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民族:中原的华夏民族;北方的匈奴和东胡;西方的戎;南方的越形式:经济文化交流(最基本形式);频繁的战争(直接动力)影响:为后来秦统一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注释】春秋战国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时期。
在北方、东北方有肃慎、东胡、匈奴等草原游牧民族,在西部地区有乌孙、义渠、羌等民族,在西南地区有巴、蜀、夜郎等民族,在广大的南方生活着越族。
这一时期,民族矛盾时而激化,长时间的接触和斗争,使矛盾化解,走向融合,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北方的燕国、西方的秦国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之间互相往来,互相渗透,互相吸收,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这一融合兼并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匈奴】匈奴之名,始见于战国时期。
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匈奴兴起于我国阴山河套地区,其政治中心在头曼城(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一带)。
匈奴族包括荤粥xūn yù、鬼方、猃狁xianyun、戎、狄、胡在内所有活动于大漠南北的各族。
白登山之围表明西汉尚无力抗御匈奴,汉高祖刘邦采纳了娄敬提出的与匈奴“和亲”的建议,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的絮、缯、酒、食物等,并和匈奴约为兄弟,双方以长城为界。
汉初的和亲政策以有限的牺牲换取了整顿内政、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时间。
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已经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
(河南之战(也叫漠南之战)公元前127、河西之战公元前121、漠北之战公元前119年)。
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匈奴势力开始衰败,再无力南下侵扰汉朝边境,从此,“漠南无王庭”。
西汉建国以来近百年的匈奴边患至此基本解决。
公元前85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争夺权位的斗争,诸王纷纷自立,形成“五单于争立”的局面。
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自入汉觐见汉帝,“赞谒称臣”,塞北与中原始归一统。
教师: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内迁到河套地区陕西、山西北部,同汉族杂居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
北匈奴居住在蒙古高原,并控制着西域,它割断了西域与东汉的交通,还经常出兵进攻东汉北部郡县,掳掠南匈奴人和汉人。
后西迁康居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东汉已具备了反击北匈奴侵扰的军事力量。
89年,朝廷派窦宪攻击北匈奴。
90年,汉军再击北匈奴。
91年,汉军又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匈奴。
北匈奴单于出漠北地区,居住在东北的鲜卑族乘机占领了北匈奴控制的区域,居留在漠北地区的北匈奴后来融合于鲜卑。
【比较张骞通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张骞在公元前127年发现西域,其当时对中国人的刺激,例1 [2010·重庆卷]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说: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
”翦伯赞观点的正确性是因为其看到了() A.张骞开辟了通向西域的殖民道路B.哥伦布发现美洲同张骞发现西域影响完全相同C.张骞的行动对于以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D.张骞来到西域完全是出于经济目的C[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清张骞通西域与哥伦布发现美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材料是站在两者相同点上评论张骞通西域的,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再来看A、B、D三个选项,他们都把两者等同起来,没有区别异同是错误的。
【秦汉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原因和影响】(1)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①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如秦始皇平定南越后,设三郡进行管理;汉武帝在西南夷地区设郡,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等。
②加快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如秦开发珠江流域,匈奴开发蒙古高原等。
③各族人民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如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
张骞通西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2)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①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发展。
②统治者采取了有效政策,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3)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①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②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如丝绸之路的开辟等。
【思维拓展】边疆各族在与中原民族的交往中发展了自己,开发了边疆,并与中原民族一起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例2汉武帝时,细君公主居乌孙作诗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你能从诗中获取的信息有()①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政治联姻②细君公主对生活不习惯③细君公主远嫁异国,促进了两国经济往来④反映了当时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C[解析] 这是材料选择题,要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反映了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政治联姻。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反映了细君公主对生活不习惯。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反映了当时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
故③不符合题意,其他都符合。
