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平泉县中考语文七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2分)1. (2分) (2019八上·天台期末) 古诗文默写。
(1)诵读经典,我们共赏奇“景”。
这里有梅尧臣《鲁山山行》中“霜落熊升树,________”的山间有趣景象;有苏轼笔下“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的澄澈月色;还有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的雄奇大漠风光。
(2)诵读经典,我们共赏奇“志”。
这里有刘禹锡《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的乐观豪迈;有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还有晏殊《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时光易逝的伤感。
(3)诵读经典,我们共赏奇“理”。
孟子告诉我们,大丈夫当“__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杜牧《赤壁》中的“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历史上英雄的成功也离不开机遇。
二、基础知识综合 (共1题;共12分)2. (12分) (2019八下·余姚月考) 读下面的散文选段,完成题目。
斑鸠声声敲打着静mì的夜色。
可爱的蛙们用宋词的韵律,唱着农人千年的梦歌。
还有那薄薄的虫鸣之声,如一支洞箫在湖波上悠悠地独奏,如一股清泉从溪石间gǔgǔ流过……(1)“薄薄”的正确读音是()A . bòbòB . báo báo(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字词。
mìgǔgǔ静________________三、名著阅读 (共1题;共2分)3. (2分)保尔最爱读英国小说《________》,敬佩主人公的斗争精神。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1分)4. (11分)学习了本课后,请你拟写一条标语,说明工作、学习与努力的关系。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7分)5. (25分) (2017七下·陆丰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美妙夏日,最喜蝉鸣生如夏花一样灿烂,死如秋叶一样静美,它完全拥有了生命里的这两种别样的美丽。
——题记①在成长的岁月里感受着人间冷暖,四季轮回,一年之中我偏爱夏日因为在这个生机繁茂,热闹的时节里可以自由自在地倾听美妙的蝉鸣,我也一直认为蝉是一种颇有恒心和毅力的昆虫,而对于炎炎夏日里的蝉鸣来说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情歌唱。
②它们似乎是想要吵醒乡村的耳朵,告知人们自己转瞬即逝的青春和生命。
夏日,明丽、清新的早晨,昨夜的天使留下的露珠,每一颗在暖阳下都饱满晶莹,似璀璨夺目的珍珠,闪现着彩色的荧光,安详地睡在绿叶上。
听!不知是谁的一声清脆的悠长低吟,拉开了又一天忙碌演唱的序幕!在阳光细细碎碎铺满地枝头上,一蝉鸣,百家争鸣!恰风和日丽,杨柳依依,它们唱响的每一首夏曲当之无愧都是天籁之声!③每至午后,日影移走,蝉总会朝着最亮最热的方向唱得更欢喜了。
美妙动听的蝉声总会不间断地回荡在人们耳边,宛如一场气势磅礴并且正在火热演奏的交响乐,我也常常喜欢在这样的午后,躺在树阴下舒适的竹席上,观蝉听声,声声蝉鸣,或低沉悲切,或雄伟嘹亮,或轻柔婉转。
每每细听都令我百感交集,时而感觉欢快顺舒心,时而伤感愁闷,时而又令人斗志昂扬,它就是这样用不同的歌声和旋律拨动着我心深处的弦,而田野里正逢瓜果丰收,飘香的时节!④渐渐地日薄西山了,黄昏已至,暮色加浓,听这可爱的精灵还在晚风里低吟浅唱,突然想到了一句诗“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身临雅静,深幽的暮色中,的确令人感触颇多。
这时的声音忽远忽近,忽有忽无,忽小忽大,虽然少了原有的嘹亮激越,但比亮丽的早晨更添了几分玄妙与诗意。
⑤你或许会问,为何我对它情有独钟,其实缘于我对蝉的认识,那时很小对蝉了解甚微,也曾一度认为它的蝉声是冗长,刺耳的所以有些厌恶它,后来由恶转爱缘于一段电视视频,通过我最爱的节目《人与自然》它在里面曾述说道:“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一生的写照。
“蝉的一生是艰难的历程,它们生命极其短暂,但就是短短这一个月的幸福时光,它们需要在暗无天日的底下压抑几年,等到破土而出,能在繁花绿叶间引吭高歌的时候,它们的生命也快到了尽头。
每每想到这,我也总为这种甘于寂寞,锲而不舍,热爱生命的态度而感动,从此对它有了一丝敬爱。
⑥千年沧桑,蝉就一直这样知了,知了地唱着不变的歌,歌唱美妙夏日,仿佛向人们诉说它们早已知晓了生命的来之不易。
它们珍爱自己的生命,虽短暂却从不悲伤,在岁月不多的日子里,它们尽力,尽情地高歌着,酣畅淋漓的体现生命存在的价值,以火热,孜孜不倦的生活热情将自己微小的生命完美地转化成一曲壮美的千古绝唱,也同时把它献给了美妙夏日。
⑦正如泰格尔所说的,生如夏花一样灿烂,死如秋叶一样静美,它完全拥有了生命里的这两种别样的美丽。
