中,味道不足,就多加一些,味道过于浓的,就让它淡一些。
君子食用这样的肉羹,以平衡心智。
君臣关系也是这样。
君主肯定的东西,如果有不对的,臣子应当把自己的反对意见贡献给君主,使君主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君主认为不对的东西,如果有对的地方,臣子应当把其中有道理的意见贡献给君主,以便让他能够国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政治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稳定,不冒犯人民,使民众不会因为怨恨而产生叛逆的想法。
《诗经·商颂·烈祖》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亦有和羹,调和完毕。
神享无言,朝野无争)正是先王(殷中宗)通过调和各种滋味、谐和各种声音,能够使内心平和,在政治上大有成就的原因。
音乐和食物很相象,需要气(以下括号注解均用杜预注。
气息)、体(配合音乐的舞蹈)、类(诗之类别,如风、雅、颂)、物(制作乐器的各种材料)、声(音调)、律(声音之清浊、高下)、音(音阶)、风(各地的音乐风格)、歌(歌唱?)等不同要素,来共同完成;还需要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周即密)这些不同的变化来相互调节、补充。
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使心境平和。
内心平静,德业和睦,所以《诗经·豳风·狼跋》有赞美周公摄政的句子‘德音不瑕’(德行和音乐一样没有瑕疵)。
而如今梁丘据就不是这样。
您肯定的,他也跟着肯定;您说不对的,他也跟着不同意。
就像单纯用水来加水,做出来的,就不是食物,谁能吃呢?又像琴瑟只有一种音调,还成什么音乐,谁还能听下去呢?君臣之间不可求同的道理就是这样。
这篇文章主要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
晏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和,不是不分黑白、混淆是非的和稀泥,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
君可则献其否,君否则献其可,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之间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
而“同”则相反。
“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
如梁丘据之同于齐侯,乃是为利益驱使谄媚君主,不说真话实话,影附响随,以保持表面上的一致。
这不仅表明臣僚人品的低下,也容易助长君主的专制思想,这样的“同”,与“和”是有天壤之别的。
文章以厨师和羹与乐师操琴的双重比喻反复论证主旨,形象生动,使人易于感知和接受,也使所论显得精辟透彻,富有哲理启迪。
《国语》中关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议论,闪烁着民主思想的精华,但是周厉王一点也不接受,而且历代的反动统治者仍不断步周厉王的后尘。
这就告诉我们从理论上解决问题并不难,而真正付诸实践并非易事。
真正能够做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者鲜有。
讲求“和而不同”,不仅需要辨证思想,更需要宽阔的胸襟。
只有胸襟博大,才能真正坚持正义和公平,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和宽容,而宽容是获得自由的重要因素。
用胡适的观点说就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实验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些名言出自胡适之口。
季羡林说:“在中国近代史上,胡适是一个起过重要作用但争议又非常多的人物。
”胡适去世,蒋介石亲临致祭,亲书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胡洪骍、洪马辛、嗣穈,字希疆,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等。
安徽绩溪人。
他的故乡是安徽绩溪上庄村。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进行研究。
比较重要的著作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等。
胡适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胡适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
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宣传个性自由、民主、科学。
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
“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
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征”的治学方法。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
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