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英文题目: The theory of Lin daiyu's characters学生姓名:**指导老师:***专业:初等教育班级: 10 ()班学号: 1013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二○一五年五月摘要《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既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更富有现代文化意蕴"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二) 激烈的叛逆精神(;三) 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民主主义思想等方面,但这一形象缺乏独立的生命意识与人格意识。
关键词:林黛玉;文化蕴涵;个性意识Abstract:The image of Lin Daiyu in the novel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 not only reflects the implic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but also contains modern cultural meaning.It is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inking highly of the realization of self-value ,ardent rebelling spirit, intense awareness of femininity and democracy.Keywords:Lin Daiyu;image;cultural implication ;personality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 II 引言. (1)一、林黛玉形象的传统文化因素 (2)(一)通过传说以烘托人物的外貌特征 (2)(二)通过典型的文人品格以丰富人物性格 (3)二、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涵 (5)(一)传统的价值观念 (5)1.花的灵魂 (5)2.诗的意蕴 (5)3.泪的化身 (6)(二)现代的价值观念 (7)1.对人格尊严的追求 (7)2.对爱情尊严的追求 (8)3.激烈的叛逆精神 (9)4.重视洁身归自好 (10)5.缺乏独立的生命意识与人格意识 (10)结束语 (12)致谢 (13)参考文献 (14)引言《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数百年来脍炙人口,声誉极高。
它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而林黛玉就是作者创造的典型环境中众多典型人物形象之一。
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多愁善感的女子数不胜数,却很难找到可以同林黛玉相提并论的人物。
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人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人公。
她的身上体现着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凝聚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
透过这个艺术形象,会使我们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林黛玉形象的传统文化因素(一)通过传说以烘托人物的外貌特征黛玉初进贾府,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展现林黛玉的美。
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在读者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颦颦”即是林黛玉首次同贾宝玉见面时,根据黛玉的形象,贾宝玉即时给她一个最恰当不过的字。
读者看到黛玉的字马上可以联想到一个著名的传说:西施的“病心而颦”。
西施捧心和东施效颦,在中国古老悠远的文化当中,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
有关的记载很多,“西施越之美女也。
貌极妍丽,既病心痛。
而端正之人,体多宜便。
因其矉蹙,而益其美,是以闾里见之,弥加爱重。
邻里丑人,见而学之,不病强矉倍增其丑。
”(见《庄子•天运》成玄英疏)。
宝玉送黛玉“颦颦”两字,又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
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
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
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
就象是个“捧心西子”。
“颦颦”两个字写出了黛玉的那种病态美,“病如西子胜三分”,更是可以知道林黛玉形象的容量,是要远远超过西施。
她的这种既瘦且病的美,跟她的秉性气质协调得恰到好处,两方面形成了和谐的统一,相得益彰。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下联是“心较比干多一窍”传说比干是商纣王的叔叔是商纣王父亲太乙之弟,他拥有一颗七窍玲珑心为了劝谏商纣王被纣王开膛摘心而死。
所谓七窍玲珑心,是说心脏有七个孔,表示这个人很聪明很有心眼!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岂不更加聪明灵慧?在后面的故事中也确实体现了林黛玉的聪明灵慧。