三、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汉武帝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相似点】(1)都打败了少数民族贵族的骚扰,稳定了北部边境。
汉初,匈奴兵经常掠夺西汉北部边郡。
汉武帝时,对匈奴进行猛烈反击,击败匈奴,稳定了北部边郡;唐初,东突厥不断发兵南下威胁唐朝,唐太宗大败东突厥。
(2)都重视加强各民族间的联系和友好往来。
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族同内地的联系;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3)都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管辖。
汉武帝派人到少数民族地区,在西南地区建立郡县,加强了内地与西南地区的联系;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置都督府。
【对比串联】分清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民族关系上的举措:唐太宗:刚柔并济,一平突厥政策开明,二与吐蕃和亲。
唐玄宗:册封管辖,封回纥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粟末靺鞨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册封南诏皮罗阁为云南王。
例 3 贞观后期,回纥各部请求开辟一条“参天可汗道”,即从唐朝通往回纥的大道,唐太宗应允,并在沿途设立驿站几十处。
“参天可汗道”的历史作用不包括()A.为民族间商旅往来提供了方便B.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C.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利于边疆开发D.加强了与欧洲、非洲的往来D[解析] “参天可汗道”是从唐朝通往回纥的大道,属于我国内部的道路,所以对加强与欧洲、非洲往来没有作用,故本题答案应为D。
【唐朝灵活处理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1)设行政机构:唐初,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来管理;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西突厥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这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8世纪前期唐朝建黑水都督府。
(2)战争:唐初与东突厥开战,大败东突厥,俘其首领,维护北部边境的安定。
(3)册封:唐玄宗先后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
(4)和亲: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唐蕃会盟。
【知识延伸】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吐蕃在唐朝周边民族中地位特殊,它与唐朝是互不隶属的两个并立政权;吐蕃和唐朝的关系在政治上表现为和亲、册封与会盟,在经济上表现为经济文化交流。
例4 《新唐书》载:“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
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
”从材料中能够得出的正确信息是()A.唐朝与突厥关系紧张B.南诏接受唐朝领导C.回纥与唐朝关系亲密D.唐政府与吐蕃D[解析] “参天可汗道”是从唐朝通往回纥的大道,属于我国内部的道路,所以对加强与欧洲、非洲往来没有作用,故本题答案应为D。
四、两宋的民族关系【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特点】北宋时,与之并立的政权有辽、西夏、大理等;与南宋并立的政权有西夏、金、蒙古、大理等。
两宋时期的特殊形势,使民族关系呈现以下特点:(1)民族政权并立。
辽、西夏、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并立等。
(2)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夏、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3)民族矛盾突出。
两宋、辽、夏、金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
(4)民族融合是主流。
北宋与辽、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元朝时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
【思维发散】要正确看待各民族之间的战争。
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的概念。
凡是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正义的战争,凡是意在掠夺其他民族的土地、财产和人口,施行民族压迫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
例5 [2010·全国卷Ⅱ] 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
”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
”从中可以得知() 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知识。
属于中等难度题。
解答此题注意对材料的阅读理解问题,关键是自注部分:这个时候正是重阳节,女真族人重视这个节日,在当天举行盛大仪式祭天,身边的人拿着菊花端着酒杯给我劝酒。
说明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故选D。
【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明的贡献】(1)政治上:开发祖国边疆,扩大祖国疆域,推动祖国统一局面的形成。
例如,匈奴对北方草原地区的统一,靺鞨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吐蕃对西藏地区的统一与开发,在蒙古族主导下实现了元朝的大统一。
(2)经济上:提供大量动植物特产,丰富中华文明的物质文明;接受并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实现本民族的封建化。
例如,西域地区在汉朝时传入中原地区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等;鲜卑、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生产方式,促进先进生产力的传播。
(3)民族关系上:以多种形式推动民族交流和融合,促成多民族国家格局的发展壮大。
例如,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蒙古人和满洲人进入中原推动了民族大融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
(4)文化上:从多方面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学、音乐、舞蹈等,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健、豪迈等富有生机的新元素。
例如,北朝时期,汉族吸收胡服、胡食、胡乐、胡舞;唐朝时胡饼、胡服、胡酒更加流行。
【思维拓展】中华民族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少数民族的活动从整体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
【全面认识元朝的历史地位】(1)元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元朝统一后的有效管辖,使中国的疆域发展为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时期。