秋叶离开了枝头,就像生命告别了人世,但它们卑微的躯体后面却隐藏着清晰而丰富的脉络,那些曾经奔腾着对生命最真的热爱的鲜明的血液!(1)为什么“美妙夏日”,作者“最喜蝉鸣”?(2)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3)“生如夏花一样灿烂,死如秋叶一样静美,它完全拥有了生命里的这两种别样的美丽”,作者引用泰戈尔的话来赞颂蝉。
怎样理解这句话中“灿烂”和“静美”的含义?(4)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6. (2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玫瑰和胶囊沈奇岚十多年前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次国际论坛。
有一位非常年轻的企业家介绍自己的新公司,经营的主要业务是“替人读书”。
许多大企业的管理人员总是非常忙碌,却又很想读书。
这家公司就为这些想读书而没有时间读书的人把三百页的大部头著作精简成十页的“精华”。
负责摘选和撰写“精华”的人都是具有高学历的研究人员,以保证浓缩的一定是精华。
一时间这家公司十分受欢迎,它提供的“精华”摘要,犹如读书界的营养胶囊,小小一粒,让人们觉得获得了所需要的信息和养分,同时大大节约了时间。
当时我就想,这套办法是没法用在文学和哲学书上的吧,曾有人将《安娜·卡列尼娜》的摘编成一句“已婚的安娜爱上了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然后卧轨自杀”,将《简·爱》的摘要就是“家庭教师简·爱在罗切斯特先生家里教书,后来嫁给了他”,不伦不类,引人发笑。
事实是,如果抽去了故事的细节,抽去了一切社会属性和事情发展的时间性,没有一个故事值得一读,没有一个人物值得去爱。
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尽管读好作品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但这才是真正能够回馈到生命本身的阅读。
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或许可以压缩成“精华”,让无暇与心灵对话的读者迅速吞咽,立即获得营养。
这是兔子吃胡萝卜式的阅读,是占有性的阅读。
而另外一种阅读,是更从容。
它考验读者的情趣,也试探读者的耐心。
在阅读中,读者和书中的内容建立起生命的联系。
读者找到了阅读的意义,增强了思维能力和感情容量,生命也因此而丰富起来。
读书是个选择。
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还为了正确度过生命时光,使生命更加充实。
获得信息和知识,在互联网时代是容易的,而思维能力的增强和理解力的增加是有难度的。
当网络渐渐分担甚至取代了图书传播信息和知识的功能时,滋养心灵成了书籍更重要的功能。
那些不可压缩的是什么?那些不能变成“精华摘要”的是什么?这是每一个读书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个时代盛产各种各样的营养胶囊,一粒玫瑰胶囊或许有助于皮肤保养,而一朵盛开的红玫瑰可以召唤整个春天。
(选自《读者》2015年第2期,有改动)(1)文章以“玫瑰和胶囊”为题,有什么妙处?(2)第2段划线内容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第4段划线句有什么含义?(4)作者提倡怎样的读书方式?联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六、对比阅读 (共1题;共12分)7. (12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阅十余岁________②竟不可得________(2)翻译下面语句。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4)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七、作文 (共1题;共1分)8. (1分) (2019七上·杭州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琦君以细腻的文笔在《笑的故事》中生动地讲述了校园故事,表现了师生间的浓浓深情。
迈进新校园,走进新教室,见到新老师,认识新同学,在中学读了一学期的你一定也有许多新的见闻、感受和想法吧?请以“我们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题目补充完整,如我们班的故事②故事本身要有积极意义,故事要写得生动感人,故事要写得有深意;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所在班级的班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参考答案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2分)1-1、1-2、1-3、二、基础知识综合 (共1题;共12分)2-1、2-2、三、名著阅读 (共1题;共2分)3-1、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1分)4-1、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7分)5-1、5-2、5-3、5-4、6-1、6-2、6-3、6-4、六、对比阅读 (共1题;共12分)7-1、7-2、7-3、7-4、七、作文 (共1题;共1分)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