(二)通过典型的文人品格以丰富人物性格黛玉的《菊花诗》十二题,四首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咏菊》和《问菊》两首,均为七言律诗,如下:咏菊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谈及菊花便不能不提到陶渊明,他蔑视权贵,崇尚气节,赋《归去来辞》,挂冠归隐,每日优游于篱边、山下,多有咏及菊花之作。
再往前,可以追溯至三闾大夫屈原。
屈原在逆境中生存,然而精神是不倒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最后,赋诗一首,“举身赴清池”了。
在未死之先,他一直致力于“修能”除了帽子高到“岌岌”、罗带长到“陆离”之外,他还喜欢餐英饮露,“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的意思是非常清楚的,即秋菊之花可比木兰之露,都是极清极洁之物,它显示的是屈原品格的高洁与不同流俗。
梅、兰、竹、菊四君子,各以其独特的物性而代指人所具有的品格。
菊花斗寒而开,经霜不凋,怒放于石边篱下,有一种倨傲与隐逸之气。
从这三首菊花诗可以看出黛玉对菊花的理解较近于五柳先生,突出了黛玉性格中的清高与孤傲,同时这几首诗也体现了黛玉对理想人格的设定与追求。
说到林黛玉,读者可能还会联想到一个词—才女。
确实,林黛玉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才女的化身。
判词以“堪怜咏絮才”评价林黛玉的,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
“咏絮才”用的是晋代谢道韫的故事。
据说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对雪吟句说:“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韫的哥哥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大为赞赏。
此后,人们称有文学才能的女子为“咏絮之才”判词以谢道韫之才比林黛玉,这是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黛玉则以“才”擅场。
在小说的具体描写中,林黛玉的才华横溢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时,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注入其中,他或用西施、比干等人物的传说烘托、映衬人物外貌特征,达到“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或用饱含传统文化因子的古代典型文人如屈原、陶渊明、谢道韫等的品格、个性来丰富林黛玉的内在性格,使林黛玉的形象内涵丰厚,耐人寻味。
二、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涵(一)传统的价值观念1.花的灵魂同《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是以女儿为轴心的情的情况相对应,作家创造了一个以花为中心的意象群。
只要稍为熟悉《红楼梦》的读者,随口就可以举出一串:牡丹—宝钗,玫瑰—探春,海棠—湘云,老梅—李纨,桃花—袭人,荼縻—麝月,莲藕—香菱,蔷薇—龄官,兰花—睛雯,榴花—元春,芙蓉—黛玉……这里要着重探讨的是,象征着林黛玉形象的芙蓉花。
芙蓉花是曹雪芹最爱的花。
因为芙蓉花,清姿雅质,妩媚娇嫩,恍若仙子,它们娇羞中有几分英气,富丽又蕴藏些许幽雅,给周围的环境抹上一派温暖的色调。
古来有很多咏芙蓉的名诗,宋代诗人郑域十分喜爱芙蓉花,曾写道“若遇春时占春榜,牡丹未必做花”认为芙蓉要比牡丹美艳。
元代也有一个爱芙蓉的诗人蒲道源,他笔下的芙蓉娇羞可爱,“午醉未醒全带艳,晨妆初罢尚含羞。
”从这几句诗便可以看出芙蓉的美和古人对芙蓉的推崇。
曹雪芹把黛玉与“风露清愁”的芙蓉并称,这是赞赏她不入俗眼的花中逸品,遗世独立、满怀幽怨、高洁而又有风骨。
通过芙蓉丰满的形象和蕴意,曹雪芹再把芙蓉与黛玉并称,我们脑中便有了一个衣袂飘然,眼波流转,灵动独立的实实在在的黛玉,黛玉拥有了所有芙蓉的品德,并有了更高的升华。
芙蓉在世人眼中已是绝世仙葩,曹雪芹利用“以花喻人”不多费一笔一墨就达到了写黛玉为绝世仙葩的艺术目的。
在林黛玉形象的背后是荟萃了花的精英和寄寓着美的理想。
“花的灵魂”林黛玉当之无愧。
2.诗的意蕴历来有钗黛并举的看法,有人说,宝钗做人,黛玉作诗。
确实在大观园众多富有才华的少女中,林黛玉是最具诗人气质的。
一个优秀的诗人,创作自觉、感悟力和才华缺一不可。
薛宝钗缺少创作自觉,湘云感悟力不强,宝玉才华方面虽高于世人,但拜倒于石榴裙。
由此看来,只有林黛玉既有敏锐的感悟力,又具备足够的才气与创作自觉,因而她最具诗人气质。
她把作诗作为抒发情怀、寄托理想的唯一手段。
林黛玉的诗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她的那些诗作与那些传世佳作一样具有感人的魅力。
其中最著名的是《葬花辞》第二十八回宝玉听到了她的葬花辞,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
可以看到这首诗带给贾宝玉的震撼,以及黛玉流露出的真挚情感。
如果说宝玉的反应中还包含着他的欣赏习惯即不言炼字炼句词藻工拙,只想景想情想理,那么黛玉的葬花和她“一面低吟,一面哽咽”而作的葬花诗,都表现了这个少女的不同流俗的内心世界。
如“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一腔愁绪,是黛玉的特殊处境和孤单生活织成的,咏花是为了喻人,落花的遭遇也是她自己的遭遇,如:“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这些诗句的魅力不是来自遣词造句,而是来自诗中所表达的那种摧人肺腑的情感,来自对生命无常青春不再这种人类普遍存在的失落感的高度概括。
可见,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涵,不单是她名下的诗词最多,而在作家写出了她的诗人气质,用诗的方法展现她的内心世界,使林黛玉与诗同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